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陆为民教授运用乌梅丸化裁治疗脾胃病的临证经验。[方法]从慢性脾胃病的病机与乌梅丸证病机相对应,及慢性脾胃病发作时间与乌梅丸之厥阴病发作时间一致两方面来论述陆教授相关学术、临床心得,并附3则验案以佐证。[结果]陆教授认为慢性脾胃病病机多为寒热错杂,发作时间多在凌晨1~5点,与乌梅丸之主证寒热错杂证、厥阴病欲解时之丑至卯时不谋而合,因此诊治时陆为民教授以乌梅丸为主方,依证化裁,寒温并用,补泻兼顾,收获良效。[结论]陆为民教授治疗运用乌梅丸治疗慢性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行之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寒热并用法 ,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 ,其科学价值极高 ,值得继承与发扬。立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典型寒热并用方剂 ,进行病机及方药配伍规律之探析 ,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错杂证 ,既恪守和解寒热 ,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 ,又运筹帷幄 ,同中求异地把握各自个证特点 ,而随证施治的治学风范。  相似文献   

3.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极高,值得继承与发扬。立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典型寒热并用方剂,进行病机及方药配伍规律之探析,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错杂证,既恪守和解寒热,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双运筹帷幄,同中求异地把握各自个证特点,而随证施治的治学风范。  相似文献   

4.
寒热错杂证临床常见。寒热药物并用,也是常用的治法,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现仅就个人体会谈几点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起效机制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实验证明,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促进局部生长表达,促进相关激素、蛋白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脾胃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在于脾胃虚弱,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时兼顾了痞塞不通、气机不利、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方面,辛开苦降,散痞泄热与补虚相结合,故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临床侍诊、 赵宏利主任中医师言传身教和研读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周易》 等相关古籍,从理、 法、 方、 药深入剖析赵主任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不孕症的思路和临证经验,并附赵宏利主任治疗寒热错杂型不孕症的验案两则加以印证.赵宏利认为当代寒热错杂、 阴阳不调的人愈来愈多,半夏泻心汤为治疗寒热错杂之痞症的经典方剂,寒热共治,沟通上下,使阴阳得位.赵宏利不落窠臼,将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阴阳痞乱之不孕症者,经方新用,效果理想,为不孕症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期刊论文,总结经方在FD治疗上的进展。发现经方治疗FD以泻心汤类方、柴胡汤类方、四逆散等为主。柴胡汤、泻心汤能够有效地治疗FD,这与柴胡汤、泻心汤类经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组方特点切FD"肝郁、脾虚、胃滞"的病机有关。  相似文献   

8.
食管克罗恩病、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消化系统的疑难病,其病缠绵难愈,病情反复,病机总属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是调和寒热的代表方剂,王晞星教授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晞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切中病机,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疾病并且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有幸侍师身侧,收集病例,选取了三例临床典型验案,总结了王晞星教授以调和寒热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克罗恩病、胃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的宝贵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阴阳失衡、寒热错杂理论,探究恶性肿瘤病机、证治分型及经方治疗。[方法]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溯源“寒热错杂”理论,探究恶性肿瘤寒热错杂病因病机的演化过程,并汇通中西,充分认识西医抗肿瘤多元治疗进一步对机体阴阳、寒热平衡的影响,以《伤寒论》为指导,运用八纲及脏腑辨证探讨其经方论治,并以临床验案佐证。[结果] 恶性肿瘤病机冗杂,临床表现多具有矛盾性和寒热错杂的特点,辨治颇为棘手,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源,从阴阳、寒热失调认识并辨治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开寒热错杂辨证论治之先河,通过参悟仲景思想,认为治疗上可从清肺温脾、清肝温肾、清温中焦、清肠温肾等立法,代表经方包括麻黄升麻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所附肺癌放疗后放射性皮炎验案,其证型归属于脾阳亏虚夹痰热蕴肺之证,治以上清肺热,下温脾寒,方予麻黄升麻汤加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阴阳失衡、寒热错杂是恶性肿瘤的关键病机及临床表现,临证中常运用经方治以寒温并用、平调阴阳,患者多有获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寒热并用配伍原则的理论来源和慢性消化性溃疡形成的病因病机,并着重讨论了经方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病寒热错杂证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输布、运化失司,进而水湿、湿热、瘀血、浊毒相互交阻于体内,虚实夹杂,互为因果,病情缠绵难愈。孙伟教授擅用泄浊解毒法以祛邪。渗湿解毒常用茯苓皮、玉米须等淡渗利湿;化瘀解毒常用郁金、川芎、炒当归等;发汗解毒以桂枝配防风;升清降浊用醋柴胡、葛根、制苍术、大腹皮等;清化解毒常用积雪草、白花蛇舌草、河白草等;祛湿解毒常用石韦、土茯苓;通腑解毒用制大黄、槟榔等通下之品;辛开苦降常用苦寒之黄连、辛热之干姜相配。诸法相合,邪去正安,配以健脾益肾之法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相似文献   

