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9岁,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疝修补术.术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感觉及运动异常.麻醉穿刺点选择T12~L1,直入法头向置管,穿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尖叫伴右下肢抽动,自述右下肢剧烈的电击样疼痛,硬膜外腔置管4 cm,以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麻醉完善,手术时间约90 min,共用药24 ml.考虑有神经根损伤,术后自硬膜外导管注入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 0.1 mg+泼尼松龙50 mg+0.5%布比卡因5 ml+生理盐水共10 ml.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 ,40岁。患子宫肌瘤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除术。术前病人一般情况良好 ,无感觉及运动异常。麻醉穿刺点选择L2 ,3 ,侧入法头向置管 ,穿刺过程顺利。当硬膜外置管 2cm时 ,病人突然尖叫伴右下肢抽动 ,自述右腿疼痛 ,立即停止置管进行观察 ,疼痛感觉消失。再次试探性置管病人无疼痛及异样感 ,硬膜外腔置管 4cm并注射地塞米松 5mg ,然后以 2 %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 ,麻醉完善 ,时间约 2h ,共用药2 0ml,手术完成顺利。术后自硬膜外导管注入VitB110 0mg ,VitB12 0 .1mg ,地塞米松 5mg ,留置硬膜外导管以奥贝…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方法:硬膜外麻醉手术400例,A组(160例)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B组(240例)常规麻醉操作,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外腔指征确切时,再进入2—4mm后置麻醉导管。结果:A组麻醉满意率37.5%,B组80%以上。结论:硬外腔穿刺针进入硬外腔的深度直接影响麻醉效果,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及技巧,可使硬膜外麻醉达到良好的镇痛及肌肉松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选择性单侧置管在老年低位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60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侧方置管)和B组(常规置管)。A、B两组病人均取患侧卧位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后,A组将穿刺针口斜面向患侧(术侧)旋转30°~35°,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5~4 cm,B组按照常规方法置入导管,比较两组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结果:A组麻醉阻滞效果、VAS评分显著优于B组(P<0.05),Bromage运动阻滞3级者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而1级者B组多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腔侧方置管法在老年低位手术麻醉中有较好的麻醉和运动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5.
武志熬  徐颖 《海南医学》2003,14(10):90-90
硬膜外麻醉引起硬膜外腔出血临床并不少见,在穿刺或置管过程中由导管内流出鲜血者临床并不多见,一年来我院麻醉科在穿刺置管过程中出现50例硬膜外腔出血现象,现将我们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50例硬膜外出血者为产科剖宫产手术,年龄23到35岁,其中29例为急  相似文献   

6.
<正> 我院自开展小儿连续硬脊膜外腔麻醉以来,最近连续遇到2例出现单侧麻醉效果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例1]女,4岁。体重14kg。术前诊断:柯兴氏综合征,术后诊断:肾上腺癌。患儿发育正常,呈肥胖体型。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基础麻醉后于胸11~12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正入法、针头斜面向头侧、无偏斜进针2.3cm,置导管于硬膜外腔内4cm。置导管时有阻力感。试验量为1%利多卡因2ml,测麻醉平面右侧为胸9~11,左侧不清。患儿子基础麻醉下处于浅睡眠状态,用针刺测麻醉平面时患儿有肢体活动反应和哭叫。麻醉平面测定确切。10分钟后给予合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一种自行研制的软头硬膜外导管和普通导管在硬膜外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40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软头导管组(A组)和普通导管组(B组)各200例,均选择硬膜外麻醉.穿刺环境温度20℃,硬膜外穿刺成功后,A组置入软头硬膜外导管,B组置入普通硬膜外导管.分别记录穿刺置管时硬膜外导管回血、导管置入困难、置管失败、麻醉中导管回抽有血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在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导管回血、导管置入困难等并发症明显高于A组.结论 软头硬膜外导管对提高硬膜外麻醉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有着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已广泛在临床使用 ,我科 1998年12月 17日行剖宫产术因硬膜外穿刺术后发生神经根痛 1例。1 病例分析患者 2 9岁 ,妊娠 40周 ,因胎膜早破入院。B超提示羊水过少 ,故行剖宫产术。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 ,当取胸 12腰 1硬膜外穿刺时 ,患者即感右下肢触电般麻痛 ,故取出穿刺针重新取腰 1~ 2间隙穿刺成功 ,麻醉和手术经过顺利。  术后患者自诉右膝关节以下至足尖痛 ,左膝关节以下内侧至踝关节以下麻痛 ,可忍受 ,未给予特殊处置。术后 6小时双下肢疼痛明显加重 ,难以忍受。查体 :发现右膝关节以下至足尖部 (脊髓腰 4、5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软头硬膜外导管在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80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软头导管组和普通导管组,每组各190例,均行硬膜外麻醉。成功进行硬膜外穿刺后,软头导管组置入软头硬膜外导管,普通导管组置入普通硬膜外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置入硬膜外导管时发生导管回血、置管困难等状况。结果产妇均顺利进行硬膜外穿刺。软头导管组产妇在硬膜外穿刺置管过程中,置管时回血患者2例、置管困难4例、置入血管1例、导管回抽有血1例、置管失败1例,明显低于普通导管组(分别为20例、12例、8例、6例和4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软头硬膜外导管可提高麻醉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硬脊膜穿后再行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以及改换间隙与否对病人的影响。方法 11例硬脊膜穿破后8例继续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其中6例是在原穿刺间隙退针至硬膜外腔插入硬外导管,2例改换上一间隙穿刺置管。结果 8例再行硬膜外麻醉的病人,不论改换间隙穿刺与否,只遵循小剂量分次缓慢给药的原则,均获满意的麻醉效果。结论 硬脊膜穿破后再行硬膜外麻醉,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只要麻醉者掌握给药原则,并作必要的药械准备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麻醉穿破硬脊膜20例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例硬膜外麻醉操作21次穿破硬脊髓,穿破率为0.33%,侧入法发生率较小为1/3。对穿破硬脊膜后的麻醉处理提出了意见,继续用硬膜外麻醉可退针出硬膜外腔,再上、下移1 ̄2个间隙重穿刺,或改侧入法等向上置管,在密切观察下,多次少量注入局麻药。  相似文献   

