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狐[或虫]病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脉证治第三》:"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毒邪,以咽  相似文献   

2.
<正>狐蜮病首见于《金匮要略》,是指以口腔、咽喉、前后阴溃疡为主证的疾病。《金匮要略·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指出:"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此后,历代医家多尊仲景之说以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蜮病的基本方剂,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多从虫毒入手。笔者  相似文献   

3.
狐之病,属祖国医学杂病范畴,始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书中对该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论述颇详,其谓:“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历代医家多把本病的病因病机归结为感染虫毒,湿热熏蒸,阴虚血热,治疗上总以清热除湿解毒杀虫为法。征诸临床,笔者认为本病之发生,多由阴虚内热,劫烁津液,复因湿热蕴蒸,循肝脾二经上攻于口眼,下注于二阴而成。治疗上宜滋阴清热,  相似文献   

4.
狐惑病浅探     
<正>中医学对狐惑病的研究渊源流长。《金匮要略》对狐惑病的论述堪称经典,其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  相似文献   

5.
<正>狐惑之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其病名为狐惑还是狐蜮,中医界争论较多,且病名之异也造成了对其病因认识的混乱。惑字其下从心,是一种心理状态,蜮字从虫,为虫物  相似文献   

6.
狐惑病探微     
陶晓萍 《河南中医》2004,24(10):3-4
“狐惑”一证,首见于《金匮要略》,原文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狐惑病,始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对狐惑病的病位、症状及治疗方药均作了较明确的记述。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中甘草泻心汤主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之狐惑病。剥脱性唇炎、原发性睡眠增多症、Marshall white综合症三病虽似不相关,但凡病机为湿热毒邪、内蕴中焦者,皆可用甘草泻心汤随其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正"狐惑"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这段条文记载了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狐惑病是以口腔、前后二阴腐蚀溃疡,并伴有眼疾及全身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2])。临床中,若见有  相似文献   

10.
狐惑病治验     
狐惑病极似现代医学所论之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症。病因尚不清楚。祖国医学认为此病乃由湿热内蕴、感染虫毒而致。本病与肝经关系密切,虫毒循肝经上扰则引起上部(目、眼)的蚀烂,沿肝经下注则引起前后二阴的蚀烂。《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仲景对此病的描述是十分形象而全面的。笔者据仲师所论,尊仲师之法,始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湿热,继以甘草泻心汤健运中焦,清热化湿解毒,治愈狐惑1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又谓:"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相似文献   

12.
狐惑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因仲景所言,语约方简,使历代医哲对其争议不休。争议焦点之要有二、一是狐惑所指何病?有去结核,溃疡,白塞氏病、性病、甚至爱滋病、莫衷一是;二是关于病名的,即狐惑、狐惑的辩定。本文仅就病名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1 狐惑病 (白塞氏综合征 )《金匮要略》曰 :“狐惑之为病 ,状如伤寒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 ,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 ,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一作嗄 ) ,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阴干 ,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 ,雄黄熏之。“病者脉数 ,无热 ,微烦 ,默默但欲卧 ,汗出。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 ,七、八日 ,目四眦黑。若能食者 ,脓已成也 ,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仲景所述之狐惑病 ,与皮肤科白塞氏综合征相似。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的损害 ,咽喉 (口腔 )、阴部的溃疡 ,眼部的炎症以及恶寒发…  相似文献   

14.
狐惑一病,首见《金匮要略》,多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所致.张仲景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病证治第三》).  相似文献   

15.
狐病辨疑     
对狐或虫 病几个较有争议的问题 ,例如狐或虫 与狐惑之争、因于湿热与因于虫毒之争、白塞病是否等同于狐 或虫 病以及甘草泻心汤对该病的治疗等 ,略述了历代有代表性的观点 ,并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狐Huo病辨疑     
对狐Huo病几个较有争议的问题,例如狐Huo与狐Huo之争、因于湿热与因于虫毒之争、白塞病是否等同于狐Huo病以及甘草泻心汤对该病的治疗等,略述了历代有代表性的观点,并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狐惑证小议     
《金匮》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根据高等医药院校《金匮要略讲义》第五版教材(下简称教材),对该证明确地将“惑”字  相似文献   

18.
焦晓君  杨责制 《陕西中医》2005,26(12):1399-1399
狐惑病,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其由湿热虫毒内蕴而致,有狐与惑之分,如“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即以咽喉蚀烂为主症的谓之惑病,以前后二阴蚀烂为主症的谓之狐病。湿热内蕴,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默默欲眠,状如伤寒,湿热内扰心神则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扰胃,纳运失司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该病在临床上仍有一定的发病率。杜诺凡病(Donovanosis)又称腹股沟肉芽肿(Granuloma inguinale),第五性病,是由于肉芽肿荚膜杆菌(Calymmabacterium)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外阴部与腹股沟部位发生渐进性无痛性匐行性溃疡和慢性肉芽肿为特点的性传播疾病。为五大经典性病之一,因其被列于五大性病之末,故有第五性病之称。现在一般认为狐惑病为白塞氏综合征,但笔者通过学习和临床,发现杜诺凡病与狐惑病尤其所谓的狐病也十分相似,故拟从症状、病因、治疗三方面浅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狐惑病,与现代医学的眼、口、生殖器综合症即白塞氏综合症很相似,在祖国医学属疑难杂症。现将笔者治疗狐惑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本病病因《金匮要略》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日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子阴为狐。”《千金方》曰:“狐惑由温毒使然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湿热内蕴、化火成毒、热毒上熏口与眼,则口、舌、咽、眼部溃  相似文献   

20.
狐蜮病以口、眼、二阴溃烂为主症.《金匮要略》:"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甘草泻心汤主之."西医称本病为"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其病机当以湿热蕴结于肝脾二经所致,据临床观察多呈周期性按月加重为特点.笔者治疗两例均收到满意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