12.
总结邝卫红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邝卫红教授临证善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和肝脾,开郁为先;条畅枢机及平调寒热,治中焦以衡;攻补兼施并调气和血,治脾以安五脏。邝卫红教授认为"和法"除了传统的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攻补兼施等方法之外,还应包括五脏同调、调气和血、辛开苦降等多种治法。"和法"通过药物之偏性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病理偏性,调和阴阳,条畅枢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包括脾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病证举要、治法方药和临证要点。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实为湿盛而阳微,湿困脾运;虚则脾不化湿,阳微湿盛。辨证分气、血、虚、实、寒、热,治疗要点不在补而在运。病证常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治法有温中燥湿、清热化湿、攻逐水湿、补中益气、健脾运中、益胃养阴、健脾温中、化瘀通络等,兼证治法有健脾舒肝、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抑肝扶脾、培土生金等法。临证要点包括虚实寒热常易并见;治脾当祛湿为主;治胃以调气为先;胃腑热证,注意养阴;脾胃与他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两个方面论述仲景脾胃学术思想。(1)阳道实,阴道虚:阳明胃病多实多热,或有形实邪结滞、或无形邪热内扰、又或热伤胃津,仲景以寒凉来清降胃腑;太阴脾病多虚多寒,或中阳虚弱、或火不生土,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补肾阳,以复脾之健运。(2)调气机,复升降:脾胃枢机不利,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仲景或升清、或降浊使清浊归于常道;若清浊相混、寒热错杂于中,则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开中焦之郁结,复脾胃气机之升降。  相似文献   

17.
收集《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脾胃卷》中关于国医大师治疗胃脘胀痛的医案,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共纳入胃脘胀痛医案70个,涉及184味中药.四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胃脘胀痛的基本病机可分为肝胃失和及脾虚挟湿两类,治法以养胃阴、补益脾气、活血化瘀、理气、疏肝为主.治疗胃脘胀痛的高...  相似文献   

18.
石志超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病机以胃阴不足、脾胃失调为本,以气滞为标,兼夹血瘀、湿热或寒凝。治疗重在养阴益气、调和脾胃、调畅气机,随证佐以活血化瘀、清热消痈、温胃散寒等治法。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养生特点及贡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之术,自古有之,诸子百家,各臻其妙。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之李东垣,在养生学方面尤多建树,且提出了许多独道见解。在其《脾胃论》提到"脾胃为元气之本"、"饮食劳倦则伤脾"、"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等,且在"摄养"、"远欲"、"省言箴"三篇中道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通观全书,其中又以调理脾胃为重点养生要义,其对后世养生有深远影响,颇值认真继承发扬,兹不揣浅陋,略论其要。  相似文献   

20.
干祖望教授基于“四季脾旺不受邪”理念探讨顺时、因人调理脾胃之法,构建变应性鼻炎防治之则。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从“理论依据”“顺天时旺脾土,以制诸邪”“实脾胃充五脏,以御鼻鼽”等方面,对调理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进行系统探讨。“脾胃失用”在鼻鼽发病中意义重大,“壮固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因时、因人存异。总体而言,春夏宜升壮阳气,秋冬须阳气归藏,顺“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道”,此为防治变应性鼻炎之大法。肺气虚寒,或肝阴不足,抑或心火偏亢者,则应据个体矛盾之不同,荣其不足,制其过盛,以“壮”脾土和五脏之不衡,此为因人制宜之法。因此,干祖望教授顺于天时,以施升、温、降、藏之道,据于五脏,以布因人制宜之法,则人之脾土“壮旺”,诸邪可御、鼽病可杜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