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余溪洋  苏义林  徐兵 《安徽医药》2019,40(11):1235-1237
目的 研究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50例肠套叠手术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25例行腹腔镜复位术(腹腔镜组),25例行传统开腹复位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体质量、年龄、发病时间、术前及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患儿手术所需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24小时CRP水平均低于传统手术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儿均随访12个月,腹腔镜组患儿未有复发病例,开腹组有1例患儿因过敏性紫癜导致肠套叠复发。结论 相比于传统的开腹手术,经脐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孙传成  王亮  苏义林  徐兵  汪芹 《安徽医药》2020,41(9):1074-1076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原因及再手术对策。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 183例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术后复发,观察18例复发患儿初次手术时斜疝的位置及类型,疝环直径,术后平均复发时间,再次手术时疝气位置及类型,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分析此18例患儿术后复发原因及再手术方法。结果 18例患儿术后复发,复发率为0.8%。术后复发原因:疝囊未做到确切高位结扎,疝环直径偏大,疝囊结扎线脱落,术后腹内压过大(如术后哭闹、剧烈运动等)。再手术患儿中15例行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2例另行脐正中襞修补术,1例另行外环口缝合缩窄术。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对于部分疝环偏大患儿,可另行脐正中襞修补术及外环口缝合缩窄术,术后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李锴  未德成 《安徽医药》2016,37(2):181-183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经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156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临床资料,其中80例行腹腔镜手术,76例行经腹横纹切口手术,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术后感染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较经腹横纹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陈晨  高群  卢贤映 《安徽医药》2015,36(6):731-732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脐孔切口对5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治疗, 于脐孔置入单孔腹腔镜 Trocar, 探查肠管, 找到憩室或重复畸形肠段后, 行憩室楔形切除术、肠重复畸形囊肿剥离或病变肠管切除及肠吻合术。结果 50例患儿的手术中, 48例发现小肠畸形, 行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 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0 min;平均住院天数为5 d。术中发现并病理检查证实为梅克尔憩室45例、小肠重复畸形3例、2例未发现病变肠管。术后24 h进流质饮食, 术后3天换药, 切口无红肿出院。无脐疝、肠瘘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孔腹腔镜对因梅克尔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诊断与治疗价值, 且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赛恺  高群 《安徽医药》2019,40(5):538-539
目的 探讨小儿良性卵巢畸胎瘤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良性畸胎瘤患儿24例,依据手术情况选取瘤体剥除及附件切除术。结果 24例患儿手术全部成功,无中转进腹,患儿手术时间平均为(64.65±14.52)min,术中出血平均为(12.35±5.65)mL,术后肛门排便排气时间平均为(10.23±3.12)h,术后进食时间平均为(15.33±2.65)h,住院天数平均为(2.13±1.08)d。术后随访0.4~6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可迅速明确肿瘤来源,放大瘤体与周围组织解剖学关系,最大程度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刘虎  李巍松  胡波  李春  马先文  李涛 《安徽医药》2019,40(6):649-651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硬膜外穿刺针技术治疗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120例,在单孔腹腔镜下用硬膜外穿刺针实施探查及腹膜外内环口疝囊结扎术。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阴囊血肿及皮下气肿等发生,1例(0.83%)患儿出现脐部穿刺孔大网膜脱出。术后1~2 d出院,术后门诊随访1个月,5例(4.2%)患儿出现皮下线结反应,无一例患儿出现疝复发、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结论 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硬膜外穿刺针技术治疗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器械要求不高等优点,适合在有腔镜手术经验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苏义林  徐兵  王忠荣 《安徽医药》2017,38(3):304-306
目的 分析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结果 1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中,13例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腹病例,术后平均住院(8.13±1.32)d,无腹腔镜操作相关的近期并发症,远期随访无污粪和便秘复发。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具有微创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简称“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 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6例采用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手术技巧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80~300 mL,手术时间5~7 h,随访4~23个月,无一例出现术后复发及严重并发症。6例患者白天控尿均正常,4例夜间偶尔伴有尿失禁。结论 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疗效确切等特点,是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安全、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宝平  杨文奇  李霆 《安徽医药》2017,38(4):440-442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临床应用的优势与不足,为临床广泛开展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4年1~12月实施的进展期胃癌手术483例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230例,开腹手术253例,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切口长度、术后通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56.76±52.62)min]比开腹组[(165.55±51.55)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拔管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达到开腹手术的疗效,并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经验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幽门环肌切断术,术中无皮下气肿,无黏膜破裂。术后无切口感染及戳孔疝发生。术后第1天开始喂水、喂奶,术前呕吐症状均消失,术后第3~5天出院。随访3个月,进食正常,体质量增加。结论 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MRI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33个病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MRI平扫、MRCP和多期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性囊肿1例,囊壁薄且均匀,囊内呈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潴留性囊肿2例,均与胰管相通,其中1例伴发胰头囊腺癌。假性囊肿2例、坏死性包裹4例,均有胰腺炎病史,2例假性囊肿囊壁均匀,囊内为均匀长T1长T2信号;4例坏死性包裹囊壁厚薄不一,囊内信号不均。浆液性囊腺瘤5例,囊壁及间隔纤细,各囊腔之间信号相同,3例呈蜂窝状。黏液性囊腺瘤5例,2例可见壁结节,3例患者各囊腔间信号一致;黏液性囊腺癌5例,均可见壁结节,各囊腔间信号不一。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呈与主胰管相通的“葡萄串”状囊性病灶。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3例为囊实性,2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MRI在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colectomy has been shown to be safe, oncologically comparable, and clinically beneficial over open colectomy for colon cancer, but utilization remains low.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cost of laparoscopic colectomy vs open colectomy for colon cancer.

