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与其体重增长速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1-2012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和营养资料。按体重增长速率将患儿分为低体重增长组、适宜体重增长组和高体重增长组,比较三组的临床营养摄入情况。结果 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速度中位数为12.77 g/(kg·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48 d;高体重和适宜体重增长组的住院天数、静脉氨基酸开始使用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均小于低体重增长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肠外营养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用量呈递减趋势。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速度与营养摄入状况和住院时间密切相关,加强肠内外营养,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270例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存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历资料;将患儿分组为宫外生长迟缓与非宫外生长迟缓.统计患儿宫外生长迟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出生胎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出院口服热卡,出院日龄,宫内生长迟缓为影响患儿宫外生长迟缓的相关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宫内生长迟缓(OR=9.479),开始肠内营养时间晚(OR=3.798),出院时口服热卡摄入少(OR=1.929)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长(OR=2.459)为影响患儿宫外生长迟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加强极低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积极规范营养支持,对极低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5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历资料,参考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分为宫外生长迟缓组(32例)以及非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2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宫外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患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包括出生胎龄、体质量恢复时间、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出院时间、出院口服热卡以及宫内生长迟缓等,而高危因素包括体质量恢复时间、宫内生长迟缓、出院时口服热卡较少以及肠内营养开展时间较晚,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高危影响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干预,早期对患儿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素萍  汪倩  曹蓓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2):1840-1842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的影响,为小于胎龄儿制定更为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对47例本院住院的小于胎龄儿进行头围、身长和体重的监测,并将其按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分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不同胎龄和不同出生体重患儿宫外生长的影响,以及静脉营养对患儿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 1、不同出生体重组中,头围和体重的增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宫外发育迟缓的例数出生体重大的组少(P<0.05)。2、不同胎龄组中,患儿体重和头围的增长呈现出一致趋势,≥37周组增加最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的增加,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缩短(P<0.05)。3、早期肠外营养从外周静脉24 h均匀输入,未见有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结论早期积极地应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有助于促进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的营养状况,分析影响体重增长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两年间住院28 d及以上的80例VLBWI进行回顾调查,了解其喂养、热卡、蛋白质摄入、体重增长、出生时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 age,SGA)及生后宫外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EUGR)发生率等情况,并分析影响体重增长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恢复出生体重后,随摄入热卡增加体重也增加,蛋白质变化不明显,但可达3 g/(kg·d);出生时SGA发生率为28.8%,EUGR发生率生后渐增,6周时达72.5%;达足量热卡供应的时间是[21.21±13.56(6~65)d],达足量肠道喂养的时间为[27.87±11.12(12~57)d];体重增长速率平均为15.76(8.72~24.69)g/(kg·d),影响体重增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开奶时间晚.[结论]长期住院VLBWI存在多种营养问题包括热卡摄入相对不足,EUGR的发生率随着日龄而增高.建议对VLBWI尽早建立肠道喂养,及时补充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寻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生长速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以后临床工作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护理提供帮助。方法 对南通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绘成生长曲线图。分析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体重宫内生长迟缓(IUGR)17例(16.19%),宫外生长迟缓(EUGR)41例(39.05%);身长IUGR22例(20.95%);EUGR35例(33.33%);头围IUGR9例(8.57%),EUGR15例(15.24%)。体重EUGR组与非EUGR组:孕母胎膜早破、宫腔感染发生率EUGR组明显高于非EUGR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GR组住院期间合并慢性肺病、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EUGR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GR组CPAP通气时间、气管插管辅助通气使用率及时间明显高于非EUGR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需重视生长曲线图的描绘,关注生长曲线显示为下跌趋势患儿,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干预,对孕母胎膜早破、宫腔感染的监测与预防,住院期间积极治疗慢性肺病、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是防止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EUGR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早产儿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出院时体重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两个时间段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一致.实验组采用胃肠内早期营养,微量喂养代替禁食,管饲的同时提供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采用晚喂养,喂养不耐受时采取禁食,喂养过程中未采取非营养性吸吮等营养方式.