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热水灌胃导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CAG)时胃黏膜组织细胞HSP-70及Fas表达状态,以探讨CAG发病机制及长期热饮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热水(55℃,2.5mL,1次/d×8-65wk)灌胃建立大鼠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免疫荧光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热水组和正常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HSP-70和Fa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胃黏膜组织细胞未见HSP-70及Fas阳性表达,热水组在24wk胃黏膜在组织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见HSP和Fas阳性表达,呈均质颗粒状,到32-65wk时表达更加明显.双标记中可见两者共同表达.结论:热水长期灌胃可导致胃黏膜萎缩,黏膜组织细胞的HSP及Fas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热水灌胃导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组织细胞中HSP60及ras的表达状态,以探讨长期热烫饮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热水灌胃建立大鼠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选取大鼠腺胃胃窦组织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标本制备并对组织细胞结构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正常组胃黏膜组织细胞未见阳性表达,热水组在第24周,在细胞浆中可见HSP60及ras表达,呈均质颗粒状,到32周及65周时表达更加明显。双标记中可见HSP60和ras共同表达。结论热水长期灌胃可导致胃黏膜出现萎缩,HSP60和ras表达增加,提示在从正常胃黏膜到萎缩性胃黏膜变化过程中,HSP60和ras蛋白参与了重要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染色及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的表达和Hp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伴IM)、不典型增生(Bys)及胃癌(GC)中,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随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突变型p53在CSG组高于GC组,GC组高于CAG伴IM组(P均〈0.05)。不同胃黏膜病变之间Mdm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者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一般高于Hp阴性者,突变型p53在CAG伴IM组Hp阳性与阴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CNA和Mdm2在Dys组Hp阳性与阴性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GC组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热盐水灌胃导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和bcl 2、Fas表达状态 ,以探讨长期热咸饮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等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细胞凋亡时DNA含量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结果  (1 )TUNEL检测细胞凋亡显示 :在热盐水所致的大鼠CAG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 ,在黏膜全层均可见到 ,呈弥漫性分布。CAG中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胃黏膜 (P <0 0 5) ;(2 )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显示 :bcl 2、Fas及PCNA在热盐水灌胃所致的CAG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 (P <0 0 5) ;热盐水灌胃不同时间大鼠胃黏膜中bcl 2、Fas蛋白表达率随灌胃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在 4、8、1 2周 (CAG出现 )时bcl 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1 2 5 %、1 6 7%、76 5 % ,Fas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1 8 7%、2 2 2 %、64 7%。 (3)流式细胞检测显示 :CAG时 ,在G0 /G1 峰前可见一个亚G0 /G1 峰 ,也即凋亡细胞峰出现 ,而在正常胃黏膜时未显示亚G0 /G1 峰。结论 热盐水灌胃可导致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异常 ,其调控基因在热盐水所致的大鼠CAG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胃癌癌前状态,预防和阻止其向胃癌进展是一个重要临床问题。目的:观察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对CAG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抑制基因p1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CAG模型组(n=25)和替普瑞酮干预组(n=25),后两组以幽门螺杆菌悬液和乙醇-水杨酸钠溶液灌胃制备CAG模型,替普瑞酮干预组在造模的同时给予替普瑞酮50 mg.kg-1.d-1干预26周。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表现,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黏膜p16、TGF-β1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和替普瑞酮干预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和73.9%,显著高于CAG模型组的36.4%(P<0.05);TGF-β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30.4%,显著低于CAG模型组的81.8%(P<0.01)。正常对照组与替普瑞酮干预组间p16、TGF-β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AG模型组相比,替普瑞酮干预组胃黏膜增厚,腺体数目增多,无出血、糜烂。结论:替普瑞酮能修复胃黏膜损伤,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阻止CAG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恢复p16表达和功能以及下调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顺序选择病理检查为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共存的患者各20例(分别为A、B和C组),另选2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D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结果胃黏膜癌前病变中p53蛋白、PC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黏膜(P〈0.01),表达水平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到二者共存者呈递增趋势。结论p53和PCNA表达对评估胃黏膜癌前病变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胃窦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胃黏膜恶变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大鼠胃黏膜萎缩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以及p16、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探讨这些调控因子的改变对萎缩性胃炎形成的影响。方法:以氨水、脱氧胆酸钠和乙醇三种损伤因素联合作用诱导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于2、4、6个月后处死。取胃黏膜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窦黏膜p16、Bcl-2、PCNA表达。结果:模型组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胃窦小凹增生.腺体层厚度和腺体数目明显减少;胃体病变较轻,仅于后期出现壁细胞数目减少。在胃窦黏膜萎缩过程中,p16表达逐渐降低,Bcl-2和PCNA表达逐渐升高。萎缩组p16表达较非萎缩组显著降低,Bcl-2、PCNA表达较非萎缩组显著升高。结论:多因素长期慢性刺激可致大鼠胃黏膜萎缩。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处于高增殖状态.抑癌基因p16蛋白表达低下.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高表达,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相关。  相似文献   

8.
