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DSA检查的方法,表现及对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5例颈动脉体瘤术前接受DSA检查,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造影,选择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其中4例进行了Matas试验交叉造影.造影后5例患者均手术切除了肿瘤,其中单纯肿瘤分离切除3例,肿瘤切除加颈动脉修补1例,肿瘤连同颈动脉切除1例.结果 5例肿瘤DSA表现典型,包括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血供丰富,肿瘤部分或完全包绕颈动脉.此外1例椎动脉分支参与肿瘤供血,1例出现动-静脉瘘.颈内动脉造影1例患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发育不艮.Matas试验2例Willis环代偿艮好,1例经2周训练后Willis环开放,1例因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发育不良,无法建立有效代偿.结论 颈动脉体瘤具有典型的DSA表现,且在肿瘤对血管侵蚀程度的判断、脑血管发育状况和代偿能力、颈动脉阻断后脑耐受性的评估等方面,DSA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为手术风险的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颈动脉体瘤16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总结16排螺旋CT对CBT的特征性.结果 5例均显示病变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平扫病变均匀等密度,边界较清楚,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MPR、MIP及VR重建技术显示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见丰富的肿瘤血管,颈内、外动脉夹角明显增大,病变累及至颈总动脉1例.结论 16排螺旋CT及MPR、MIP及VR重建技术诊断CBT具特征性,能替代DSA检查.我们认为该方法应为CBT最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安全性探讨(附39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tumor,CBT)外科治疗安全性的方法,对术前颈外动脉栓塞的有效性和术中应用转流管的争议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9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经CTA明确诊断并评估Willis环情况,17例术前行颈外动脉分支超选择性栓塞.3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单纯瘤体剥除术25例、瘤体联合颈外动脉切除术7例,瘤体联合颈动脉分叉切除+颈内动脉重建7例.结果术后发生声嘶和舌偏各2例、呛咳和面部麻木各1例,无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7~6 a,无复发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应首选手术治疗,全面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术中操作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关键;术前超选择性栓塞供血分支,术中选择性使用转流管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脑膜瘤血管造影及术前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膜瘤5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外动脉主要参与供血者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8例脑膜瘤中,血管造影显示肿瘤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者43例。经颈外动脉分支用250~350μm颗粒栓塞剂实施栓塞,肿瘤染色完全消失31例,大部消失12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于血管造影、栓塞后l~7d手术,肿瘤全切53例,大部切除5例。栓塞后肿瘤出血明显减少,平均出血量600ml。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脑膜瘤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术前栓塞可使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股动脉路径,对8例鼻咽部纤雏血管瘤患者进行双侧颈内外动脉造影;并采取超选择插管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供血血管进行栓塞,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系统,以其分支颌内动脉多见,部分有颈内动脉系统参与供血。结果8例患者于栓塞术后血管瘤体积明显缩小,其中5例于栓塞后2.3d行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肿瘤易于剥离。结论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行动脉内栓塞。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术前应用能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下颈动脉体瘤的表现及其评价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了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6例,术前均行16排CT血管造影,注射速率采用4.0mL/s获得容积数据进行MIP及VR重建,总结颈动脉体瘤在MSCTA下的特点。结果:16例病变均为单发,右侧10例,左侧6例。16例MSCTA原始图像上均显著强化,CT值均在200HU以上,16例病灶内均可见粗大迂曲的血管。12例位于颈动脉分叉内后方,2例完全包绕颈内外动脉,2例完全骑跨于颈动脉分叉中使颈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其中1例破裂出血。结论:MSCTA不仅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及内部特点,而且能三维立体的显示肿瘤和周围血管的关系,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生物学特征、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我院1997年7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19例CBT诊治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均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颈侧部肿块且伴有传导性搏动,结合彩超、CT或血管造影确诊。17例接受手术,CBT剥离式切除8例;CBT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4例;CBT与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内动脉对端吻合2例,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对端吻合2例,CBT与颈动脉分叉切除,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1例。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CBT诊断并不困难。CBT剥离术是理想安全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行颈动脉重建,需预防脑缺血和颅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脑膜瘤5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外动脉主要参与供血者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 58例脑膜瘤中,血管造影显示肿瘤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者43例。经颈外动脉分支用250~350μm颗粒栓塞剂实施栓塞,肿瘤染色完全消失31例,大部消失12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于血管造影、栓塞后1~7d手术,肿瘤全切53例,大部切除5例。栓塞后肿瘤出血明显减少,平均出血量600ml。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脑膜瘤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术前栓塞可使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3例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部,推移颈内外动脉分离,增强后显著强化.结论:依据发病部位、强化特征可以对颈动脉体瘤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颈动脉超声声像图表现。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观察并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膜(IMT)厚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分析颈动脉血流变化的频谱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指标;鉴别颈动脉狭窄与闭塞,估测狭窄程度以及评估颈动脉闭塞的范围;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例患者中共有50条颈动脉受累,其中39条(78%)颈总动脉受累,4条(8%)颈外动脉受累,7条(14%)颈内动脉受累。在39条受累的颈总动脉中,37条表现为动脉壁IMT弥漫性增厚;2例局限性增厚。