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膝关节牵伸技术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用膝关节牵伸技术 (Ilizarov)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8年 8月至 2 0 0 3年 2月收治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6例 ,其中双膝 4例 ,共 10个膝关节。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3岁 7个月至 13岁 ,平均年龄 8岁 2个月。术前屈膝畸形程度平均5 1° ,合并肢体其它部位畸形 13个。应用改良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 ,手术安装牵伸器时 ,应维持膝关节于最大伸展位 ,牵伸器的关节铰链对准膝关节的旋转中心 ,于膝上下股骨和胫骨各穿 2组 2mm克氏针与牵伸器上下的钢环固定。术后 5d旋转延长膝后的螺纹牵伸杆 ,第 1周 2~ 3mm/d ,第 2周后改成 1~ 2mm/d ,直至达到膝关节伸直到 0°位。合并髋、足关节畸形者 ,同期或第二期实施手术矫正。本组术后膝关节牵伸时间 2 3~ 4 8d ,平均 37d ,治疗期间患肢可负重锻炼 ,停止牵伸 2周后拆牵伸器再装支具行走。结果  10个膝关节屈曲畸形完全矫正 ,无严重并发症 ,其中 9个膝术后随访平均 1年 3个月 ,畸形无复发 ,患者行走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 ,方法简单、安全 ,效果确实 ,符合生物学原理和微创外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矫正膝关节重度复合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矫正膝关节重度复合畸形(膝关节有2种以上畸形存在,如膝屈曲合并内翻、下肢短缩等)的器械构型、手术方法、术后管理程序与疗效。[方法]遵照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的原理,研制了具有三维矫形功能的膝关节牵伸矫正器,需要同期做下肢延长者,在矫正器的基础上加延长附件。根据膝关节复合畸形的不同类型和骨骼畸形部位,在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截骨,跨膝关节穿针安装固定牵伸矫正器,术后7d缓慢旋转螺纹牵伸杆及其相连的4个万向关节,膝关节的软组织屈曲挛缩、以及并存的膝内翻、外翻、旋转、下肢短缩等骨性畸形能同期缓缓矫正,在牵拉矫正畸形的过程中,患肢可以部分参与持重行走。截骨牵拉处骨愈合后,拆牵伸器,装配膝关节矫形支具行走3~6个月。自1996年5月~2004年2月,共矫正重度膝关节复合畸形14例,年龄5~41岁,平均27岁。共7个病种,其中幼年时膝关节骨骺损伤或感染致膝关节发育畸形4例,其他原因导致膝关节复合畸形10例。[结果]14个病例术后的关节牵拉及骨愈合时间80~390d,平均154d。全部病例膝关节复合畸形皆获满意矫正,双下肢基本等长,行走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针道严重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不愈合的并发症,但皆并发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硬。[结论]牵拉成骨技术矫正膝关节重度复合畸形,能够用微创的矫形外科技术同期矫正重度膝关节屈曲、内翻、外翻、小腿旋转和下肢短缩畸形,畸形矫正符合生物学原理,获得了用传统骨科技术无法达到的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用膝关节牵伸技术治疗先天性胫骨缺如伴重度屈膝畸形的效果。[方法]1例先天性右胫骨完全缺如,股骨下端呈叉状,腓骨头与股骨下端形成不稳定的膝关节,伴屈膝畸形95°,于1岁半实施股骨下端修整术,5岁和8岁时分两期安装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牵拉矫正屈膝畸形达到伸膝0°位,使腓骨头与股骨下端成膝关节,拆牵伸器后装配能稳定膝关节的下肢补高矫形器行走。[结果]首次膝关节牵伸术后5a3个月随访,膝关节屈曲畸形完全矫正,腓骨已出现胫骨化的趋势,腓骨头与股骨下端组成的膝关节已稳定在0°位,患肢配戴补高矫形器能徒手行走。[结论]膝关节牵伸技术,可有效的矫正先天性胫骨缺如伴发的屈膝畸形,安装带膝关节铰链的牵伸器,可将腓骨头与股骨下端控制于中立位,在长期生理性行走应力的刺激下,腓骨发生了胫骨样的变化,可发育成具有类似膝关节形态的结构,整个患肢由于正常的行走使用而得到良好发育。  相似文献   

4.