董燕  李银霞  严祥 《山东医药》2013,53(9):28-30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叶酸组、苦参碱组,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45 d,取胃黏膜组织标本切片于显微镜下进行病理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胃组织中PCNA、Bcl-2、INF-γ、IL-4、TGF-β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生程度和PCNA、Bcl-2、INF-γ、TGF-β1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苦参碱组胃黏膜炎症、萎缩和非典型增生的程度较对照组和叶酸组均明显减轻(P均<0.05),PCNA、Bcl-2、INF-γ、TGF-β1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P均<0.05),但与叶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L-4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苦参碱可通过降低PCNA、Bcl-2、INF-γ、TGF-β1表达缓解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从而阻止CAG向胃癌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细胞增殖及基因bcl-2、p53的表达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这一演化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和bcl-2、p53蛋白表达。结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和晚期胃癌的PCNA指数分别为11.3 % ±2.2% 、18.9% ±6.5% 、20.33% ±7.3% 、40. 03% ±10.6% 、53.08% ±10.9% 和72.44% ±38.4% ;bcl-2表达分别为10.0% 、23.3% 、40.0%、56.7% 、85.7% 和46.7%;p53蛋白表达分别为0% 、0% 、0% 、4.3%、14.3% 和53.3% 。各期病变中的这三项指标绝大多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1)在胃癌演化过程中,PCNA呈持续上升趋势。(2)在胃癌中,bcl-2蛋白的表达与p53蛋白的表达呈反向关系,前者可能是胃癌早期的行为,后者则可能是胄癌中晚期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C3/BTG2在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作用.方法 建立改进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的大鼠肝癌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3/BTG2蛋白的表达情况,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诱癌不同时期PC3/BTG2、p53、细胞周期素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PC3/BTG2蛋白在大鼠肝细胞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亦可见于部分细胞质,随着DEN诱癌过程的发展,PC3/BTG2的表达有由细胞核向细胞质易位的趋势.在DEN诱发的大鼠肝癌模型中,PC3/BTG2 mRNA早期表达增高,5周达高峰(0.653±0.023),晚期降低(16周为0.312±0.021);p53 mRNA早期增高(5周为0.493±0.027),晚期降低(16周为0.187±0.026);细胞周期素D1 mRNA早期未检测到,晚期增高并达高峰(16周为0.582±0.029).PC3/BTG2蛋白在诱癌早期表达增高,诱癌5周时达高峰(0.630±0.032),成癌后降低(16周为0.113±0.019);p53蛋白在诱癌早期及中期(5~12周)持续增高(12周为1.186±0.049),到成癌后降低(16周为0.622±0.035)l细胞周期素D1在整个诱癌过程中表达都高于正常对照大鼠,在肝癌形成时增高并达高峰(16周为0.912±0.038).结论 PC3/BTG2表达降低可能与HCC进展有密切联系;在肝癌形成过程中,PC3/BTG2与p53的表达可能存在正调控作用,而与细胞周期素D1可能存在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萎缩性胃炎中P53和PC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了解P53,PCNA在胃粘膜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意义.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CAG)8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0例和胃腺癌20例,作SP法观察P53和PCNA的表达.结果P53在CSG和CAG的单纯型、增生型和肠化型中不表达,异型性型中阳性表达率为190%(4/21).PCNA在CSG和CAG的单纯型、增生型、肠化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AG的异型性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结论P53表达与胃粘膜向癌的演变有关.PCNA随细胞增生活跃程度递增.二者结合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分级、治疗、预后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祺饮阻断胃癌前病变组织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之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PLGC)的抗增殖作用。方法:甲基亚硝基胍溶液诱发Wistar大鼠癌前病变状态,用胃祺饮(中药组)与叶酸(对照组)预防和治疗,观察对胃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对病变粘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 H-ras基因蛋白、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性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中药组合治疗后PCNA指数、P21 H-ras基因蛋白阳性指数分别为12.78%、10.34%,并能增强癌前病变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为主的胃祺饮通过改善PLGC患者气虚血瘀的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调邙,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和良好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3.