Methods: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claims data analysis using the 2012 and 2013 Truven Health Analytics MarketScan Commercial Claims and Encounter Database. The denominator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individuals who had commercial insurance coverage in all months of 2012 and >1 month in 2013 and pharmacy coverage throughout eligibility. The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d individuals aged 18–64 years who were identified with colon cancer in 2013 and underwent an elective inpatient open colectomy or laparoscopic colectomy between January and November 2013. The cost and re-admission rate of open vs laparoscopic colectomy were compared after risk, adjusting for comorbidities, demographics, and geographic region.

Result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1299 elective inpatient colon cancer colectomies were performed (open, n?=?558; laparoscopic, n?=?741). After risk adjustment, the laparoscopic vs open group was shown to have lower re-admission rates (6.61 and 10.93 per 100 cases, respectively, p?=?.0165), lower average re-admission costs ($1676 and $3151, respectively, p?=?.0309), and lower 30-day post-discharge healthcare utilization costs ($4842 and $7121, respectively, p?=?.0047). Average allowed cost for the combined inpatient and 30-day post-discharge period was lower for laparoscopic vs open colectomy cases ($36,395 and $44,226, respectively, p?Conclusions: The cost of laparoscopic colectomy was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open colectom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surgery for colon cancer.  相似文献   

13.
钟岳  冯伟  杨福泉  张震波 《安徽医药》2015,36(12):1496-149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以及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合理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0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按照术式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56例).对照组实施联合腹腔镜及十二指肠镜治疗,观察组实施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禁食时间、治疗成本、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成本分别为(182.27±26.68)min、(9.98±3.14)d、(8 124.39±663.54)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4.55%,结石残留率为3.64%,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淀粉酶异常率为5.45%、胆管炎发生率为5.45%、胆管积气发生率为3.6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相比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成本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182例须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1例)给予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组(101例)给予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1、6、12 h的VAS评分及麻醉期间患者并发症情况,评价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6、12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麻醉作用,患者术后痛觉感受轻微,少苏醒期躁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进行选择性三野淋巴结的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肿瘤医院2012年8月至2016年2月接受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手术或者开放手术进行选择性三野淋巴结的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03例临床资料,其中微创组手术患者48例,开放组手术患者55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吻合口瘘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住院费用等资料。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声音嘶哑发生率等指标微创组较开放组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手术死亡、乳糜胸发生、腹部切开裂开、术后大出血、吻合口瘘发生率等,微创组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创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多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τ=2.281,P=0.039)。但治疗费用方面,微创组患者较开放组花费更大。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微创进行三野淋巴结的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是安全的,但是其治疗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6.
郑瑞峰  赵秋华 《安徽医药》2015,36(12):1514-1516
目的 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与地佐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镇痛效果.方法 12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术前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B组术前给予地佐辛,观察两组镇痛效果.结果 A组拔管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的低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预先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与地佐辛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但地佐辛不良反应较多,术后苏醒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7.
陈穹  王钢  唐永华 《安徽医药》2017,38(2):147-150
目的 探讨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FPNET)的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及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的24例NFPNE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测量肿瘤病灶平扫、增强动脉期及增强门脉期CT值,计算肿瘤的动脉期及门脉期的强化幅度绝对值并与胰腺实质强化幅度绝对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对肿瘤的强化方式、是否具有周边脏器受侵或远处转移进行统计。结果 增强动脉期NFPNET与胰腺实质强化绝对值分别为(59.08±34.14)、(53.82±15.35)HU,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NFPNET与胰腺实质增强绝对值分别为(48.05±22.80)、(39.37±11.57)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PNET强化程度超过胰腺实质,动脉期有10例,门脉期有14例;3例片絮状强化,9例环形强化,7例壁结节样强化,8例有周边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胰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NFPNET的重要手段,NFPNET门脉期相比胰腺实质表现为相对富血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易善复对重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43例重型肝炎患,分治疗组22例,对照组21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并进行疗效判断。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好转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59.1%,对照组28.6%。差异显,结论:易善复可提高重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