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视可尼喉镜(SOS)在颈椎手术患者中气管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0例患者按麻醉插管方法的不同分为SOS组(S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各25例.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开始时(T2)、气管导管置入时(T3)及气管导管置入后5 min (T4)的心率(HR)、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值,记录操作时间(T2~T3)(不包括插管次数之间面罩吸氧去氮的时间)及次数,并随访患者咽痛及声音嘶哑情况.结果 与F组相比,S组T3时点HR及DBP均显著减小,T4时点HR也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时点两组HR、SBP、DBP及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各次插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插管操作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手术中采用SOS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插管时间短,价格便宜,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麻醉中无肌肉松弛药情况下两种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及七氟烷诱导在气管插管条件和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南宁市妇幼保健收治的90例择期小儿腹腔镜手术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组、S3组和S4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舒芬太尼0.3μg/kg、舒芬太尼0.4μg/kg联合丙泊酚和七氟烷行麻醉诱导。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中(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的心率、收缩压与基础值的差值;记录各组气管插管条件评分及临床可接受评分例数。结果各时点间心率与基础值差值,C组中T2高于T1(P<0.05);各时点间收缩压与基础值差值,C组中T2高于T1(P<0.05);C组气管插管条件评分优于S3组(P<0.05);C组与S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全麻中,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及七氟烷无肌肉松弛药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提供较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舒芬太尼0.4μg/kg诱导作用与罗库溴铵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老年人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拟行全麻择期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氯胺酮(0.3 mg/Kg)+丙泊酚(1.8mg/Kg)诱导组(KP组);丙泊酚诱导组(P组)。记录两组患者在诱导前(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5min(T5)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KP组组间SBP、MAP、DBP和HR变化有显著性(P〈0.05);P组组间SBP、MAP、DBP和HR变化有显著性(P〈0.05);KP组与P组比较,T1、T2和T3时点的SBP、MAP、DBP、HR的变化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能够有效减低老年人全麻诱导期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4.
冯燕春  谢闵仲  宁捷 《微创医学》2013,8(1):55-56,60
目的 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42例拟行短小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T组)和丙泊酚组(P组).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P组用丙泊酚4~8 mg/(kg·h)+瑞芬太尼0.2 μg/(kg·min)持续泵注,T组吸入七氟烷1.5%~2.5%+瑞芬太尼0.2 μg/kg·min持续泵注.观察两组诱导前(T0),术中、术后(T1、T2、T3)的HR、SBP、DBP、MAP,苏醒时间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间各时点HR、SBP、DBP、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T组麻醉后各时点(T1、T2、T3)的HR比麻醉前(T0)的HR明显降低(P<0.05),P组拔管后10 min(T3)的SBP、MAP比麻醉前(T0)的SBP、MAP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两组均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七氟烷组术后苏醒快,心率慢,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麻醉可控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对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将3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颅内肿瘤手术切除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诱导前给予Dex(1μg/kg)静脉泵注,15 min完成,以0.5 μg/(kg·h)维持.C组诱导前等量生理盐水泵注.分别记录,泵注Dex或生理盐水前(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1 min(T4)、3 min(T5)、5 min(T6)7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BIS值.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ASA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2比较,C组T3~T5时点MAP明显升高(P<0.05),T3、T4时点HR明显升高(P<0.05),而D组各时点MAP和H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T3、T4时点,D组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其他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比较,D组T1时点BIS明显下降(P<0.05);与T0和T1比较,2组T2~T6时点BIS均明显下降(P<0.05);与T2比较,C组T4、T5时点BIS明显升高(P<0.05),D组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1、T4、T5时点,D组BIS值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使用Dex可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够抑制气管插管后3 min BIS的反应性升高,且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麻醉对高血压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α(TNF-α)的影响.方法 择期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患者90 例,分为两组(n=45):右美托咪定组(Dex 组)气管插管前10 min恒速泵注0.8 μg/kg右美托咪定作为负荷量,随后0.8 μg·kg-1·h-1持续泵注至胆囊切除;对照组(C组)以乳酸林格氏液泵注,两组患者均以吸入七氟烷诱导麻醉.监护未用药时(T0),气管导管放置前1 min(T1)、插管后5 min(T2),气腹后20 min(T3),拔除气管导管后20 min(T4)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一时点检测静脉血葡萄糖、TNF-α及IL-6浓度.结果 与T0相比,Dex组T2、 T3、 T4时点HR、MAP变化不明显,而 C组显著升高(P<0.05);Dex组T2、 T3、 T4时点HR、MAP显著降低于C组(P<0.05).两组T3、 T4时点血糖、IL-6、TNF-α显著高于同组T0时刻(P<0.05),但Dex组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麻醉,可以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减轻麻醉及手术导致的过度应激.  相似文献   

7.