Hp感染与胃癌和癌前病变中p53、ras、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洋  李舒 《山东医药》2009,49(1):17-1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GC)和癌前病变中p53、ras、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以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用美兰和W-S特殊染色方法确定Hp感染,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ras、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异型增生(DYS)、GC的Hp感染率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P均〈0.05);p53、ras、c-myc基因在GC、DYS中的表达均高于CAG(P均〈0.05),p53、ras基因在IM中的表达均高于CAG(P〈0.05);IM中Hp阳性者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者(P〈0.05),DYS、GC中Hp阳性者p53、ras、c-myc的表达率高于Hp阴性者(P均〈0.05)。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调节p53、ras、c-myc基因的表达而促进G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萎胃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及其对蛋白激酶B(Akt)-鼠双微基因(Mdm)2-P5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萎胃康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各10只。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萎胃康水溶液及维酶素。治疗30 d后,苏木素-伊红(HE)法染色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胃黏膜Akt、Mdm2、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kt和Mdm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P53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Akt和Mdm2表达明显减少(P<0.05);P53表达明显上调(P<0.05),其中以萎胃康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明显。药物治疗后,各治疗组与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萎胃康对CAG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kt-Mdm2-P53信号通路,抑制Akt和Mdm2蛋白的表达,提高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杨倩  陈晓宇  彭延申  郑青 《胃肠病学》2012,17(10):587-591
背景:RRM1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研究发现RRM1抑制细胞移行和转移的功能部分是通过诱导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来调节的。目前,RRM1在胃癌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的:探讨RRM1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0例异型增生(DYS)胃黏膜以及51例胃癌组织中RRM1和PTEN的定位和表达,并分析RRM1表达与PTEN表达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NAG、CAG、DYS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RRM1和PTEN表达均逐渐下降(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0.01)。胃癌组织RRM1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抑癌基因RRM1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呈进行性下调或缺失,且与PTEN表达呈正相关,并与胃癌分化相关。RRM1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其发挥抑癌基因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PTEN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p53蛋白在胃癌(GC)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130例GC及癌前病变组织标本中p53和hTERT mRNA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在慢性表浅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非典型增生(DYS)、G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25%、50%、62.5%,其中GC与CSG、CAG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TERT mRNA在CSG、CAG、DYS及GC中的表达率分别是0、10%、30%、78.75%,GC与CSG、CAG、DY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53阳性的GC组织中hTERT表达均为阳性,p53阴性的GC组织中hTERT阳性表达率为66.7%。结论hTERT是一个比p53更好的恶性肿瘤标记物;p53基因突变可导致端粒酶活化,但端粒酶激活可能不完全依赖于p53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过热、过咸饮食引起胃黏膜损伤以致造成胃黏膜萎缩的过程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动态变化。以及在该过程中采用抗氧化荆干预胃组织和血清中氧化损伤重要指标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55℃、1.5%NaCl 对实验大鼠连续灌胃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等量的25℃水灌胃。在灌胃期间每隔4周处死一批大鼠。将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同时摘取胃组织,制成组织匀浆,分别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和胃组织中NO和NOS。采用Lowry’s法测定组织匀浆中总蛋白的含量。结果实验动物血清中NO和NOS活性随着大鼠周龄的增加而升高,以热盐水组升高显著。胃黏膜组织中NO和NOS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12周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了下降的趋势。结论提示热盐水所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NO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