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传统开放肺叶切除术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16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68例)。所有患者入院完善相关准备后均予以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和预后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45.83%)(P0.05)。结论传统开放肺叶切除术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近远期预后相类似,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可明显减少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且并发症较低,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234例行电视胸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肺段组和肺叶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平衡2组临床特征,最终每组纳入63例患者。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24 h和48 h胸腔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统计2组患者术后漏气>6 d、肺部感染、肺不张、咯血、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和48 h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肺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对于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具有相似的围术期疗效,但肺段切除术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皮肌炎的围手术期临床特点。方法对6例合并皮肌炎的NSCLC患者和6例不伴皮肌炎的NSCLC患者进行1∶1配对研究,分别施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肺炎/肺不张发生率、术后伤口恢复情况、术后3 d胸腔引流量、术后乳糜胸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围手术期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肺癌患者是否合并皮肌炎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 d胸腔引流量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皮肌炎与不伴皮肌炎患者的术后房颤发生率分别为50.00%(3/6)和16.66%(1/6),肺炎/肺不张发生率分别为50.00%(3/6)和16.66%(1/6),住院时间分别为(16.28±3.61)d和(11.11±2.9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皮肌炎的NSCLC患者肺叶切除术后房颤和肺炎/肺不张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住院时间较长,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采取完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113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51例采取肺段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肺段切除组(切除肺段小于3),62例采用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肺叶切除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手术前后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9.4±13.0)m L、(3.5±0.7)d、(584.3±51.7)m L和(9.4±2.5)d,均低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住院费用(47 812.5±2 681.4)元少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肺段切除组无患者死亡,肺叶切除组有1例患者死亡;肺段切除组的肺功能指标FEV1%、FVC%及MVV%分别为(87.6±9.4)、(86.8±10.2)及(82.5±8.7),均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较肺叶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肺功能损伤程度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朱铭君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8):1337-1340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对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组(n=42)和肺叶切除组(n=36).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肺功能损伤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围术期内两组均无患者死亡,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感染率均明显低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3 m,肺段切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t 1 second,FEV1)、最大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ion volume,MVV)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3 d、术后3 m肺段切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明显低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6 m,两组间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 m,肺段切除组患者肺癌症状量表(Lung cancer symptom scale,LCSS)评分低于肺叶切除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lung cancer,QLICP-IU)评分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近期效果相当,但采取肺段切除术可以通过减少手术损伤、减轻术后肺功能损伤、减少术后疼痛感,从而提高患者近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徐闻霞  陆红艳  黄斌 《医学信息》2018,(21):100-102
目的 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和肺段切除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胸腔镜手术的76例ⅠA期NSCLC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26例行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后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8.26±30.76)min,短于对照组的(155.51±21.9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后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A期NSCLC患者中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治疗效果相似,而且肺段切除术能够保留更多的肺功能,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运用CIP软件自动分割肺叶、定量分析单个肺叶及全肺肺气肿指数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叶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12月在我院就诊和住院的稳定期COPD患者23例,行胸部CT薄层扫描,运行CIP软件对其肺叶进行自动分割,定量测定各肺叶及全肺肺气肿指数。结果 CIP软件能将肺叶进行自动分割及计算肺气肿指数,直观了解病变分布的位置,能得到各个肺叶的损伤数据,23例COPD患者中肺气肿1级18例,2级5例。结论 CIP软件可以较好的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快速准确的定量计算肺气肿指数,明确责任肺叶组织的损伤程度,为评估肺储备功能及外科肺减容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治疗中央型肺癌的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中央型肺癌施行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78例,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康复情况,总结手术技巧和围术期的处理经验。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1例(78.3%)常规开胸手术,17例(21.7%)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单肺叶切除72例(92.3%),双Nni-切除6例(7.7%);联合肺动脉成形18例(23.1%),其中肺动脉袖式切除3例(3.8%)。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大出血2例(2.6%),术后出现支气管胸膜瘘1例(1.3%),心功能不全3例(3.8%),各种心律失常13例(16.7%),肺部感染5例(6.4%),肺不张6例(7.7%)。所有患者均经积极处理后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恰当的术中和围术期处理有利于防治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的并发症。胸腔镜辅助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具有显露充分和创伤较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肺叶间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一例吴文,曲从玲患者女,24岁。自觉左胸背沉重感1年,在当地医院胸片检查发现左肺下叶肿物8cm×7cm,当时未予任何处理。因出现胸闷、气短要求手术,于1991年7月13日以左肺巨大肿瘤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左背部叩诊...  相似文献   

10.
据Ann Surg [2006,244(3):420]报道,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该研究纳入500例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组织病理学、围术期转归等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单孔、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70岁及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92例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70岁及以上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单孔组(52例)和三孔组(40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总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胸引管留置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分析2组患者早期病死率、总存活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差异。结果 单孔组术中出血量、术后3 d总引流量、术后胸引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少/短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2组手术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的VAS评分逐渐降低(P 0. 05);且单孔组术后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术后并发症、早期病死率、随访期间总存活率、无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70岁及以上NSCLC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等优势,患者远期生存可达到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胸科行右侧肺叶单肺通气手术时,支气管封堵器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术中需要行右侧肺叶单肺通气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8例,A组插管方法采用传统双腔支气管法,B组采用支气管封堵器法。通过观察插管时间、插管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术中肺萎陷的质量、记录插管后、单肺通气20、40、60 min酸碱度(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气道压Paw、患者术中出现低氧血症的例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比较两种方法的安全性。 结果 单肺通气后所有患者Paw均升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术中发生低氧血症及术后发生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的例数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行右侧肺叶单肺通气的胸科手术中,支气管封堵器法可以解决术中因双腔支气管对位不良而导致术中患者血氧降低的问题,且对气道刺激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单肺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3.
