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延安市大学生601名调查对象,采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SCL-90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调查评估。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19.47%,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没有差别;网络成瘾者SCL-90的各因子均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t=2.133~6.942,P0.01),阳性检出率为13.79%~68.97%,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χ2=5.1~33.7,P0.05);网络成瘾者的SAS量表得分高出正常使用网络者近5分以上,焦虑阳性检出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网络成瘾者的SDS量表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抑郁阳性检出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结论: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应丰富校园生活,加强大学生网络知识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交成瘾者和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质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共654名,采用问卷法,将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 Intemet Use Scale,GPIUS)中文版、大学生网络游戏认知一成瘾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elfmting Checklist,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Eysene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同时施测.结果:在心理症状方面.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网络社交成瘾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除恐怖和偏执因子外,网络社交成瘾者的SCL-90其余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游戏成瘾组(P<0.01).在人格特质方面,网络社交成瘾者的精神质得分高于游戏成瘾组和对照组(P<0.01).精神质、外向性、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与GPIUS总分呈正相关(P<0.01).精神质和外向性对网络社交成瘾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结论:网络社交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均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以网络社交成瘾者更为严重.精神质和外向性人格是网络社交成瘾的易感因素,未发现游戏成瘾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人格易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准确掌握平凉市学龄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基本信息调查问卷、Young的网络成瘾检测标准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平凉市学龄青少年网络使用率89.77%,网络成瘾率8.06%,男生成瘾是女生的2~4倍,男女青少年互联网的使用率差异不显著(χ2=0.27,P=0.59),男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39.87,P=0.000);城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农村(χ2=17.07,P=0.001)。83.9%的青少年上网主要是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抑郁、精神病、焦虑、人际关系因子间存在中度正相关(P<0.01)。结论学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病倾向,精神焦虑、人际关系差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分男生组均显著高于女生组(t=2.158,P0.05;t=2.009,P0.05),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男生组显著高于女生组(t=2.483,P0.05);3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不当的初中生易出现心理问题,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社会支持量表(SRSS)对360名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大学生上网率为96.7%,成瘾率为9.20%。其中男生成瘾率(12.58%)明显高于女生成瘾率(6.35%)。成瘾者的SCL-90、HAMD、HAMA等量表评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非成瘾者,SRSS评分明显低于非成瘾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网络成瘾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新时期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方法 355名被试完成Y oung网络成瘾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测试。结果调查发现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3.1%,准网络成瘾组SCL-90得分较高(F=26.90,21.059,23.509,28.931,32.568,18.197,29.029,39.825,37.248,28.495,34.615;P<0.001),准网络成瘾组和成瘾组的P、N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F=15.18,18.103;P<0.001),网络成瘾倾向与性别、年龄和层次负相关,与SCL-90及人格因子相关系数较高,波动在0.310~0.344之间。结论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低,准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非网络成瘾组拥有更稳定的人格特点,女性、年龄较大者以及学历层次较高者网络成瘾倾向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准确掌握平凉市学龄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自制基本信息调查问卷、Young的网络成瘾检测标准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平凉市学龄青少年网络使用率89.77%,网络成瘾率8.06%,男生成瘾是女生的2~4倍,男女青少年互联网的使用率差异不显著(x2=0.27,P=0.59),男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39.87,P=0.000);城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农村(x2=17.07,P=0.001).83.9%的青少年上网主要是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抑郁、精神病、焦虑、人际关系因子间存在中度正相关(P<0.01).结论 学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病倾向,精神焦虑、人际关系差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初中生网络成瘾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情绪自评量表(SAS、SDS)对69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初中生网络成瘾率为7.1%,成瘾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父母离异初中生更易网络成瘾,上网目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②成瘾组父亲温暖理解(EFI)、惩罚严厉(EF2)、拒绝否认(EF5)因子分及母亲各项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1;EPQ的P分、N分高于对照组P<0.001,L分低于对照组;③对成瘾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EM2、EM3、EM4、EM5与网络成瘾正相关;SAS、SDS、EPQ-L、EF1、EM1是负相关关系;④回归分析显示EF1、EF2、EM4、SDS、P分量表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初中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差,具有不良的个性特征及情绪问题.IAD初中生家庭存在高矛盾性,父母教养方式不良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选取成瘾组和正常对照组,对两组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定,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成瘾组的SCL-90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其父母养教方式EF2、EF3、EF5、EM3、EM4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其人格P、N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成瘾组较多的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两组之间社会支持无明显差异。结论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父母养教方式、人格和不良的应对方式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社会支持量表(SRSS)对34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者32名,成瘾率9.20%。