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并加以分析总结。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4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以1~3岁患儿居多,占62.2%,男女性别比为1.76:1,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之比为19:1;发病高峰为6~9月份;患儿均有皮疹,以手、足及口腔最常见,其次为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占89.1%,以中高热为主;治愈及好转者占99.6%。结论: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我县目前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疱疹。本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同时做好患儿个人卫生,本病可防可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按照体温、白细胞数、呼吸频率及心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的发热、口腔疱疹及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口腔疱疹及抽搐抖动易惊等神经系统症状已成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危重信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诊治小儿手足口病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寻求早期识别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27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一般病例列为对照组219例,重症病例列为观察组5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在高烧超过3d、四肢无力、烦躁嗜睡、呕吐、惊厥等方面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心率、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转氨酶、心电图、肺片等方面异常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提高小儿免疫力,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云鹤 《吉林医学》2013,(28):5900-590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护理措施。国内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EV71,有文献报道HFMD流行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方法 :选择2011年711月收治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24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全部符合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诊疗指南》[2]中的临床诊断标准。观察护理后效果。结果:24例重症患儿均好转出院,无一例死亡病例。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的康复.方法 对2008年1月~12月门诊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40例进行临床治疗.结果 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结论 对手足口病患儿加强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诊治处理,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126例手足口病患儿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葵花 《河北医学》2011,17(4):521-523
目的:对12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的患儿12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结果:126例患儿经治疗护理后,皮疹完全消退,未留痕迹,未出现休克、脑炎、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大流行,疗效确切,无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患儿...  相似文献   

7.
马张杰 《中外医疗》2013,(27):79-80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以及防控。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65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以及药物治疗,并从一般资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65例小儿手足病患儿经治疗后,体表丘疹、疱疹以及溃疡等症状3 d后均得到改善,食欲好转且患儿发热的症状治疗后2 d均恢复正常体温。4~7 d后皮肤水疱以及丘疹消失且未留色素;口腔溃疡7~10 d后治愈;经治疗后6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痊愈5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无一例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感染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多见于学龄前的儿童,且该病对其的危害较大。因此,对住院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有效的临床诊治,并密切观察患儿疾病的演变,做好交接班工作,能够提升手足口病患儿治愈的机率,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致残率。与此同时,加大医院预检分诊以及相关防治工作,早发现、早隔离以及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对提升其预后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重症早期识别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48例重症手足口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识别小儿手足口病重症早期的临床特点,加强对患儿的观察与护理。结果:41例患儿治愈出院,7例好转出院。结论:早期识别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临床特点,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发展,做到及早发现,可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交流儿童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7年5月-2008年7月诊治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儿中,平均年龄3.5岁,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经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后,均获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孙梅华 《求医问药》2014,(15):192-193
目的: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及病原学特点,为预防此类疫情的暴发提供经验。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发现的69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这个时间段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及病原学特点。结果: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发现的69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患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有1例,在这个时间段手足口病患儿的重症率为1.44%。此病的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5月份。其中,5岁以下的患儿有64例,所占的比例为92.75%;5岁以上的患儿有5例,所占的比例为7.25%。其中,大部分患儿为散居儿童与幼托儿童。对这些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其主要的致病病毒为EV71病毒和CoxA16病毒。患有重症手足口病的1例患儿其致病病毒为EV71病毒。结论:为了防止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的防控工作应以加强对本地区手足口病的监控力度和疾病知识的宣传力度为主,并提高本地区的医疗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29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病以1~3岁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WBC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糖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改变;本组病例痊愈264例,好转25例,6例送转定点三甲医院,死亡2例.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早及时诊断治疗,注意生命征监测及症状体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转归。方法我院2014年1月—12月诊治302例手足口病患儿,对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以小于3岁为主,男多于女;发病高峰5月份~6月份,多有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发生率70.5%,所有患儿均有皮疹,分布于手、足、臀、及肛周,部分并发心肌损害。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流行性高,对患儿早期诊治及采取隔离、消毒,可有效控制其传播。该病治疗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若无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2008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879例,随机抽查120例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中56例为托幼机构患儿,29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发病年龄2个月~9岁,平均年龄2.4岁.所有病例均有口腔内疱疹或手足、臀部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时间2小时~4天,平均1.4天.经临床诊断和综合治疗后,均获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可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达到临床痊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李硕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33-333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138例进行临床特征总结及诊治分析。结果13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中普通病例121例均于治疗3d-10d后痊愈出院;重症病例17例中经积极救治14例痊愈出院,3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具有低年龄、高体温、手足臀部、肛门皮疹为首发症状并且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临床特征,正确掌握特征,避免漏诊,早期明确重症病例,给予积极救治,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20例普通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男性患儿发病率较女性患儿多;发病时间集中在春夏季。手足口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皮疹表现;所有患儿有口腔疱疹或溃疡;约有50.8%的患儿存在发热。结论:病例无心肌受累症状,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经喜炎平、利巴韦林、施保利通片、蒲地蓝等综合治疗,全部治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张瑞娟 《中外医疗》2013,(35):74-75
目的 对患手足口病的小儿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护理方法进行探究.方法对该院收治的89例手足口病的患儿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89例患儿在接受相应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手足口病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应注意多观察患儿的疱疹情况和体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特点,为控制预防手足口病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县医院收治的200例手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性别分布差异显著,男患儿占66.00%,女患儿占34.00%。1~6岁为手足口病高发年龄段。农村患儿发病率比城镇患发病率高,约为发病人数的80%。发病主要集中在3~7月份。结论:医院应及时制定手足口病的就诊流程,采取措施,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手足口病163例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及其合并症的临床表现,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对163例2个月~5岁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患者中单纯52例,合并脑炎103例,合并心肌炎7例,合并肺水肿、肺出血1例,给予利巴韦林或喜炎平等抗病毒及对症治疗,除合并肺水肿的15天治愈,其余均在7天左右治愈,无死亡病例。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患儿血糖对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判断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儿科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儿55例,对照组随机选择轻症病例27例。对各组病例中血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症组血糖升高明显多于轻症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血糖检测是早期发现危重病例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无典型皮疹的手足口病脑炎患儿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早发现、早诊治,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杭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74例确诊手足口病脑炎但无典型皮疹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学检测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儿发病年龄为(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