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其对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B组单独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所有患者均观察其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d、3d、7d、14d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S100蛋白的水平。结果治疗14d后两组间疗效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及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S100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d、3d、7d、14d两组患者血浆S100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预后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SAH不仅有明显的疗效,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有效降低氧自由基的水平,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模型,将24只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SAH+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组),72 h后处死大鼠.处死前每天统计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处死后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依达拉奉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SAH组,而MDA含量明显低于SAH组(P<0.05);Westernblot检测显示,依达拉奉可降低脑组织iNOS的表达.结论 依达拉奉可改善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SAH后CV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 Flt-1)]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45/50),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T-1、s ICAM-1、s Fl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  相似文献   

4.
依达拉奉联用尼莫同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用尼莫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联用尼莫同组40例(A组)、单用尼莫同组40例(B组)、单用依达拉奉组40例(C组)。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A组显效率明显高于B、C组(P<0.05);治疗后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量表评分及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低(P<0.05),ADL量表BI指数评分最高(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用尼莫同治疗急性脑梗死优于单用尼莫同或依达拉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中对重型急性脑梗塞患者行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以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择取在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78例重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划分为A组(n=39)、B组(n=39),予以A组行常规治疗干预,B组在其基础上行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统计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并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组间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情况(P0.05);治疗后;同A组比较,B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更显著(P0.05)。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9.49%,B组为94.87%,经对比分析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重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应当推广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盐酸法舒地尔联合治疗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6例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成治疗组(依达拉奉+盐酸法舒地尔)34例和对照组(依达拉奉)32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的变化,并比较出血率及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NSE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NSE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得更好(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病例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挫裂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8例),单纯应用尼莫地平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治疗5天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38±5.41)分,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3.25±5.32)分,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23±3.88)分,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75±4.92)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挫裂伤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依达拉奉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动脉瘤性SAH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并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14d。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28d、9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7d、14d、28d及90d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近期疗效(1~14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远期疗效(15~90d)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用于动脉瘤性SAH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合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患者90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尼莫地平,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BI评分、NIH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BI评分、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血疏联合尼莫地平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血疏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所卒中量表(NIHSS),修正Rankin量表评分(MRS)及脑血管痉挛(CVS)、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C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死亡率为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疏联合尼莫地平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较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致残率,减少不良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降纤酶联用治疗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0例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属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或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的发病12h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共用14d;降纤酶首剂10U,以后隔日5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共3次,对照组应用川芎嗪80mg,1次/d静点,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其余脱水、补液、抗感染及停用降纤酶后抗血小板药物等,两组相同。观察两组在72h出血转换及2周时梗死面积、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两组2周时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灶最大层面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72h治疗组有2例梗死灶内血肿型出血,出血转换发生率治疗组高,但无显著性差别。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罗清艳 《右江医学》2010,38(3):275-27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7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51例在常规治疗方法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日,同时辅以尼莫地平静滴及口服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疗程,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7%(P<0.05)。结论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神经保护剂,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并尼莫地平静脉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降低再出血及病死率。方法:将SA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脑脊液置换组(60例)和常规治疗组(60例),常规组予脱水、止血及尼莫地平口服等常规治疗,脑脊液置换组在脱水、止血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并尼莫地平静脉滴注。结果:两组患者在缓解剧烈头痛、缩短患者头痛及颈项强直持续时间,降低CVS发生率、再出血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脑脊液置换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脑脊液置换并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SAH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戚英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352-353
目的 比较尼莫地平注射液与尼莫地平片剂及剂量大小对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SAH病人90例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各30例,均在发病后72 h内接受治疗.甲组尼莫地平注射液50 ml(含10 mg),静脉滴注,qd×14 d;乙组尼莫地平片20 mg,po,q6 h ×21 d;丙组尼莫地平片60 mg,po,q6 h×21 d;3组同时应用脱水、止血、对症治疗.结果 尼莫地平注射液组及大剂量片剂组CVS发生率、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明显低于小剂量片剂组(P<0.05),3组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尼莫地平注射液及大剂量尼莫地平片剂均能有效防治SAH后CVS,降低病死率,且不增加出血危险,而小剂量口服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介素10(IL-10)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伴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SAH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对照组患者常规卧床,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脱水及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L-10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两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再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尼莫地平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杏丁组(对照组)和依达拉奉联合杏丁治疗组(治疗组)。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87.5%)与对照组(60%)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杏丁治疗急性脑梗死能保护脑细胞,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24例(A组)和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组31例(B组),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和乌司他丁。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肺纤维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A组相比,B组肺纤维化、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能够有效改善脏器功能、降低肺纤维化及MODS的发生率,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对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本院7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39例,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39例,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血栓素(TX)B2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74.36%),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栓素B2水平低于对照组,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在不同时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观察依达拉奉的疗效.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达拉奉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予以常规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2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7d和14d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和28d进行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分数评定,对两组的死亡率、总有效率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28d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4d和治疗28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14d和治疗28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P<0.05);两组各时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