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依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按个体化要求,设计、安装膝关节牵伸矫正器,术中穿针固定牵伸器时,两侧的关节铰链应与膝关节的旋转中心一致。术后牵伸前先牵开关节间隙5~10mm,再逐渐牵拉矫正屈膝畸形。牵伸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一般不大于关节水平1mm/d。牵伸过程中应定期实施X线检查,以防止膝关节脱位和关节软骨受压。牵伸矫正的最终要求,若是单纯的软组织型屈膝孪缩,需将膝关节过度牵伸5°~10°,若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屈膝矫正的程度应减除骨性畸形的角度。然后患肢维持牵伸位持重行走2~4周,再拆除牵伸器,配合CPM机活动膝关节,站立行走时配戴支具维持膝关节矫正位不少于3个月。8例患者因术前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Ⅱ期实施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结果]49例52个膝关节,术前屈膝畸形平均58.50°±21.28°;矫正后屈曲角度平均4.12°±4.61°。38例,40个关节平均随访6.8个月,其中28个关节维持牵伸术后的效果,12个关节屈膝畸形部分复发,平均9.30°±8.24°。[结论]正确使用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的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肘关节牵伸成形术治疗外伤后屈肘挛缩畸形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参考伊里扎洛夫技术研制了环状弹性肘关节牵伸器,2003年3月~2005年7月治疗肘关节屈曲挛缩畸形3例,男1例,女2例,年龄16~17岁。平均病程12年4个月,术前屈肘畸形(以肘伸直0°位计算)1例70°,2例45°。手术操作不做皮肤切口,仅是在上肢实施穿针、安装外固定关节牵伸器的过程,注意牵伸器的关节铰链对准肘关节的伸屈旋转中心。术后逐渐旋转肘关节前的螺纹牵伸杆,使其产生持续的牵伸力,缓慢矫正屈肘挛缩畸形,在牵伸矫正过程中,定期X线检查肘关节的位置。[结果]3例病人术后牵伸平均32d,肘关节最终伸直到0°~10°位,平均矫正屈肘挛缩45°,肘关节屈伸运动弧从术前75°增加到115°,外观与功能皆达到满意结果。[结论]肘关节微创牵伸成形术可有效的矫正肘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改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矫正胫骨平台骨折内翻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6例胫骨平台内翻畸形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8~52岁,平均41.5岁.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 3例,Ⅵ型3例.6例患者初次手术至膝关节内翻畸形手术时间为7~12个月(平均9.5个月).术前X线片测量胫股角:外翻15°~28°,平均22.4°.按照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要求,在胫骨近端截骨,安装国产具有三维矫形功能的牵伸矫正器,术后7 d缓慢旋转螺纹牵伸杆,矫正胫骨平台的内翻畸形.在矫正畸形的过程中患肢行膝关节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6例患者下肢术后牵仲时间为17~30 d(平均24.4 d).全部膝父节内翻畸形均获满意矫正.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骨不连.2例发生钉道感染,经应用抗生素及局部换药治疗,感染愈合.6例患者拆除矫形器后获8~24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评定疗效: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 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可以同期矫正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后膝关节的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在矫治膝关节畸形中,矫形支具与Ilizarov外固定器结合方法、优点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 2012年12月本科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矫形支具治疗膝关节畸形患者36例36膝,其中男23例,女13例,左20例,右16例;年龄6~56岁,平均28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膝反屈畸形17例,术中行腘绳肌紧缩后临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于屈膝20°位,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做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小腿延长致膝关节屈曲畸形10例,直接做大腿支具跨膝关节固定,后侧用螺纹牵伸杆连接,可逐渐矫正屈膝畸形;膝内翻畸形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8例,行胫骨截骨矫形,同期行外侧副韧带重建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膝关节,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改为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例,采用股骨外固定器结合小腿支具牵拉矫正屈膝畸形.[结果] 36例患者中,32例获得8~60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所有膝关节畸形均获满意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满意,截骨端愈合时间60 ~ 150 d,平均120 d;外固定针道感染5例,经局部换药处理好转;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18膝,良10膝,可4膝,优良率为87.5%.