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对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以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的状况,预防临床输血和手术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ELISA)对38748例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HIV-Ab(1+2)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检测和分析.结果 在所检测的38748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6.67%,HCM-Ab阳性率0.96%,TP-Ab阳性率0.64%.HIV-Ab阳性率0.031%,三年间各指标变化不大(P>0.05),梅毒虽有逐年上升趋势,但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感染率均高于男性,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CV-Ab、HIV-Ab和TP-Ab检出率以21~60岁年龄组最高.结论 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及术前检查,不仅对医、患双方有益,而且对临床输血管理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的患病情况,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及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31例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和梅毒抗体(TP-Ab)。结果 431例输血前患者HBsAg、HCV-.Ab、HIV-Ab和TP-Ab阳性率分别为,不同年度间的HBsAg和HCV-Ab的阳性率波动较小(P0.05),而TP-Ab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0.01)。结论对住院患者输血前进行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非常必要的,这有益于患者及时诊治和医务人员自我保护,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
目的: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检测。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001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Ag/Ab)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对9001例患者进行检测,阳性患者为714例(7.93%)。其中HBsAg阳性457例(5.08%),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65例(1.83%),丙肝抗体阳性86例(0.96%),艾滋病抗原抗体初筛试验阳性6例(0.07%)。结论:通过对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输血前患者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现患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现患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法检测检测3679例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结果 3679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3.52%(497/3679),抗-HCV阳性率为1.25%(46/3679),TPAb阳性率为1.36%(50/3679),抗-HIV1/2阳性率为0.33%(12/3679)。显示患者输血前均有可能被传染性病症感染。结论输血前患者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的检测,对保护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减少医源性传染,降低医疗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妮  车凌云 《当代医学》2011,17(6):107-107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各科输血及手术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HCV)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以及梅毒螺旋体(TP)抗体进行检测,共2101例。结果乙肝表面阳性率11.90%(250例)、HIV抗体阳性率0.09%(2例)、丙肝抗体阳性率1.04%(22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0.47%(10例)。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水平较高,强化检测有助于减少纠纷,增强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对患者进行输血及手术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输血前患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的状况,有利于医患双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院内感染,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统计324例输血前患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结果:检出HBs Ag阳性率为3.39%,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93%。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54%,艾滋病抗体阳性率为0。结论: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对防止医患纠纷,有必要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  相似文献   

7.
杜荣  贾波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64-964
目的通过对输血前、术前、产前住院病人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降低母婴传播性疾病的发生,从而杜绝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输血、手术或产前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 Ig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 IV)、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结果 HBsAg阳性率为4.78%,抗-HAVIgM阳性率为0.26%,抗-HCVgG阳性率为0.19%,梅毒感染率为0.13%,抗-H IV抗体阳性率为0。结论预防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的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1535例患者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结果在1535例患者中,HBsAg阳性187例(12.18%)、抗-HCV阳性12例(O.78%)、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诊)1例(0.07%)、TP阳性16例(1.04%)。检测阳性总数为216例,总阳性率为14.07%。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感染状况有利于防止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及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传播疾病在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其对于医疗安全、预防输血感染、院内感染及优生优育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所有门诊及住院的输血前、手术前、产前的患者血液11 675例,进行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CV(丙肝)抗体、抗HI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TP(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血液学检测。结果:血液传染性疾病阳性率为7.52%,其中HBsAg阳性率3.06%,抗-HCV抗体阳性率1.32%,抗-HIV抗体阳性率0.09%,抗-TP抗体阳性率3.05%。结论:通过对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可了解患者入院前状况,为保证输血安全,杜绝院内感染、职业暴露,避免医疗纠纷,保证孕妇优生优育,提供了保障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军 《中外医疗》2010,29(34):41-41
目的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5项传染指标检测,分析其结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71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PPA)检测。结果检测中阳性者为216例,占32.2%,其中ALT阳性31例,HBsAg阳性101例,丙肝抗体阳性33例,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9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42例。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5项传染指标检测是预防和控制由输血传播引起传染病的最重要标准,应用于每一位需输血患者。  相似文献   

11.
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母婴传播是其传播方式之一。对孕期妇女进行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对于切断母婴传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及避免医院感染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资料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4 013例孕妇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1+2)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3148例拟输血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攀  李春碧  何平  伏俊 《西部医学》2008,20(4):856-857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携带情况,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3148例拟输血的病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常见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289例(9.18%),HCV阳性32例(1.02%),抗-HIV阳性3例(0.10%),抗-TP阳性88例(2.80%)。结论对受血者输血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并可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与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度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或分娩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 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l+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结果:HBsAg阳性率为9.46%,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2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45%。梅毒感染率为0.04%,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04%。结论: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9项检测。  相似文献   

14.
2 686例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引起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度1-12月需输血、手术或分娩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 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结果:HBsAg阳性率为9.46%,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2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45%,梅毒感染率为0.04%,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04%.结论: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9项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避免院内感染,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13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查。结果:HBsAg阳性率9.8%,抗-HCV阳性率0.77%,抗-TP阳性率0.15%,抗HIV为0.08%。结论:为了对患者负责,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4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张云东  韩兴权 《西部医学》2007,19(1):100-101
目的 对输血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患者3065例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 3065例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155例(5.06%).抗-HCV阳性患者45例(1.47%),抗-HIV无阳性病例,抗-TP阳性患者45例(1.47%)。其中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TP同时阳性3例.抗-HCV与抗-TP同时阳性4例。男、女的HBsAg与抗-HCV阳性率均不同。而抗-TP阳性率相近。不同年龄组的抗-HCV与抗-TP阳性率相似。而HBsAg不同。结论 输血前患者各项血清感染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感染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丁海明  柯培锋  周华友 《广东医学》2012,33(12):1772-1774
目的 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 IgG)、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 Ab)、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情况,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判断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对 4 823例患者输血前检测,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应用ROCHE 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TRUST应用凝集法检测.结果 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和TRUST阳性率依次为 11.45%、0.68%、0.07%和1.06%;梅毒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按入住科室分类,消化科的HBsAg、HCV阳性率最高;40~60岁组HBsAg、HCV阳性率最高,小于40岁和大于60岁组TRUST阳性率高.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感染性疾病病的早期诊治、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减少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8.
雷秋香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1889-1890
目的: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5400例受血者进行乙肝五项、梅毒螺旋抗体、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对5400例患者进行检测,阳性患者为1100例(20.37%)。其中HBsAg阳性664例(12.3%),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97例(1.8%),丙肝抗体阳性59例(1.1%),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4例(0.07%)。结论: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清前检测,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岑春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4,(25):3414-3415
目的观察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及输血前患者1 440例,在输血及术前抽取静脉血4 mL,标本在2~8℃条件下进行保存,而后分别进行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1 440例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中四项血液传染病标志物阳性148例(10.28%),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28例(8.89%);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0例(0.69%),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例(0.5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2例(0.14%,)。结论术前及输血前检查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较高,其对于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患者输血前血清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世琼  吴清 《重庆医学》2007,36(10):924-925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状况,探讨有关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输血前抽血按操作常规检测。结果本院各科室住院输血患者,共计465例,其中男236例,女229例。输血前抽血体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抗HIV抗体(Anti-HIV1/2)。ALT升高70例,阳性率15.0%;其他阳性率分别为HBsAg 9.1%、抗HCV 0.6%、TP 0.4%、抗HIV 0.0%。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重要意义;对于减少和防止输血后患者出现血清传染性标志物阳性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重要作用,可作为分析原因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