30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发生,l例术中出血而中转开胸.术后无出血、漏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25 min,术中出血215 ml,住院平均时间9d.术后随访12 ~ 36个月.患者恢复好,无复发.基层医院应用VATS(电视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安全,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微创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治疗肺癌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作为肺癌手术的常规切口。方法 自2001年3月至2003年4月连续对93例临床上怀疑或确诊为肺癌的患,应用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方法作为胸部手术的常规切口。共行肺切除术89例,右上肺叶切除22例(其中袖式切除2例),右中下肺叶切除11例(其中心包内处理肺静脉2例),右中叶切除3例,右下肺叶切除12例,右全肺切除3例(其中心包内处理肺动脉l例),左上肺叶切除11例(其中加胸壁大块切除l例),左下肺叶切除12例(其中加胸壁大块切除l例),左全肺切除6例(其中心包内处理肺动脉l例),楔形切除9例。术前确诊为肺癌和术中冰冻病理证实为肺癌及高度怀疑为肺癌的,均行肺门、隆突及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这种切口基本可以满足这些手术的需要,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操作简便,并不会因为手术中暴露不足而影响手术的彻底性,可以作为肺癌手术的常规开胸切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肺叶血管、支气管影像解剖辅助单孔胸腔镜 (U-VATS) 肺叶切除术治疗可切除肺癌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由同一治疗组开展的59例经肋间U-VATS肺叶切除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4~81(62.8±9.5)岁。依据手术的时间顺序分为A组(15例)、B组(15例)、C组(15例) 和D组 (14例)。术前应用OsiriX软件将患者薄层CT数据进行支气管、肺血管三维成像 (3D-CTBA),观察拟切除肺叶的动脉、静脉与支气管的分支数量、走行情况,并模拟肺叶切除。根据术前模拟的切除计划,行U-VATS肺叶切除与肺门、纵隔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范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总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4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依据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绘制学习曲线,并应用累积求和法(CUSUM)分析跨越学习曲线需要的最低手术操作例数。结果 3D-CTBA显示,本组59例中,12例 (20.3%) 有肺动、静脉分支与支气管走行变异。1例支气管动脉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胸或死亡病例。各组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更改术式的比例、并发症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D 4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7±17.7)min、(103.7±11.1)min、(87.7±5.9)min、(88.9±6.3)min,住院时间分别为(4.5±3.0)d、(3.8±2.2)d、(2.5±1.0)d、(2.5±0.8)d;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807、3.530,P值均<0.05),其中C、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B组(P值均<0.05),而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指标绘制学习曲线,散点图拟合模型方程:Ŷ手术时间=127.7+0.8X-0.1X2+1.4e-3X3,R2=0.705;Ŷ出血量=84.6 - 2.5logX,R2=0.019。CUSUM拟合模型方程:Ŷ手术时间cusum=37.2+2.3X-0.2X2+2.8e-3X3,R2=0.701;Ŷ出血量cusum=19.3-2.8X+9.5e-2X2-9.1e-4X3,R2=0.090。学习曲线评价结果提示,经过约30例的临床实践后,出血量趋于稳定,手术时间达到低点且趋于稳定。结论 3D-CTBA辅助U-VATS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30例。利用3D-CTBA精准的术前切除模拟,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帮助培训医师缩短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6.
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临床上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开展的VATS已经涉及胸外科手术的各个领域.该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疗效可靠、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已成为胸外科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1].本文以肺叶切除为例,就VATS肺叶切除的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肺叶的鉴别对于肺部疾病类型以及严重程度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患者运动以及病理因素等导致CT图像模糊,肺叶分割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分割难题。本文主要对国内外肺叶分割算法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首先对肺叶分割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介绍;然后以肺裂检测步骤以及肺裂曲面生成步骤为区分标志,分别对各类肺叶分割算法的优点及其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最后对肺叶分割算法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0F猪尾引流管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对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及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采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的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术后对照组患者采用28F硅胶引流管1根从偏向手术切口的一侧放置于后纵隔;观察组患者采用10F猪尾引流管于腋后线第7肋间水平放置于后纵隔(若为上叶或中叶切除,于锁骨中线第2肋间加放1根10F猪尾引流管)。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3、5天疼痛评分及术后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拔管时间,总引流量。记录2组患者术后皮下气肿、肺不张、再次插管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气肿、肺不张、再次插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应用10F猪尾引流管,可以减轻术后切口疼痛,保证术后胸水、积气的引流效果,同时不增加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胸部后外侧切口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治疗肺癌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前,胸腔镜手术被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我院于2009年至2011年,共对56例肺癌患者实施了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我科行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35例(两孔组),三孔法胸腔镜手术65例(三孔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引流量、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CRP、SAA水平变化.结果 两孔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低于三孔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RP、SAA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6,5.11,P<0.05);两孔组患者VAS评分低于三孔组[(6.5±2.1)vs(8.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25,P<0.05);两孔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三孔组(8.6% vs 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三孔法相比,两孔法可有效治疗肺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术后急性期反应,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