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30%~62%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贫血,约有5%的患者其贫血可能是疾病的唯一体征。最近已证实,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是MM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 Ludwing和同事首次用重组的促红细胞生成素(r-EPO)150~250u/kg皮下注射(S.C.)3次/周治疗13例MM(12例肾功能正常,11例治疗前输血),11/13例(85%)用药2~20周(中数5周)后Hb浓度增加>2g/dl。上述结果不能归因于同时进行的化疗,且与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无关。r-EPO刺激骨髓和外周血BFU-E以及网织红细胞和骨髓原始红细胞生成。EPO治疗无效或起效慢的病例血清EPO浓度>100mu/ml,部分患者发生缺铁需补充铁剂治疗。Cazzola等在最初的Ⅰ期/Ⅱ期试验中,分别用r-EPO 50、75和100u/kg 5  相似文献   

2.
例1:54岁,女性,患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贫(AIHA)已两年,间歇用皮质激素治疗。骨髓示红系明显增生。外周血Hb6.2g/dl,网织红细胞40%,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血片中见许多泪滴形红细胞,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血清LDH483u/l,胆红素2.9mg/dl。查脾肋下2cm,CT检查未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脏正常,脾脏肿大。经强的松治疗两周无效行脾切除后,Hb稳定在9.3g/dl,网织红细胞15%,LDH288u/l,胆红素1.5mg/dl,脾组织切片示髓外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对象为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人。用重组人GM-CSF作6~24小时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开始剂量30~125μg/m~2,以后每隔1~2周剂量增加一倍,直至500μg/m~2。结果:7/10 AA和6/8MDS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也对GM-CSF治疗有明显反应。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AA和1例MDS病人经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和GM-CSF联合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显著增高,7/8AA和7/8MDS患者用GM-CSF后血清白蛋白值减少,7例AA和3例MDS患者中血清白蛋白值下降小于0.4mg/dl。在GM-CSF治疗停药后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和C-反应蛋白(C-RP)的联合测定在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肾性贫血方面的作用。方法:4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肾性贫血的患者在用r-HuEpo治疗前测定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红细胞压积(Hct)、STfR、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C-RP,按STfR在正常值范围内或以上及正常值以下分为A、B两组,给予皮下注射r-HuEpo,50U·kg-1.次-1,1周2次,2周、4周后复测以上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27例,B组20例。两组治疗前Hb、Hct、Ret、SEpo均无明显差异(P>0.05),STfR、C-RP有明显差异(P<0.01)。A组治疗前Hb、Ret、HCT与治疗后2周、4周后的值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1<0.05、P2<0.01)。B组治疗前Hb、Ret、HCT和治疗后2周、4周后的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A组Hb与STfR呈正相关(r=0.7,P<0.01),B组Hb与C-RP呈负相关(r=-0.8,P<0.01)。结论:联合检测STfR和C-RP对r-HuEpo的疗效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以改善其贫血。选择28例MDS病人,男21例,女7例。其中RA13例。RARS 8例,RAEB 5例和RAEB-T 2例。年龄34~84岁,中位71岁。全部病人血红蛋白≤10g/dl,红细胞比积≤31%,临床上有贫血的症状。28例中24例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了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性贫血病人的结果。其中3例为顽固性贫血(RA)、2例为顽固性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RARS),5例为顽固性原始细胞增多性贫血(RAEB)。所有病人均有严重输血依赖性,每三个月输血≥600ml。大多数病人rh-EPO 治疗开始于末次输血后的前1~2周内,每周3次皮下注射,使用3个月。最初厢量为100u/kg,治疗4周内无反应则加大至300u/kg,若4周后仍无反应,则进一步加大剂量至  相似文献   

7.
