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平扫联合脑CT灌注成像在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0年5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151例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7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头颅CT平扫联合脑CT灌注成像,记录影像学特征[CT平扫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及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记录两组患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 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侧支血流分级情况、术后即刻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术中及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评价头颅CT平扫中HMCAS和CT灌注成像参数在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年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MTT-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0~2级比例、术后TICI分级< 2b级比例、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收缩压、HMCAS比例、MTT、TTP低于预后不良组(P <0.05);CBV-ASPECTS评分、CBF、CBV高于预后不良组(P <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闭塞部位、TOAST卒中分型、桥接治疗、空腹血糖、舒张压、肌酐、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160(95% CI:1.019,1.321)]、CBV-ASPECTS评分[O^R=1.789(95% CI:1.276,2.500)]、MTT-ASPECTS评分[O^R=2.463(95% CI:1.431,4.239)]、侧支循环分级[O^R=5.712(95% CI:1.669,19.549)]、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1.007(95% CI:1.002,1.012)]、收缩压[O^R=1.032(95% CI:1.009,1.056)]、HMCAS[O^R=1.326(95% CI:1.055,1.667)]、CBF[O^R=0.975(95% CI:0.962,0.988)]、CBV[O^R=1.462(95% CI:1.094,1.954)]、MTT[O^R=1.314(95% CI:1.076,1.605)]和TTP[O^R=4.460(95% CI:1.120,17.760)]是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除入院时NIHSS评分、CBV-ASPECTS评分、MTT-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收缩压外,CT平扫中HMCAS及CT灌注成像参数CBF、CBV、MTT、TTP也是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HIR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HIR<0.4)组和侧支循环不良(HIR≥0.4)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为3~6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79例,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52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偏大、核心梗死体积较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患者占比较低、基线NIHSS评分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大、ASPECTS较低、血管成功再通率较低、术后sICH发生率较高且HIR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2.290,95%CI 1.077~4.869,P=0.031)、HIR≥0.4(OR=2.974,95%CI 1.060~8.342,P=0.038)是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IR是一个可靠的术前侧支循环评价指标,高龄、HIR≥0.4是预测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超  李勇昂  刘宣  叶军强 《浙江医学》2022,44(21):2305-2308,232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与预后不良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EVT后90d时随访收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再灌注成功率、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年龄小于预后不良组,FPG、NIHSS评分、Tan评分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VT后90d,预后良好组颅内出血和sICH发生率低于预后不良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PG、NIHSS评分及Tan评分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FPG、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能力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90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陈军法  袁建华  宋琼  徐健  王振  罗祖炎 《浙江医学》2016,38(9):614-616,652
目的探讨 320 排 CT 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预 后的评价作用。 方法 对 63 例单侧 MCA 闭塞患者行 320 排 CT 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获取常规 CT 血管造影(CTA)、4D-CTA 及 脑灌注图像,分析常规 CTA 和 4D-CTA 图像的侧支状况,计算侧支循环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并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 良组的脑灌注差异。 结果 在 4D-CTA 上侧支循环良好者 40 例(63.5%),而在常规 CTA 上仅 25 例(39.7%)。基于 4D-CTA 的侧支 循环评分与 90d 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16,P<0.0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侧的相对脑血流量及相对脑血容量均高于 侧支循环不良组(均 P<0.01)。两组患侧的相对平均通过时间及相对平均达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320 排 CT 是评价单侧 MCA 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有效方法,4D-CTA 成像评估侧支血流和预测预后较常规 CTA 更好。  相似文献   

5.
