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它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测定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正常子宫内膜与患者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①血清、腹腔液VEGF的水平,EM各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M早期组高于晚期组(P〈0.05);各组腹腔液VEGF水平均高于血清水平(P〈0.05)。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VEGF的表达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在异位内膜组中Ⅲ、Ⅳ期组与Ⅰ、Ⅱ期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②患者的异位内膜组VEGF的表达和腹腔液组VEGF的含量呈正相关(P〈0.05;rs=0.404)。结论 患者体内VEGF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胎盘生长因子抗体(anti-PLGF)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自体移植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分别观察anti-PLGF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子宫内膜形态结构、腹腔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结果 anti-PLGF 1 mg/kg剂量组能明显抑制模型大鼠腹腔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能显著减小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组织的体积,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液中白细胞介素-8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anti-PLGF通过抑制异位内膜的血管形成,从而有效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大鼠,比较给药前后移植物体积、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异位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经定坤丹治疗后移植物体积、血清 TNF-α水平、异位内膜中 VEGF 的表达与疾病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定坤丹对 EMS 模型大鼠的异位内膜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 TNF-α水平降低和 VEGF 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归芍安宫胶囊(GSAGC)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初步探讨GSAGC对EMS的作用机理。方法:EM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GSAGC高剂量组、GSAGC中剂量组、GSAGC低剂量组、达那唑组及模型组,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四周后观察GSAGC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体积、抑制率及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变化的影响;并用放免法检测GSAGC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SAGC对异位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GSAGC治疗四周后,和模型组比较,GSAGC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异位子宫内膜体积明显缩小(P〈0.01,P〈0.05),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并且IL-6、TNF—α的含量也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P〈0.01,P〈0.05),同时GSAG也明显减少了模型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P〈0.01,P〈0.05)。结论:GSAGC对大鼠EM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少IL-6、TNF-α等免疫因子的生成,使VEGF的生成减少,异位内膜的血管形成被阻断,抑制病灶的形成和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TAM)与中药促细胞凋亡剂(莪术提取物)联合用药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雌性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AM、阿拉瑞林(GnRHa)和TAM+莪术油治疗组,治疗4周后观察异位内膜生长情况,切取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SP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位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各治疗组治疗后异位内膜体积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减小(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异位内膜的VEGF表达评分较对照组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AM组与阿拉瑞林(GnRHa)组、TAM组与TAM+莪术油组异位内膜VEGF表达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M结合莪术油可使大鼠异位内膜病灶缩小,病灶VEGF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6.
中药内异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腹腔液TNF-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中药内异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腹腔液TNF -α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种植内膜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 ,中药内异消治疗观察 ,丹哪唑治疗对照 ,应用ELESA方法测定各组腹腔液TNF -α水平。结果 :病模组腹腔液TNF -α含量显著高于假模型组 ( p <0 0 1 ) ,经过内异消、丹哪唑治疗后明显降低 ( p<0 0 1 ) ;治疗组异位病灶的大小显著小于病模组 (p <0 0 1 )。结论 :中药内异消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药物 ,通过降低大鼠腹腔液升高的TNF -α水平达到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珍香胶囊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ndometriosis,EMs)模型内异症病灶的影响。方法自身移植法建立SD大鼠内异症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珍香胶囊低剂量治疗组(0.324g/kg)、珍香胶囊中剂量治疗组(0.648g/k)、珍香胶囊高剂量治疗组(1.296g/k)和内美通治疗组(0.25mg/k)。观察用药后各组模型病灶的大小以及组织学观察子宫内膜的生长形态。结果用药4周后,各组间病灶体积没有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显示用药组的异住内膜生长明显受抑制或变性坏死,病灶组织血供不足。量化分析各用药组内膜平均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各用药组之间的平均分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珍香胶囊能够抑制、破坏异住内膜的增长,其作用与内美通相似。在本次实验的剂量范围内其药物作用没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少腹逐瘀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孕三烯酮组及少腹逐瘀丸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并设假手术组。给药30 d后,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在位以及异位内膜组织中TNF-α的表达,以RT-PCR法检测VEGF mRNA表达。结果少腹逐瘀丸能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TNF-α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VEGF mRNA的表达(P<0.01)。结论少腹逐瘀丸通过降低TNF-α和VEGFmRNA的表达,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异位黏附、种植和生长,这可能是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wifordii polyglycosidium,TWP)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自体子宫内膜移植建立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观察TWP对模型大鼠异位内膜中的TNF-α、IL-6含量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WP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体积(P〈0.05,P〈0.01),显著降低异位内膜中TNF-α、IL-6含量(P〈0.05,P〈0.01),明显抑制异位内膜中VEGF表达(P〈0.05,P〈0.01)。