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逍遥散加减治疗胆囊炎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范畴.<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故也."引起胆囊炎的病因不外乎情志抑郁,气机不畅,升发疏泄失利;但与劳倦,饮食肥甘辛辣油腻之品亦有密切关系.笔者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5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作痛。胁肋属肝胆经络循行的区域,故多与肝胆疾患有关。笔者所叙的胁痛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胆石病,胆囊术后粘连等,所表现的右上腹、心窝处疼痛。这些病的辨证又与《伤寒论》少阳篇的小柴胡汤证较为合拍,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作临床观察,常获较好的疗效,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益气升阳法是早已被熟知的常用治法,其主治为中气下陷、大气下陷和上气不足,对其内涵人们每从升发脾胃清阳中气及升提宗气理解,鲜有从肝胆置论者。笔者初亦囿于上述认识,但经反复深入解读李东垣、张锡纯等人著作,并重温有关经典阐述,始悟益气升阳与肝胆之升发功能密切相关,主治亦尚有肝气郁陷一端。  相似文献   

4.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以右胁疼痛、口苦、厌食为主要症状,属中医“胁痛”范畴。治疗以基本大法佐以扶正固本。笔者临床常以疏通肝胆之经脉为治疗大法分3型,辨证论治,每获良效。1 气滞型 主证:右胁胀痛走窜,时而牵引肩背;善叹息,胸闷;随情志不舒而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弦。  相似文献   

5.
刘韧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7):257-258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胆胀”的范畴,是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笔者近年来以三仁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4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胁痛胁在胸廓的两侧,是腋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又,第十一、十二肋软骨的部位,中医称为"季胁",又称季肋、软肋。严格地说,所谓胁痛,当是指一侧或两侧季胁部位的疼痛。但在临床,则常常是将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的疼痛统称为胁痛。胁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特别是肝、胆系的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在这些疾病中,凡以胁痛为主要表现的,均可参考本  相似文献   

7.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的范畴,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丰要表现的病证.肝脾不和型胆囊炎每因情绪不畅或劳累而使胁痛加重或复发,此型临床最为常见,多为女性患者.因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疼痛亦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可出现肝脾同病.笔者近些年来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32例,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久病入络,由气入血之证治 景岳曾说:“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循于胁,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肝胆。叶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肝为主气主血之脏,在病理情况下,其病易由气分到血分而使血络淤阻,导致胁痛顽固不愈。他指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治治气治血之当然也”。还指出:“久病在络”,“久病血瘀”。辨证要点:①得病日久不愈,②胁痛部位固定为刺痛。治疗上叶氏提出,“辛香缓通”,“议通少阳阳明之络,通则不痛”。以辛润温通为主,顺肝之性以达温通阳气而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则胁痛自愈。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少阳证误下后,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等症。方中寒温并用,行中有补。具有辛开苦降,调和中焦之功效。笔者用其随证加减治疗肝胆病138例,临床症状消失早,肝胆功能恢复快。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中,男92例,女4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5岁;甲型肝炎42例,乙型肝炎50例,丙型肝炎3例;胆囊炎28例,胆结石伴胆囊炎15例;谷丙转氨酸400°以上,直接胆红素35μmol/L以上者7/1例。全部病例均具有纳呆、脘痞腹胀,舌苔厚腻。其中舌质红,苔黄腻者112例,恶心、呕吐者97例,胁痛者45例,胁痛…  相似文献   

10.
李咏梅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145-145
胆结石、胆囊炎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且胆囊炎与胆结石二者在病理上常常互为因果。胆结石可诱发胆囊炎,胆囊炎是促进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2种病变常伴随发生。中医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胃脘痛”、“黄疽”等范畴,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相似文献   

11.
胆囊息肉所引起的胆囊炎属中医的“胁痛”范畴^[1]。是以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续疼痛或阵发性绞痛,发热、恶心呕吐为特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而致。病在肝胆,一经确诊,多宜尽早手术,以免癌变。近年来我院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患者400余例^[2],疗效满意。本文仅就其中1例术后发生胆漏并发胆汁性腹膜炎导致第二次手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胆囊炎归属于中医学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病范畴,就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急性胆囊炎从治则治法、方药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胆囊炎合并卵巢囊肿一案治验王飞,王阿日亚,查干娜患者,女,44岁。于1992年9月6日以胁痛入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上腹部憋胀,右胁下持续性疼痛,并向右肩胛区及背部放射,未能引起重视。不久又出现小腹坠痛,在某医院做B超检查,示:胆囊炎,给予口服消炎利胆...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张建铭(河南省三门峡铁路医院,河南472000)1胁痛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气郁胁痛等均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如苏某,男,59岁。住院号23806,三门峡工务段职工。初诊1986年7月25日,患者一月前夜间突然右胁疼痛,给止痛计...  相似文献   

15.
<正>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肝气”、“郁症”的范畴。《内经》指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下腹。”“胆胀者,胁下胀满,口中苦,善太息。”《景岳全书》云:“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这都明确地道出了胆囊炎的各种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该病在肝胆病证中最常见,主要包括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肝脓肿,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肝胆系统肿瘤,肋间神经痛等疾病.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74岁,因右胁部疼痛1 d,由门诊拟"急性胆囊炎"收入消化科病房,入院后查血常规、消化系统B超,均未见异常,排除急性胆囊炎,诊为胁痛待查.  相似文献   

18.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等病范畴。孙建光教授认为此病多因肝胆气滞、肝失条达、胆失通降引起,以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芍药、陈皮、甘草为主方加减运用治疗胆囊炎,以达到疏肝解郁、缓急止痛之效。此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并做到辨病辩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胁痛辨治     
胁痛,是指患者一侧或双侧胁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因病理 肝居胁下,胆附于肝,二者同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络皆循行于胁。外邪入侵而内犯于胆,或饮食不调,湿热内蕴,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气郁日久,化生肝火,或外伤久病,形成淤血,或劳欲过度,损伤肝阴等,均能使肝胆经络胆滞或失养,从而导致胁痛。  相似文献   

20.
龙胆泻肝汤功用为清肝胆实火,泻湿热,主治肝胆实火证及肝胆湿热下注证。而喉痹症状主要为咽喉疼痛,咽部红肿,辨证多为肺经有热或肺胃热盛,亦或为风寒侵扰。两者看似无关,但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肝胆之经循喉,肝之经气上于咽喉,若肝胆经实火循经上炎,灼伤咽喉,阻滞脉络则咽喉红肿疼痛,同时可伴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且有力之肝胆实火上炎证的症状。此时治法应清泻肝胆实火,方用龙胆泻肝汤。[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