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大约可改善2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的贫血。以前的研究已经提示联合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EPO治疗可提高这种反应率。本文报导联合使用G-CSF和EPO治疗MDS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马法兰治疗高危M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1例,男17例,女4例,中位年龄65岁(56~83),其中RAEB6例,RAEB-t15例,分类按FAB标准。16例全血细胞减少,4例两系减少,1例仅有贫血,其中5例依赖红细胞输注,4例依赖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 所有患者均行马法兰2mg/d口服,直至骨髓原始细胞增加或由于病程进展所致血细胞减少加剧,以及因长期服用马法兰所致骨髓抑制,此时才停止上述治疗。达完全缓解(CR)者停药观察直至骨髓原始细胞增加。 疗效评估标准:CR符合下列条件且持续4周以上:血红蛋白(HB)≥10g/dl,中性粒细胞(ANC)≥1500/μl,血小板(plt)≥100000/μl,骨髓原始细胞<5%;部分缓解(PR)至少符合上述两项,微小缓解(MR)仅符合上述1项。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ia syndrome,MDS)相关改变常见于老年人,可继发于MDS或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综合症(MDS/MPD)的演进[1]。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对较高危MDS及AML伴MDS相关改变有较好疗效[2]。现将1例异基因造血  相似文献   

10.
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贫血及高脂血症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及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42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血液透析后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为每周80~120 U/kg,待血红蛋白(Hb)11 g/dl或血细胞比容(Hct)上升至33%后减量。同时治疗组每次血液透析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g,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的Hb、H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于治疗后第12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较治疗前减少。同时治疗组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结论左卡尼汀能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同时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1.
腺嘌呤诱发的大鼠肾性贫血及其与血液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诱发大鼠慢性肾衰贫血模型并探讨它与血液系统的关系,以含0.4%腺嘌呤的饲料长期饲喂大鼠,并动态检测大鼠外周血象,定期进行肾脏、骨髓检查。成年大鼠普通饮食时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分别为140.3±10.2g/L和0.42±0.05(n=60),饲喂食0.4%腺嘌呤的饲料约80天,Hb和Hct分别降为104.3±10.2g/L和0.31±0.03,表现为轻、中度贫血,饲喂上述饲料120天则出现重度贫血,Hb和Hct分别为88.1±16.5g/L和0.28±0.06,而外周血白细胞仅有一过性升高,血小板则无明显变化;骨髓形态学及CFU-E培养显示骨髓未受抑制,其间肾脏呈现慢性炎症性病变,肾功能明显降低,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严重不足。结果提示,长期饲喂低含量腺嘌呤饲料,可诱发大鼠慢性肾衰贫血,而该模型与造血系统无直接关系,是研究Epo低下性贫血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2.
多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增加粒细胞数,但对Hb和血小板数作用有限。红细胞生成素(Epo)约可改善20%MDS患者的贫血。在体外,G-CSF和Epo对正常和骨髓增生异常的红细胞生成有协同作用,作者对22例MDS(6例贫血稳定,16例需输血)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先单给G-CSF6周,然后在以后的12周与Epo联合治疗,调整G-CSF剂量(0.3,1.0  相似文献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红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晓敏  田红  杜冰  佟平  侯策 《现代康复》1998,2(3):228-229
检测2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红细胞粘附功能、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并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结果:MDS粘附功能下降.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中抑制因子活性升高,促进因子活性下降。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提示MDS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输血依赖患者铁代谢情况。方法选择38例MDS患者,按就诊前是否接受红细胞输注分为研究组(接受红细胞输注者20例)和对照组(未接受红细胞输注者18例),按血清SF值高低将MDS患者分为<500ng·mL-1和≥500ng·mL-12个亚组。比较各组SF、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未饱和铁(UIBC)、铁饱和度(TS)及部分肝功能指标改变。结果 SF、SI、TS在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UIBC在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不论在研究组还是对照组,SF≥500ng·mL-1的患者在SI、UIBC、TS、细胞外铁染色增高比例均与SF<500ng·mL-1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SF≥500ng·mL-1的患者出现ALT、AST增高(P<0.01)。结论 MDS输血依赖可致铁过载,SF值>500ng·mL-1时可导致肝功能损害,因此应联合各项指标合理评估MDS患者铁代谢的状况进行治疗。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应用重组人G-CSF联合EPO治疗MDS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观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观察15例MDS患者应用GCSF联合EPO治疗后的血像和骨髓像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并了解其疗效。给患者GCSF300μg/d。