周晶 《中国医学创新》2023,(34):161-166
目的:观察脑灌注CT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2年3月于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脑灌注CT成像检查,比较发生脑梗死患侧与对侧正常组织的脑灌注CT成像参数。治疗1个月后,评估预后效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比较两组脑灌注CT成像参数并分析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患侧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均明显低于对侧正常组织,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组织(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冠心病、高血压、房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最终梗死体积、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血糖(FBG)、CBV、CBF、TTP、MT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TO)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内外段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手术前后NIHSS评分、ASPECT评分、侧支循环、闭塞类型、开通顺序、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有效再通率、术后出血转化率、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确认21例[(10.6%(21/198)]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8例(38.1%),预后不良组13例(61.9%)。两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肺部慢性疾病、入院NIHSS评分、术前ASCEPT评分、病因TOAST分型等术前评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年龄更低(P=0.009)。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P=0.020),术中替罗非班的使用、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21例患者有效再通率为(TICI 2b-3)71.5%,死亡率28.6%,仅38.1%的患者预后良好。两组再灌注TICI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336),较低的发病年龄(P=0.009)、良好侧支循环(P=0.037)、术后7 d NIHSS评分(P=0.020)及桥接静脉溶栓(P=0.01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为预后预测因子(B=3.651,OR=38.5,95%CI为2.951~508.463,P=0.006)。结论前循环急性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总体良好预后率偏低,良好侧支循环为预后较强预测因子。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为非随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TO患者最佳治疗策略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平扫(NCCT)、CT灌注成像(CTP)及CT血管成像(CTA)对缺血性卒中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7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于入院3d内接受多模式CT(包括NCCT、CTP、CTA等)检查,记录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V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CTP参数,随访患者90d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患者,多模式CT检查显示,18例无血管异常,29例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29例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中侧支循环良好者13例(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者16例(侧支循环不良组)。侧支循环良好组病灶侧较健侧CBF明显降低(P0.05),MTT、TTP明显延长(P0.05),两侧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d,患者预后良好。侧支循环不良组病灶侧较健侧CBV、CBF均明显减少(P0.05),MTT、TTP明显延长(P0.05),随访90d后的m RS评分显示,预后均较差。结论 NCCT、CTP、CTA联合检查对于缺血性卒中脑侧支循环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惠灵  何艳  崔穗晶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186-187,190
目的探讨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以上或闭塞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了解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初次检查及经神经内科正规治疗6个月后依据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分别进行评分;有侧支循环开放者为一组,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者为一组,每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80例患者,56例(70%)前交通枝(ACOA)开放,31例(39%)后交通枝(PCOA)开放,28例(35%)眼动脉侧支开放,11例(14%)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有侧支循环开放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2.66±6.64)、(6.38±3.34)分;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6.82±6.87)、(14.45±6.39)分。两组治疗前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别亦显著(P〈0.01);有侧支循环开放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预后关系密切,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以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我院采用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98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侧支循环良好者59例(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者39例(侧支循环不良组),对比分析两组CT灌注成像(CTP)脑血流灌注参数,评估不同mCTA脑侧支循环评分及梗死核心容积。并以磁共振成像(MRI-DWI)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平扫(NCCT)与多模态CT对AIS的诊断准确度,对两组入院时、溶栓治疗24 h及2周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评分、28 d内死亡率及随访3个月的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更大(P<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越高,梗死核心容积越小(P<0.05)。与NCCT诊断AIS准确度比较,多模态CT检查诊断准确度更高(P<0.05)。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NIHS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分析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在2017年8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根据MSCT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是否出现侧支循环代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15d后影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形成因素。结果通过MSCT检查情况得出存在侧支循环者有36例(54.54%),无侧支循环患者30例(45.45%)。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发病到溶栓时间、入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史、入院rLMC评分、脑动脉狭窄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NIHSS评分上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有侧支循环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结论 CTA可有效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有侧支循环代偿能者预后情况较佳,可为临床评估侧支循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术前ASPECTS评分、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和时间窗构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预后(术后90 d mRS评分)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的15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RS评分0~2分)和不良预后组(mRS评分3~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评估模型预测效果。前瞻性选取2022年2-6月该院收治69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150例患者中有67例(44.67%)为良好预后组,有83例(55.33%)为不良预后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于DSA的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从发病到股动脉穿刺的时间是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ASPECTS评分是保护因素(P<0.05)。与其他单一评估指标相比,预测模型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相对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6例ACI患者,以数字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分有侧支循环组(46例)与无侧支循环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TPI检查,对比两组受试者CTPI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PI参数对ACI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比较CTPI参数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与DSA检查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CI患者的CTPI参数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有侧支循环组CBV、CBF均高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MTT、TTP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及联合检测对ACI侧支循环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AUC分别为0.793、0.705、0.841、0.669...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33-136+139