对比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住院一段时间后,两组体重开始增长时间,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天数及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 [结果] 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时间,到达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天数及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体重增长速度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早期实施胃肠内营养对早产儿追赶性生长有一定的意义,亦可有效的降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出生后早期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的营养摄入状况和影响其生长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1年5月31日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228例VLBWI的临床资料,对其营养摄入状况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ional age,SGA)组较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ional age,AGA)组开始喂养日龄、肠内热卡达100 kCal/(kg·d)日龄、总热卡达120 kCal/(kg·d)日龄及应用氨基酸/脂肪乳开始日龄晚(P均<0.01)。SGA组较AGA组在住院过程中发生喂养不耐受例数比大(P<0.05)。SGA组较AGA组体重增长速率慢(P<0.05)。出院时早产儿生长迟缓比例明显增加;且AGA宫外生长迟缓的比例明显低于出生时SGA者。 结论 在生后早期VLBWI大多数不能达到在宫内胎儿的正常生长速率,有必要采取更合理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以促进VLBWI生后的早期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9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静脉营养组50例和非静脉营养组43例。2组均根据病情给予一般性治疗,静脉营养组在24h内开始静脉营养,非静脉营养组则尽早开始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经口或鼻胃管喂养。结果静脉营养组与非静脉营养组病例,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分别为16.0%和39.5%,恢复到出生体重的日龄分别为(11.4±4.0)d和(13.4±4.6)d,每日增加体重分别为(21.5±5.14)g/d和(19.3±4.71)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消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可以更好地满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所需,避免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同时未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 [方法]对2006年9月~2007年9月生后24 h内陕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孕周<34周、出生体重≤1 500 g,无消化系统畸形的5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根据喂养情况分为喂养耐受组与不耐受组. [结果]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间出生3周内热卡、蛋白摄入及体重增长差异有显着性.两组间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日数差异有显着性,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显着性. [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早期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性,肠道内营养能提供更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同时需要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按摩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舟山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4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单纯经鼻胃管喂养,实验组(24例)在经鼻胃管喂养的基础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加腹部抚触,两组均给予同一种早产儿特殊配方乳喂养。观察记录两组胃内残留发生率、鼻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速度、睡眠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鼻胃管留置时间较短,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短,胎粪完全排尽时间短,胃内残留奶量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体重增长速度快,睡眠时间相对延长。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吸吮伴腹部抚触的方法,能有效促进胃排空,对其胃肠功能发育及体重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阶段追赶生长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存活出院的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资料,评价体格生长参数及不同随访阶段生长迟缓发生率。结果十年间存活出院并规律随访至校正月龄6个月以上的超低出生体重儿50例。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度(17.9±2.8)g/(kg·d)。出院时体重、身长、头围Z评分均较出生时Z评分明显降低。生长迟缓比例最低的时期为校正月龄0~3个月,以体重、身长、头围计算分别为20%,26%和22%,至校正月龄24个月,生长迟缓比例又出现升高趋势。根据出生时是否为SGA,胎龄(≤28周和28周),出生体重(≤750g和750g)及出生时间段(2004-2009年和2010-2014年)分组比较校正月龄满6个月及24个月的生长迟缓发生率,SGA组及胎龄大于28周组校正月龄6个月时生长迟缓率明显高于对应组,校正月龄24个月时出生体重≤750g,以头围计的生长迟缓率高于出生体重750g组。结论本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内生长迟缓的比例较高,至出院时又表现出更多的宫外生长迟缓。经过近年来积极的营养支持及出院后喂养干预及指导,多数早产儿在校正月龄3个月内完成体重的追赶性生长。SGA及出生体重≤75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更容易发生生长迟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寻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与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及远期神经运动发育的关系,为以后临床工作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护理提供帮助。方法 在本院NICU住院的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的新生儿86例,以出院时体重分为宫外生长迟缓(EUGR)、非EUGR组,出院后定期在高危儿随访门诊进行随访。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头围,进行GMs质量评估,头颅MRI检查,发育商(DQ)评估。观察不同组别出院后体重、身长、头围的增长及运动、神经发育情况。结果 EUGR组纠正胎龄6、12月身长、头围均明显低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6月时EUGR组体重明显低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12月时EUGR组体重与非EUG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GR组GMs质量评估,头颅MRI检查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育商<85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UGR组的平均发育商明显低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组出院后体格、智能发育均明显低于非EUGR组。结论 需重视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营养管理,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同时需注重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管理,关注出院后生长发育情况,加强营养指导,使EUGR出现明显的追赶性生长态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的影响,为小于胎龄儿制定更为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对72例住院的小于胎龄儿进行头围和体重的监测,并将其按不同胎龄和不同出生体重分组,观察早期全肠外营养对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患儿的影响;统计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肠外营养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①头围和体重的增长变化趋势一致,≥37周组增加比<37周组增加多;随胎龄增加,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缩短。②头围和体重的增长变化趋势一致,~1.5kg组增加最多,~2.0kg组增加最少;随出生体重的增加,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有缩短趋势。