沈嗣龙 《大家健康》2017,(12):106-107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喉罩通气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2例行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吸入喉罩通气麻醉,对照组采用七氟烷吸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T0、T1、T2、T3、T4点的Sp0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时的HR、MAP水平低于对照组,对照组T1、T2、T3、T4点的HR、MAP水平高于对照组TO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8.1%,显著高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喉罩通气用于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具有麻醉临床效果好,血流动力学改变小,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其效果优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诱导抢救性气管插管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性气管插管患者81例,随机分成MF(咪达唑仑+芬太尼)组(n=41)和MK(咪达唑仑+氯胺酮)组(n=40)诱导麻醉实施气管插管.记录患者插管前及插管10 min后BP、HR、RR及SpO2的绝对差值、入ICU最初24 h的APACHEⅡ评分、入住ICU时间、28 d病死率、低血压等不良事件及困难气管插管的发生率,进行安全评价.结果 MK组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少于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下降以MF组SBP(收缩压)下降最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发生率MF组(41.5%)与MK组(20.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低血压与咪达唑仑用量无相关性(r=-0.147,P=0.192).其他不良事件除心律失常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无显著差异(P>0.05).入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两组相似(P>0.05).困难气管插管两组患者均近半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氯胺酮诱导抢救性气管插管能减少咪达唑仑用量,降低其低血压发生率,气管插管并发症未见增加,临床实施具有可行性.氯胺酮诱导气管插管最适剂量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蔡永红  严蓉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1):1293-1296
目的:比较帝视内镜(DISCOPO)、GlideScope视频喉镜与直接喉镜(Maciniosh direct laryngoscope,DLS)经口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反应.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无困难气道,无心肺疾病,随机分为帝视内镜组(DS组)、GlideScope视频喉镜组(GS组)和直接喉镜组(DLS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基础值(T1)、麻醉诱导后(T2)、插管成功即刻(T3)及插管后1 min (T4)、3 min (T5)、5 min(T6)的SBP、MAP、HR、气管插管时间,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3组均顺利完成气管内插管.各组诱导后T2时MAP、HR和RPP都较T1时显著降低(P<0.05),插管后T3、T4时的MAP、HR和RPP均较诱导后T2时显著升高(P<0.05).与T1比较,DS组T3~T6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组、DLS组,与T1时比较,T3和T4时的MAP、RPP和HR显著升高(P<0.05),T5、T6时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GS组与DLS组在各观察时点均无统计学差异,但T3、T4时,GS组、DLS组MAP、HR、RPP指标明显高于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5和T6时与D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种方法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均有影响,帝视内镜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雾化吸入抑制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胺酮雾化吸入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影响.方法:80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雾化吸入组(K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K组和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采用压缩雾化吸入氯胺酮0.25 mg/kg(稀释至4 ml)或生理盐水4 ml,雾化吸入5 min后于5 s内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观察2 min,记录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例数和强度;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雾化吸入5 min后(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气管插管后1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结果:K组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两组间同一时间点的SBP,DBP,HR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5 mg/kg氯胺酮雾化吸入可以有效降低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发生率,并且对循环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