其中男生成瘾率(12.58%)明显高于女生成瘾率(6.35%)。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均呈显著差异(t=2.71,P0.01)。结论拒绝、否认、缺少温情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及利用度降低与网络成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社区小、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群体心理困扰与需求,为开展有效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某社区中4所社区小学4、5年级学生、6所中学所有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完成SCL-90(90项症状清单)量表。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小学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存在劣于一般人群的差异(Z=-5.36,P0.01);初中学生除人际关系外均存在劣于一般人群的差异(Z总分=-8.34,Z总均分=-8.51;P均0.01);高中学生各因子均存在劣于一般人群的差异(Z总分=-15.65,Z总均分=-15.86;P均0.01)。初中年级心理因子阳性率增加较大,且初二年级的因子阳性率增加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总分=43.16、P均0.01)。男女性别在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χ2=5.976,5.053,6.361;P均0.05),且不同校别的男女差异各有特点。起始年级学生抑郁、焦虑水平高于普通年级(χ2=9.380、P0.01;χ2=8.775,P0.05);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精神病性水平高于普通年级(χ2=6.261,P0.05)。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乐观;初中阶段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尤其初一、初二年级是心理干预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态不理想且高考应激源效应明显;男女生在个体成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优势与不足;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学生相对普通年级学生更可能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厦门市农村3所初中,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823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归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男生在永久的坏(PmB)、普遍的坏(PvB)、总体的坏(TB)、希望分数(HoB)等项目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t=2.6...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安徽省某农村中学296名中学生为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调查,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该学校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5%;②女生与男生总分无显著差异(t=0.378,P>0.05);③高中生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P<0.05);④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值为0.184~0.716,P均<0.01);⑤影响该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有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及生活习惯恶化、被盗或丢失东西、评选落空、当众丢面子等事件。结论心理健康水平与负性事件密切相关,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与探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千佛片区50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均〉2分,两者在强迫症状因子得分上差异显著(t=-4.362,P〈0.01)留守中学生显著高于非留守中学生;②留守学生中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强迫、偏执等7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4.362~0.867,P〈0.05),其中女生得分要比男生高;③留守中学生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中:问题解决与偏执、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7~-0.107,P〈0.05),积极合理化的解释与偏执、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23~-0.092,P〈0.05);消极应对方式中:忍耐因子除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外的8个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10~0.180,P〈0.05),逃避因子与除强迫症状以外的9个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0~0.216,P〈0.05),发泄情绪因子得分与除抑郁以外的9个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157~0.275,P〈0.05),否认幻想因子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的10个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5~0.291,P〈0.05)。结论留守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可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东省3所中学的511名初中生为被试。结果①不同年级初中生的能力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能力归因高于初二、初三学生(P0.05);②不同性别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一学生的积极高唤醒情绪低于初二、初三学生(P0.01;P0.05);③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考试镇定低于初三学生(P0.01);④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91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贫困生10个因子分均值及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3.33,3.35,3.87,3.78,3.37,3.37,4.05,2.83,3.58,3.27,2.82;P<0.05);②男性贫困生11个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女生(t=2.78,2.70,2.58,2.41,3.26,2.90,2.33,2.01,2.90,3.80,3.07,2.50;P<0.05);③非医药专业贫困生3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医药专业的贫困生(t=2.02,2.22,2.31;P<0.05)。结论我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男性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性贫困生,非医药专业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医院专业贫困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总均分大于2分的因子依次为强迫(2.23±0.60)、情绪波动性(2.12±0.72)、学习压力感(2.10±0.82)、焦虑(2.08±0.83)、人际敏感(2.06±0.71);②城镇中学生总均分极为显著的高于农村中学生(P<0.001,t=4.182);③不同家庭类型比较发现,与父母同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为显著的好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P<0.001,t=9.15);④不同年级总均分比较,6个年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一、高二、高三、初二、初三、初一。结论大力加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城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民族贫困地区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旨在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民族贫困地区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共获有效问卷336份。结果民族贫困地区中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3.63%,一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55.36%;中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9,P0.001);高社会支持组与低社会支持组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MHT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该地区中学生高焦虑的相关因素有性别(OR=0.508;P0.005)、支持总分(OR=0.803;P0.001)、客观支持(OR=1.278;P0.001)和主观支持(OR=1.212;P0.022)。结论高社会支持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增加社会支持可有效改善该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