联合EPO100U/(kg·d),连续10天,皮下注射。结果表明:15例MDS患者10例粒系明显改善,7例红系改善,输血间隔延长;患者对联合应用药物的副作用均能耐受。结论:应用重组人G-CSF联合EPO治疗MDS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改善临床表现、减少感染和出血,有利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铁代谢异常改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以期为临床干预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15例MDS、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1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收集其外周血常规指标,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等铁代谢相关指标,并观察细胞化学铁染色、骨髓组织铁染色观察病理学形态,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 MDS、AA和健康者间,在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血清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转铁蛋白饱和度(TS)、铁粒幼红细胞等参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接受红细胞输注组和应急性接受少量红细胞输注组的MDS患者,在SI、UIBC、TIBC、sTfR、TS、铁粒幼红细胞等参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铁代谢指标具有简单易行且可重复检测的特点,是诊断铁过载和监测去铁治疗疗效的首选方法,可为MDS的临床辅助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患者56岁,女性,因严重贫血入院。患者6年前她被诊断患有混合型结缔组织病(MCTD)。入院时,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9.9×109/L,Hb6g/dL,用微血细胞容量计检测Hct为17%,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凝集[见图2(如图A,箭头所示,外周血涂片,Wright's染色,100×)],她的Hct水平不能用Beckman-Coulter血液学系统做Hct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6.0mg/dL(正常30~195mg/dL),血清LDH478U/L(正常,<240U/L);血清总胆红素2.8mg/dL(正常<1.3mg/dL),直接胆红素0.4mg/dL(正常0~0.3mg/dL)。网质细胞计数10.4%。患者红细胞的DAT阳性,单特异性抗IgG和抗-C3B/C3d的反…  相似文献   

18.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中。作者报告2例恶性组织细胞病(MH)患者ACE活性升高。例1、男,52岁。因持续发热,体重减轻,进行性肝脾肿大和黄疸而入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7g/d1,血小板60×10~9/l,胆红素9.7mg/dl,AKP147u/l,天冬氨酸转氨酶162u/l,丙氨酸转氨酶(ALT)7.7u/1,LDH 1656u/l。骨髓和肝脾活检显示α-醋酸萘酯酶染色阳性的异型组织细胞浸润,偶见吞噬红细胞现象。脾恶性组织细胞显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特性——即胞浆丰富,有细小稠密颗粒,核大呈肾形,有中度核染色质凝聚,核仁明显。血清ACE活性显著增高(167u/l;正常15~45)。患者于活疗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及其与病情和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选取26例伴有非随机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以骨髓异常染色体核型细胞数量占总分裂相细胞的百分比作为MDS患者核型异常细胞负荷。MDS患者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与病情轻重作相关分析,病情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髓系分化指数、集丛/集落比值、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数量以及输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将MDS患者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与细胞免疫功能作相关分析,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包括CD4+细胞数量、CD8+细胞数量、血清IL-2和TNF水平。根据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将患者分为低负荷组和高负荷组(以50%为分界点)。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指标和细胞免疫指标。结果MDS患者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为(67.4±36.2)%。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83,P<0.05);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445,P<0.05)。高负荷组和低负荷组骨髓原始细胞分别为0.0778±0.0551和0.0345±0.0334,红细胞计数分别为(1.82±0.48)×1012/L和(2.32±0.66)×1012/L,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56.06±14.28)g/L和(76.40±24.4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数为(274.18±71.85)×106/L,正常对照组为(454.82±205.88)×106/L(P<0.05)。两组CD8+细胞绝对数分别为(240.45±150.01)×106/L和(305.27±145.14)×106/L(P>0.05)。伴有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外周血IL-2水平为(6.29±3.58)μg/L,正常对照组为(3.11±1.40)μg/L(P<0.01)。两组TNF水平分别为(2.42±1.79)μg/L和(1.68±0.69)μg/L(P>0.05)。高负荷组CD4+/CD8+细胞比值为1.90±0.52,低负荷组CD4+/CD8+细胞比值为0.97±0.44(P<0.05)。结论骨髓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是影响MDS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且与T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不足有关,对于疾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者采用Ida和Ara-C组成的强烈化疗方案治疗预后差的MDS和继发于MDS的AML,取得较以往好的疗效。预后差的MDS病人19例(标准为:骨髓原始粒细胞>20%,或骨髓原始粒细胞在10%~20%之间但同时合并中性粒细胞<0.5×10~9或血小板<20%×10~9),AML病人21例(发病前至少有可证实的MDS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