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 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两组在入院1w内和出院时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服药依从性进行评定和对比分析。结果 入院时两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 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入院1w内服药依从性比 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6w后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 患者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自知力。  相似文献   

2.
认知领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认知领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复发的作用.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进行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一般的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领悟治疗,并于入组前,出院时,出院后1年、2年分别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及自编服药依从性调查表评定.结果出院时,出院后1年、2年ITAQ评分,服药完全依从率及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PRS评分出院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后1年、2年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认知领悟治疗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恢复、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健康教育联合氯丙嗪组(健康教育组)及单用氯丙嗪治疗组(对照组)各56例,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评定,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达显进(痊愈 显著进步)以上的出院病人进行为期 2年的随访,以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两次BPR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时ITAQ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出院时健康教育组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时服药依从性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但出院时健康教育组服药依从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年内,健康教育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而且可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应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康复干预治疗.观察住院全程.于入院及出院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定临床效果,同时评定服药依从性.结果 两组出院时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升高(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研究组出院时显著高于对照组(t=6.725,P<0.01).6周末,研究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243,P<0.01).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实施康复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及自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阶段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精神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医疗护理服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观察8周.于健康教育前及8周末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自知力及精神症状.结果 健康教育8周末,两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均较健康教育前显著下降,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均较健康教育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但研究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较健康教育前有显著性提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康复,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淄博市第五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自知力教育,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治疗6周。以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自知力恢复情况及服药依从性变化。结果研究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从性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自知力教育可有效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对首发及复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对首发(研究组)和复发(对照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自知力教育,并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第4周、第8周、第12周进行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的评定。[结果]入院时ITAQ总分、服药依从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4周,对照组ITAQ总分高于研究组(P<0.05),但第12周研究组ITAQ总分、服药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知力教育可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中后期自知力,服药依从性提高。  相似文献   

8.
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淄博市第五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自知力教育,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治疗6周。以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自知力恢复情况及服药依从性变化。结果 研究组ITAO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从性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研究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自知力教育可有效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次门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自知力教育.分别于首次就诊时、2周、4周、8周复诊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以及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首次就诊和2周、4周复诊时2组BPRS量表,ITAQ及服药依从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门诊治疗8周后观察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TAQ与服药依从性,BP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知力教育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教育联合氯氮平组(研究组)及单用氯氮平治疗组(对照组)各68例。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评定。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达显进以上出院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以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1)两次BPR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t=0.27,1.28,P>0.05);(2)入院时ITAQ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0.15,P>0.05),但出院时研究组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8.32,P<0.01);(3)入院时服药依从性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χ2=0.29,P>0.05),但出院时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75,P<0.05);(4)2年内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15,P<0.01)。结论心理教育不仅有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而且可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次门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自知力教育.分别于首次就诊时、2周、4周、8周复诊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以及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首次就诊和2周、4周复诊时2组BPRS量表,ITAQ及服药依从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门诊治疗8周后观察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TAQ与服药依从性,BP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知力教育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适应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干预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2组均接受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心理治疗,对照组仅限于一般健康教育,出院后随访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自拟服药依从性调查表,于治疗前、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1年分别进行评定对比.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BPRS、ITAQ、服药依从性和再次住院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适应心理治疗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在入院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药物的自我管理技能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以及自编服药依从性评定调查表,分别在患者出院时、出院半年及1年后进行评分及资料收集。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时BPRS评分相当,对照组为(21.78±3.17)分,观察组为(20.36±3.08)分;但观察组在出院半年或1年时,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半年时分别为(31.75±4.62)、(23.67±4.25)分,出院1年时分别为(36.58±4.84)、(27.34±4.01)分(P〈0.05);观察组的ITAQ评分在出院时、出院后半年、1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是(11.97±2.53)、(16.02±2.78)、(10.23±3.76)、(15.34±3.42)、(9.23±3.43)、(14.72±3.11)分;观察组出院后半年至1年服药依从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患者出院半年、1年内复发率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的自我管理技能训练提高了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对预防复发、改善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开放式管理模式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蒲金玉  李燕  段艳蕊 《中国康复》2004,19(5):317-318
目的探讨开放式管理模式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在开放式管理模式(开放组)和封闭式管理模式的病房内(封闭组)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服药依从性等量化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在入院治疗4、8周时开放组与封闭组BPRS和NOSIE总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出院时及出院后6及12个月末SDSS评分开放组显著低于封闭组(P<0.01);服药依从性亦优于封闭组(P<0.05)。结论开放式管理模式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良好的作用,且能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延缓社会功能衰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与生活事件、自知力水平、服药依从性及社会支持的关系,为能更好地预防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服药依从性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AS)对160例因复发而再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进行评定,并与86例首次住院且与观察组同期出院而未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加以对照.结果 ①观察组生活事件发生率、负性生活事件数及负性生活事件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观察组ITAQ评分及SSAS总分、主观支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③观察组服药完全依从者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服药部分依从及不依从者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频遭生活事件、自知力水平低、服药依从性差及社会支持缺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马树芝  徐志刚 《天津护理》2011,19(4):193-194
目的:探讨陪护式管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男性患者50例,随机分为开放式观察组和封闭式对照组,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定,对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入院时各项评分差异为(P〉0.05),出院时各项评分差异为(P〈0.01)。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出院时SDSS得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陪护式管理可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利用陪护的力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菊英  毕翠云 《现代护理》2006,12(8):733-735
目的探讨家庭化管理和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对50例住家庭式病房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研究组)实施家庭化管理和教育,并与50例住封闭式病房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制满意度/舒适度问卷(QSC)和住院天数作为评价工具.结果入院时BPRS、ITAQ评分2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8周后,BPRS、ITAQ评分2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8周后研究组病人QSC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家庭式病房住院病人实施家庭化管理和教育,可提高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性互动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3例,2组患者在人院后均按医嘱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研究组白天男女患者一起进行工娱治疗活动和共餐等,夜间分居在各自病室,并进行异性互动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于入组时、治疗2,4,6,8周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6,8周时研究组BP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4,6,8周时研究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异性互动训练可以减轻病情,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行为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