结论 TWP能够有效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种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TNF-α、IL-6水平和抑制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VEGF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及其在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 ELISA法检测有或无EM的妇女腹腔液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VEGF及其受体KDR在EM患者异位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以抗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8-RA)抗体标记间质微血管并进行微血管计数(MVD)。结果 EM患者腹腔液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VEGF与其受体在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共同表达。结论 VEGF参与了EM的发病机制,自分泌或旁分泌是VEGF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体移植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妊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体移植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的妊娠功能,以评价该模型是否能代表人类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病理状态。[方法] 取大鼠子宫内膜自体移植复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大鼠的内分泌与免疫功能状态;继而使之与雄性大鼠同笼研究其生殖功能,并与正常大鼠比较。[结果]在免疫功能方面,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在生殖内分泌方面,动情前期模型大鼠血中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催乳素(PRL)水平升高,动情后期的血中孕激素(P)水平降低(与假手术组比,均P<0.01);且模型大鼠的排卵数、活胎数、着床率等均低于正常大鼠(与假手术组比,P<0.05或P<0.01)。[结论]自体移植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出现生殖功能低下,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模型动物;该模型模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可用来进行助孕实验研究及助孕药物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方法取性成熟雌性SD大鼠26只,手术将大鼠自体子宫组织移植到子宫旁韧带上,建立诱发型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术后8周,再次剖腹观察异位组织的存活情况、病灶大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以及病理学变化。结果21只大鼠有明显的异位病灶。所有病灶都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病灶外观呈囊泡状。光镜观察见大部分异位子宫内膜形态和结构与在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但内膜细胞、间质细胞、腺体,与在位内膜相比较少。少数病灶只有上皮组织或只有间质组织。结论自体子宫移植法可成功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超声观察射心通胶囊和消心痛胶囊对心绞痛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射心通治疗组和消心痛治疗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 经射心通胶囊和消心痛胶囊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各自治疗前后比较:在治疗后反映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参数,如肱动脉加压实验前后的内径百分变化率、血流量百分变化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在治疗后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血流量百分变化率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经射心通胶囊和消心痛胶囊治疗后,心绞痛患者的内皮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两种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晟宁  肖成明  哈春芳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8):679-681,F0002
目的探讨在同一大鼠体内采用2种不同方法建立自体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成模率及异位内膜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取16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采用内膜移植法将同一大鼠右侧子宫内膜组织移植于腹壁;采用开放宫腔法将左侧宫腔内膜直接开放于宫骶韧带处。术后第28d开腹比较两组建模情况;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和病理学观察。结果移植法建模成功率为87.5%,开放法建模成功率为62.5%;肉眼观移植法成模后的异位内膜呈隆起紫兰色或干酪样物为主,病灶与周围组织几乎无黏连;宫腔开放法异位灶体积明显增大,局部呈隆起暗红色或透亮的小囊状,异位灶与周围组织黏连严重;术后病理检查与肉眼观察符合率移植法为87.5%,开放法为71.43%,两种方法联合建模符合率为100%。结论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及开放宫腔法均可成功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而且移植法优于开方法;两种方法结合可提高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苗淑红  陈印璇  吴琳琳  罗丽莉 《河北医学》2008,14(12):1421-1424
目的:观察罗非昔布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体子宫移植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4周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罗非昔布治疗组(30 mg/kg)和内美通治疗组(0.25 mg/kg)。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模型病灶的大小以及组织学观察子宫内膜的生长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结果:用药4周后,各组间病灶体积没有明显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用药组的异位内膜生长明显受抑制或变性坏死,病灶组织血供不足。VEGF和COX-2在对照组及用药组大鼠的移植组织中均有表达,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罗非昔布能够抑制、破坏异位内膜的增长。罗非昔布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并不影响异位病灶组织的VEGF和COX-2,其确切治疗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李梦熊  张怡  蔡净亭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31-33,36
目的检测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发病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Ang-2mRNA在6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的异住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内异症组及腺肌病组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Ang-2的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其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组织中Ang-2的表达增强,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9例EM患者及16例非EM的对照者腹腔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结果:EM组腹腔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EM组Ⅲ-Ⅳ期腹腔液IL-12[(62.37±13.7)ng/L]和血清IL-12[(53.64±17.4)ng/L]均低于Ⅰ-Ⅱ期患者腹腔液[(76.38±13.5)ng/L]和血清[(75.67±12.3)ng/L]水平(P<0.01)。结论:IL-12在E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含量变化对于该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月经及生殖状况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与月经及生殖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方法调查91例病例组及67例对照组病人的月经及生殖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均内异症发病的危险因素,t初孕年龄及t初产年龄≤24岁、N孕次≥2次及使用避孕器避孕这4个因素为可能的保护因素。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因素,t初孕年龄≤24岁与使用避孕器避孕有正交互作用,并对发病有保护作用。而单因素分析中,t初孕年龄≤24岁等4个可能的保护因素却未能显示与发病有联系。结论:原发性痛经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的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防治原发性痛经有助于预防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902-1902,1913
目的观察散结镇痛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连续三个月经周期口服散结镇痛胶囊或丹那唑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至停药三个月内,散结镇痛胶囊组总有效率达87.1%,其效果优于丹那唑。结论散结镇痛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