1例颈总动脉内膜剥脱伴夹层动脉瘤形成,IMT厚度1.8~5.7mm,管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超声检查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4,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特征性变化,并可显示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经行前、后鼻孔填塞失败的顽固性鼻出血患,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基础上,行高选择性单侧或双侧颌内动脉末梢和面动脉异常病变血管内明胶海绵碎粒栓塞术。结果DSA发现17例患均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颌内动脉末梢发育不良或畸形,3例伴有面动脉形态异常;17例均一次性栓塞治愈,随访8月至5年无再鼻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术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理想的方法;临床疗效迅速、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和术前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特点和手术前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的23例手术前经导管栓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的相关临床和影像资料,并与1954年至1995年收治的26例单纯手术切除的颈动脉体瘤患者作对比研究。结果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DSA表现: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受推压移位夹角增大,瘤体血运丰富。术前栓塞安全、可行,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术中出血减少(P〈0.01),术程有所缩短,并发症减少,肿瘤一期切除。结论颈动脉体瘤的DSA表现特征明显,对诊断、鉴别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术前栓塞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2例Moyamoya病患者均行MRA检查,10例行DSA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在MRA图像上均显示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在颅脑基底部侧支循环明显异常增多,呈烟雾状血管网;全脑DSA表现为颈内动脉分叉以上大动脉前、中动脉近段狭窄和闭塞,颅底异常增多的血管网及通过侧支循环建立的吻合支显示更为清晰。讨论:MRA作为一种无创伤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Moyamoya病,儿童最为适用;DSA在显示细节如烟雾血管、侧支循环血管等方面优于MRA。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MRI、DSA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4例行MRI T1WI、T2WI及对比增强MRA,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0例均行DSA和TBO试验.结果 10例术前CT、MRI、DSA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0例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CT平扫主要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球形病灶,CT值25~37 Hu.MRI的特征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中心有流空信号,MRA均清楚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DSA表现为肿瘤包绕颈动脉,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瘤均匀染色,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CT、MRI和DSA均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比较容易,若将三种方法优化组合,可优势互补,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科学、准确而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价值。方法:9例TCCF患者常规行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7例行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1例行患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1例行机械性可脱式钨旋圈(MDS)栓塞,结果:9例患者均为高流量单侧颈内动脉型TCCF;栓塞均获成功,其中8例栓塞后保持颈内动脉通畅,另1例同侧颈内动脉栓闭,本组经血管内介入性栓塞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消失,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栓塞是临床治疗TCCF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及筘疗价值。方法对38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出血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即时灌药、栓塞。结果经DSA检查38例均为阳性发现,34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止血率89%。结论DSA在治疗消化道出血及诊断中有较高阳性发现率及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单中心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平均39岁(25~65),均为单侧病变。结果 Shamblin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7例。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B超、CT、核磁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其中16例经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伴或不伴颈外动脉切除的完整剥离;瘤体连同颈内-颈总动脉切除血管重建;瘤体连同颈总颈内动脉切除断端结扎;颅底颅内受累行颅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随访43个月(9~108),手术并发症包括单侧喉返神经麻痹6例,其中永久性声带麻痹2例,单侧面瘫1例,单侧舌下神经麻痹2例,出血1例,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发生率为0%。结论 DSA检查是颈动脉体瘤的重要确诊及评估手段之一。术中双极电凝的仔细分离、血管外科器械短暂的供血动脉阻断、血管外科的转流及重建技术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术后并发症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诊断、手术治疗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方法整理15例CBT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15例按照Shamblin分型,I型2例,Ⅱ型8例,Ⅱ型5例。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B超、CT、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CTA。行手术切除14例,手术方式包括伴或不伴颈外动脉切除的完整剥离;瘤体连同颈内-颈总动脉切除血管重建。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所有患者经3个月~9年4个月随访,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麻痹2例,单侧舌下神经麻痹1例,单侧颈交感神经损伤1例,无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均无局部复发。结论64排CTA可作为CBT术前诊断、评估的首选方法。而正确诊断、周密完善的术前评估及合理的手术方案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18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18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明确诊断,其中10 例行血管外膜下剥离切除,5例行肿瘤并颈外动脉切除,3例行肿瘤并颈内、外动脉切除.结果 18例手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DSA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确诊后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式选择手术治疗能获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血管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栓塞治疗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股动脉经路,对12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进行双侧颈内外动脉造影;并采取超选择插管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供血血管进行栓塞。结果12例经造影诊断明确,且供血血管显示清楚的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动脉血管栓塞。栓塞疗法止血效果肯定,术后血管瘤体积明显缩小,术中出血少。结论血管造影和血管栓塞治疗鼻咽部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