[结论]遵循Ilizarov技术原理,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联合矫形支具的方法治疗合并有软组织因素的复杂膝关节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矫形结果及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具有创伤小、固定灵活、制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izarov牵伸器治疗创伤性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临床效果,并同膝关节软组织松解联合CPM机锻炼进行比较。[方法]2012年3月~2017年3月因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发生关节伸直位僵硬在漯河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22人,分为Ilizarov牵伸器治疗组12例(Ilizarov组),膝关节软组织松解联合CPM锻炼组10例(松解组)。记录术前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术后自主屈曲活动度达到60°所用时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等数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Ilizarov组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02.87±1.84)°;松解组为(85.45±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组术后自主屈曲活动度达到60°所用时间为(28.50±0.71)d,松解组为(61.36±3.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Judet疗效评定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Ilizarov组优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松解组优2例,良3例,可5例,优良率为50%。[结论]Ilizarov牵伸器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僵直具有治疗时间短、术后膝关节活动功能好等优点,是治疗膝关节僵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缺血性肌挛缩导致的下肢畸形.[方法]根据Ilizarov技术原理,研制了外固定牵伸器械并应用于治疗.2007年4月~2010年3月治疗31例下肢畸形患者,其中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24岁(3~42岁),将外固定牵伸器安装于患肢,铰链关节注意对准踝关节间隙,根据畸形情况行少量截骨及软组织松解术,术后5 d开始旋转牵伸杆矫正畸形,根据畸形情况随时变换牵伸杆位置以满足矫正的需要.畸形矫正满意后,患者带架维持矫正位4周,并使患肢参与负重,拆除外固定架后以石膏固定1~2个月.带架时间6~18周,平均9周.[结果]4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24~34个月),全部病例无皮肤坏死、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例出现针道轻度感染,酒精湿敷后好转;3例负重后踝关节轻度疼痛.[结论]微创牵伸技术对缺血性肌挛缩下肢畸形的矫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血管瘤继发屈膝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2014年5月,共收治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12~27岁,平均22岁,合并马蹄足畸形4例。左下肢5例,右下肢9例,病史1~7年。屈膝畸形20°~55°,平均37.4°;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4~10分,平均7.8分。所有患者均单纯实施Ilizarov膝关节外固定牵伸术;伴有跟腱挛缩马蹄足畸形者,同时行经皮跟腱松解术后安装Ilizarov足踝牵伸器。术后5~7 d开始牵拉矫正屈膝及踝足畸形,牵伸治疗期间,可以扶双拐下地术肢轻负重行走。[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屈膝均矫正,膝关节伸直达0°~5°,平均2.2°,合并马蹄足同期矫正,恢复下肢负重力线。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0~5分,平均3.4分。牵拉矫形时间12~37 d,平均17 d;治疗期间未出现持续的针孔及牵拉区域出血,5例牵伸区域针孔周围渗血经针道周围无菌纱布加压、口服云南白药及减慢牵伸速度渗血停止。[结论]采用Ilizarov技术缓慢牵拉矫正下肢血管瘤所致的屈膝畸形,无需开放手术切除畸形血管,避免了开放手术引起的出血风险,能够满意一期矫正屈膝畸形及合并的足踝畸形,恢复下肢负重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活动性疼痛,是治疗血管瘤致屈膝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制订并实施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以降低髋膝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率。方法 建立多学科团队,参照相关诊断指南构建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包括术前金黄色葡萄球菌筛选去定植,备皮器具选择及皮肤准备流程优化;术中手术环境与植入物管理,伤口冲洗与体温控制,止血与输血管理;术后引流管留置、夹闭时机控制,伤口预警管理。选取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住院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6例和观察组251例,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结果 观察组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率为0.40%,对照组为1.77%;观察组住院时间(11.86±5.58)d ,对照组为(12.20±6.85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7 d行走训练疼痛指数为(2.72±0.99)分,对照组为(3.59±1.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的构建,融入了多项护理应对策略及质量持续改进项目,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行走训练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14.