③早期"全合一"肠外营养从外周静脉24h均匀输入,短期内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积极地早期应用肠外营养,防治小于胎龄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患儿宫外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三种不同的营养评价方法对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营养评估,探讨早产儿理想的营养评价方法。方法 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按照肠外营养(parentaral nutrition,PN)应用的时间分为两组,记录两组出生体重及住院期间的体重变化,将患儿体重生长指标进行统计,应用三种方法,即Mounla 营养评价法、以宫内生长速度为标准的判断方法、日均体重增长曲线与Christensen 体重生长曲线对比的方法,来评估不同营养方式患儿的营养状况。结果 根据Mounla 营养评价方法,两组营养状况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宫内生长速度为标准进行评估,两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均>15 g/(k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1,P<0.05);将两组日均体重增长曲线与Christensen 体重生长曲线对比,发现四项体重生长指标落后于Christensen 曲线数值,PN时间较长的组2指标明显落后。 结论 应用三种营养评价方法评估不同营养方式的患儿的营养状况,得出不同的结论。推测评估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状况,以宫内生长速度为标准的判断方法过于简单,Mounla营养评价方法可能不够全面,而Christensen体重生长曲线是否适合中国儿童尚不确定,更合理的营养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免疫强化对因早产所致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为新生儿营养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9月在该院出生并住院治疗的172例早产所致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根据性别、体重进行匹配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86例。对照组采取肠内营养加静脉支持的营养方式,实验组采取同样的肠内营养,结合个性化的免疫强化进行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周和第2周体重、体重增长速率、总热能摄入量、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尿素氮(Urea)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新生儿住院期间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后体重、体重增长速率、总热能摄入量、PA、ALB、Urea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3项指标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析该差异的具体来源,均由组间差异、时间因素、组间和时间相互作用构成;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第2周体重、体重增长速率、总热能摄入量、PA含量、ALB含量、Urea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低血糖症和贫血发生率显著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因早产所致低出生体重儿在临床营养支持过程中,除常规肠内营养和静脉营养支持外,根据新生儿营养状况给予个性化的免疫强化有助于新生儿基础能量摄入的增加和体重的恢复,降低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口服不同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尤其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FI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1日-2010年3月31日在1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FI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红霉素大剂量组(第8~10日龄起口服红霉素 12.5 mg/kg,q8 h,疗程7~10 d)、红霉素小剂量组(口服红霉素5 mg/kg,给药方法同上)、对照组(完全不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比较各项喂养相关指标、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等,并评估药物副作用。 【结果】 入组极低体重儿46例,大剂量组11例,小剂量组22例,对照组13例。两治疗组肠内热卡达基础热卡的日龄及体重开始增长时肠内热卡比例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大剂量组体重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所有治疗组患儿随访6个月均未见明显红霉素副作用。 【结论】 本研究中选取的两种剂量红霉素口服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FI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大剂量略优于小剂量。所采用的红霉素治疗方案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配对分为早期静脉营养组(早期组)和晚期静脉营养组(晚期组)。早期组于出生后24h内即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晚期组于出生后3d开始静脉营养供给,两组均应用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用量均从1.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同时,均根据病情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于入院后72h内和1周后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尿素氮,每日监测体质量、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体质量下降幅度、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将资料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较晚期组短(P0.01),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较晚期组高(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积极、规范和足量的肠外静脉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状况对其后期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NICU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6例,出院后定期在本院高危儿门诊随访,根据其矫正年龄3个月发育评估测试所得发育商(DQ)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和神经发育异常组,对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发育正常组生后第4、7、14天总能量、肠内能量所占比例及第4、7天氨基酸供给量均高于神经发育异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发育正常组体重下降严重程度较神经发育异常组轻,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较神经发育异常组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良好的营养状况可明显改善其神经系统发育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营养与生长发育监测研究,探讨半量强化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14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出院后个体化营养强化方式(半量强化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分为两组,监测纠正周龄40周、52周时身长、体质量、头围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14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纠正周龄40周时体质量、身长、头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分别为35.25%、32.43%、14.41%;纠正周龄52周时分别为9.52%、10.81%、2.7%;半量强化母乳组与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组生长发育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纠正周龄40周、52周、56周时,分别有18.67%、56.0%和68.75%的病例停用强化营养,改为普通配方奶或纯母乳喂养。结论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营养强化管理能更快实现追赶生长,半量强化母乳与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体格发育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