12.
<正> 连续硬膜外麻醉时引起硬膜外腔出血并不罕见,现将其用于剖宫产时出血情况和对麻醉效果影响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 1998年9月~2000年12月剖宫产应用硬膜外麻醉384例中,无出血组320例(穿刺、置管及回流液均无血),出血组64例(穿刺、置管出血或回流沾血)。两组均用0.25%布比  相似文献   

13.
涂正一 《四川医学》2001,22(12):1191-1192
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手术中应用普遍而广泛。但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却常因置管困难而改换穿刺间隙或麻醉方式 ,既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伤 ,又耽误手术进程。所以 ,找出置管困难的原因 ,在临床麻醉中既必要又十分重要。置管困难因素及处理 :1穿刺前因素 :穿刺前未对穿刺器具进行检查引起置管困难 ,穿刺针重复使用、针尖内卷、针口变小 ;少数导管过粗 ,置管时导管不能通过针口。穿刺前必须进行检查 ,导管置入穿刺针并从中通过 ,注意观察导管出针口后的方向 ,以便确定其在硬膜外腔大体走向 ;2穿刺技术及部位的影响 :未达黄韧带拔出针芯进针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臂透视下硬膜外穿刺造影对导管置入位置和方向及对临床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患者280例随机分为A组(改进组)和B组(传统组),A组在C臂透视引导下硬膜外腔置入导管,B组常规穿刺置管.结果 改进组正中直行或大致正中直行的例数可占总例的4/5.麻醉平面、麻醉效果优于常规组,硬外麻醉失败率低,辅佐用药少.结论 C臂透视引导下硬膜外腔穿刺置管能影响导管的位置和方向,改进麻醉效果,提高硬膜外麻醉操作技术,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外套管引导下拔出扭曲硬膜外导管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智  马兰 《四川医学》2004,25(2):143-143
患者,女,28岁。诊断,G^2P^141周孕,胎膜早破,胎儿官内窘迫,拟行剖宫产术。麻醉取L1,2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皮肤距硬膜外腔3.5cm,头向置管4cm,穿刺置管均顺利,术中麻醉效果优良。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时,有4cm导管残留患者体内,拔除困难,侧卧位屈膝仍不能拔出。消毒,固定导管后,于16小时后再行拔除,屡试无果。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观察了腰麻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并与单纯硬膜外麻醉进行了对比。资料和方法 择期行下腹及下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组(联合组)和单纯硬膜外阻滞组(单纯组),每组20例。穿刺间隙选择L2~3或L3~4,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联合组用腰麻针刺破硬膜,回吸有脑脊液流出后注入重比重的卡因溶液1.5~2.5ml,退出腰麻针,向头侧置硬膜外导管2.5cm备用,如腰麻平面不够或麻醉效果减退及时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5ml。单纯组用药为利多卡因和的卡因合剂。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  相似文献   

17.
王世新  胡雨林  肖志鹏 《海南医学》2005,16(11):148-148
女,27岁,体重78kg,下腹部包块半年,突发腹痛1小时,以“卵巢囊肿蒂扭转”入院,急诊硬膜外麻醉下行“卵巢囊肿切除术”。麻醉过程:以2%利多卡因5ml局麻,硬膜外穿刺顺利,放置硬膜外导管3em于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5ml,胶布固定后平卧,5分钟后,问病人回答下肢“似有麻醉现象”。术者急于消毒、铺单手术,麻醉医师匆忙回抽硬膜外导管无血、  相似文献   

18.
腰麻——硬膜外(硬——腰)联合麻醉是一种椎管内麻醉的新技术,即在一个穿刺部位先后完成腰麻和硬膜外腔置管两个步骤。腰麻可保证良好的镇痛、肌松作用,且起效快。连续硬膜外麻醉可维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且便于术后镇痛。由于其一次性穿刺包价格较高,很少在基层医院应用,如今价格下降后,基层医院已开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时的硬膜外置管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时硬膜外置管困难的特殊困难的对策。方法 CSEA140例,用带有背孔的CSEN穿刺置管,详细观察硬膜外置管情况。结果 共有17例硬膜外置管困难,其中14例,为CSEN和CSEA特有。最终置管10例成功,4例失败。结论CSEA时硬外置管困难有其特殊的原因和危害性,应针对不同原因进行预防,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1998年9月~2004年9月曾对我院520例硬膜外麻醉手术病人施行硬膜外腔布比卡因、地塞米松PCEA和术后硬膜外腔单次给予负荷量用于术后镇痛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文520例术后应用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病人,其中镇痛泵给药5例,术毕前15min一次性经硬膜外导管推注负荷量给药者515例。本组资料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2~55岁。手术类型为剖宫产479例,子宫切除10例,卵巢囊肿14例,宫外孕12例,全部为硬膜外麻醉。穿刺L2~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头向置管注入(0·75%布比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混合液)5ml,5~10min待出现阻滞平面无腰麻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