吻合血管的跖趾及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及指间关节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足部跖趾及指间关节移植修复手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1993年4月至2010年11月,分别对4例掌指关节及5例近位指间关节和3例掌指关节连同近位指间关节一并缺损的患者,应用吻合血管的第二跖趾关节、近位趾间关节或同一足趾的跖趾关节连同近位指间关节一并移植进行修复. 结果 12例关节移植均全部成活,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移植关节的骨愈合时间为5~ 10周,术后随访时间为4~ 28个月.移植关节均无明显骨及关节的退变.其修复后的掌指关节伸屈活动为0°~70°,近位指间关节的伸屈活动10°~90°,参照关节活动度TAM/TAF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 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缺损,其愈后功能恢复比较满意,关节活动能达到基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可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肋椎关节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临床诊治背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男性青年新鲜尸体的胸椎上,观察了480个肋椎关节,并摹拟其活动.结果:肋头关节面一般有上下两个关节面,但有2具标本的3个关节是由三个关节面构成;41.7%是上关节面大,下关节面小;31.2%是上关节面小,下关节面大;T4~6关节面的倾斜度各异;T4肋横突关节呈球窝型,其中2例关节腔内有半月状软骨.结论;T4肋椎关节活动度较大,变异较多,此处易出现病损。  相似文献   

16.
成人同侧肢体肘关节和桡腕关节同时发生骨折脱位的报道较少,需要手术治疗。自2005年至2011年,收治同侧肘关节和桡腕关节同时骨折脱位3例,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7.
人工寰齿"半关节"的研制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 制能 替 代横 韧带 功 能的 人工 寰 齿“半 关 节”,探讨 其 可行 性。方 法:测 量 65 例寰 枢椎 干 燥骨 标本的相 关 参 数 ,包 括 寰 椎前 弓 宽 度 、寰 椎 前弓 与 侧 块 相连 处 厚 度 和高 度 、侧块 高 、宽 及 长 度 ;齿 状 突 高度 、横 径 、前后径 及齿 状 突横 韧带 压 迹高 度等 。根 据 解剖 学测 量 设计 出能 维 持寰 齿关 节 稳定 的人 工 假体 (由 带有 半 圆形 关节面的 钩状 钢 板及 2 枚 螺 钉组 成),并 在 5 具仿 真 人颈 椎模 型 和 3 具成 人 尸体 标本 上 进行 模拟 人 工寰 齿 “半 关 节 ”置入 手术 ,以 替代 横 韧带 功能 。 结果 :寰 椎前 弓 与侧 块相 连 处厚 度为 3.6±1.2m m ,侧块 高 度 为 12.6±1.6m m ,侧块宽度 为 14.2±1.4m m ,齿状 突 前后 径为 10.8±1.0m m ,齿 状 突横 韧带 压 迹高 度为 7.2±1.2m m 。模拟 手术 在 安置 过程中钩 状钢 板 未进 入寰 椎 真性 椎管 ,螺 钉未 穿 破侧 块。人 工寰 齿“半关 节”增加 了 寰枢 椎稳 定 性且 保留 了 其旋 转功能。 结论 :人 工寰 齿 “半 关节 ”置 入术 是一 种 既能 重建 C1 ̄C2 稳定 性 ,又能 保 留 C1 ̄C2 旋  相似文献   

18.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 is a devastating complication that results in substantial costs to society and patient morbidity. Advancements in our knowledge of this condition have focused on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order to reduce rates of PJI and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Preventive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ation of patient comorbidities, and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 usage are intensive areas of current clinical research to reduce the rate of PJI. Improved diagnostic tests such as synovial fluid (SF) α-defensi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nucleic acid-based tests for serum, SF, and tissue cultures, have improved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organism identification. Increasing the diversity of available antibiotic therapy, immunotherapy, and alternative implant coatings remain promising treatments to improve infection eradication in the setting of PJ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距跟关节的内稳定结构和不稳定的矫正办法。方法 观察7只尸体足和40融距跟骨的距跟关节(距下关节)。结果 发现维护距跟关节的内在稳定机制在三:(1)距跟关节的鞍状镶嵌作用;(2)短粗有效的距跟骨间韧带;(3)有限的活动度。对距跟骨间韧带的位置、形态和三束韧带纤维等特点进行运动学观察。结论 发育障碍和病损、破坏距跟关节的稳定机制是造成该关节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第4跖趾关节并跖跗关节脱位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夏数数  黄韬  邹季 《中国骨伤》2006,19(11):692-693
患者,男,43岁,摔伤致左足背肿痛不能站立约10h,次日来我院就诊。检查:左足背肿胀甚,皮肤呈青紫色,第4跖骨头和基底部压痛明显,触摸第4跖骨头背侧凹陷,跖侧可摸到突起的第4跖骨头,左足诸趾未梢血液循环和感觉正常。X线片示:左足第4跖趾关节并跖附关节脱位,第4跖骨头明显向跖侧内侧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