目的探讨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在我院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发病4.5 h内),所有患者均于溶栓前及溶栓7 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及磁共振DWI和3D-ASL检查,测量溶栓治疗前后DWI高信号区脑血流量(CBF)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根据3D-ASL/DWI匹配情况进行分组,对各组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根据3D-ASL/DWI匹配情况分为三组:(1)3D-ASLDWI组(16例):患者溶栓治疗前后ADC值、CBF值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为100.0%;(2)3D-ASL=DWI组(15例):患者溶栓治疗前后ADC值、CBF值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为86.7%;(3)3D-ASLDWI组(5例):患者溶栓治疗前后ADC值、CBF值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0.0%;对36例患者疗效与所在不同组别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D-ASL/DWI不同匹配与静脉溶栓疗效显著相关(P0.01)。结论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下,获取3DASL/DWI不同匹配组溶栓治疗前后数据的变化,证明潜在半暗带的存在有利于患者预后,对临床溶栓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客观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英  汪桦  陆丰  章龙珍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4):2937-2942
目的 探讨两种CT血管造影(CTA)侧支循环评分(Maas、Tan评分)评价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访患者3个月,失访4例,死亡2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组(NIHSS评分<16分,32例)和预后较差组(NIHSS评分≥16分,28例)。在发病12 h内,评估CTA侧支循环评分和计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DWI梗死体积和两种CTA侧支循环评分的相关性;分析DWI梗死体积及两种CTA侧支循环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预后较差组患者的DWI梗死体积大于预后较好组,两种CTA侧支循环评分低于预后较好组(P<0.05);DWI梗死体积、CTA侧支循环评分是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DWI脑梗死体积与Maas、Tan评分均呈负相关(rs=-0.886、-0.713,P<0.001)。DWI梗死体积预测预后的AUC=0.892,临界值为30.2 cm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100.0%;Maas评分预测预估的AUC=0.852,临界值为3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3%和75.0%;Tan评分预测预后的AUC=0.815,临界值为2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和78.1%。结论 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中,Maas、Tan评分均具有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且Tan评分较Maas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卒中前体育锻炼水平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评价的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对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评估,采用现代Saltin-Grimby体育锻炼水平量表(SGPALS)对卒中前患者体育锻炼水平进行量化评估,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不同体育锻炼水平间患者rLMC的差异,及对90天改良mRS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157例患者,其中低运动量组患者72例,高运动量组85例,高运动量组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3个月mRS评分低于低运动量组(P值分别为0.001、0.039、 < 0.001),rLMC评分高于低运动量组(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个月99例患者预后良好(mRS≤2),58例患者预后不良(mRS>2),预后良好组SGPAL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P<0.001),rLMC评分大于预后不良组(P<0.001),既往他汀类药物服用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GPALS评分及rLMC评分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1.455、1.181;P=0.043、0.003),既往糖尿病史、基线NIHSS评分高是良好预后的危险因素(OR=0.366、0.899;P=0.027、0.023)。  结论  卒中前体育锻炼能改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及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的脑水肿严重程度,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该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91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脑水肿严重程度分为Ⅰ组(轻度)、Ⅱ组(中度)、Ⅲ组(重度);治疗后12周利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预后评估,分为预后优良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水肿程度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Ⅰ组、Ⅱ组、Ⅲ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6 h、高血压、血管成功再通、侧支循环优良患者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6 h、高血压病史是导致脑水肿严重的危险因素,而血管成功再通是脑水肿的保护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优良组侧支循环优良、血管成功再通、重度脑水肿、高血压、发病至溶栓时间≥6 h、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患者百分比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7.
刘春艳  谈鹰  姬晓伟  谢波 《浙江医学》2020,42(5):481-484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其中按照诊疗标准进行一般治疗78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序贯治疗78例(丁苯酞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开始后第7、14天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开始后第14、90天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开始后第90天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可促进脑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度(GV)、侧支循环及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评分(Batman)与大血管闭塞性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APCI)患者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行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的大血管闭塞性APCI患者共113例, 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转归组(46例)及不良组(67例)。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侧支循环情况、GV及Batman评分差异,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血管闭塞性APCI患者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APCI患者的年龄为(65.3±8.9)岁, 女性39例(34.5%)。与转归组相比, 不良组侧支循环比例较低[40例(87.0%)比47例(70.2%)], GV评分较高[(25.19±3.54)比(30.36±4.11)分], Batman评分较低[(7.49±1.52)比(6.65±1.33)分], 房颤史构成比较高[16例(23.9%)比14例(8.7%)], 入院时美国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急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因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行急诊机械取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于入院时及出院前1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随访100天,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mRS≤2)和预后不良组(3≤mRS≤6),分析两组患者基线与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血管再通率为73.75%(59/80),其中mTICI 3级为58.75%(47/80),mTICI 2a级为26.25%(21/80),mTICI 2b级为15.00%(12/80),血管未能再通患者占12.50%(10/80)。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53例,预后不良组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入院Alberta卒中早期卒中CT评分(ASPECTS)、入院NIHSS评分、侧支代偿良好比例、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高、入院高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发病至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为预后危险因素(P<0.05)。入院高ASPECTS评分、高侧支代偿比例及成功再通为预后保护因素(P<0.05)。结论 急诊机械取栓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入院高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为预后危险因素,入院高ASPECTS评分、高侧支代偿比例及成功再通为预后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评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评价CIS 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2 月—2018 年12 月就诊于安庆 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52 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完成 CIS,分为充盈良好(fCIS 组)27 例和充盈不良(pCIS 组)25 例。根据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分为 良好预后组24 例(≤ 2 分)和不良预后组28 例(>3 分)。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多因 素Logistic 回归分析CIS 对预后结局的影响。结果 fCIS 组与pCIS 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收缩压、心房 颤动、高脂血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TTR)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扩散加权成像Alberta 卒中早期CT 评分(DWI-ASPECTS)、改良脑梗死溶栓实 验分级(mTICI)≥Ⅱ b 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年龄、性 别、糖尿病史、收缩压、心房颤动、高脂血症、NIHSS 评分、TT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 DWI-ASPECTS 评分、≥Ⅱ b 及fCIS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mTICI[Ol ^ R=5.603(95% CI :2.035,21.447)] 和DWI-ASPECTS 评分[Ol ^ R=0.625(95% CI :0.472,0.826)] 是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而CIS[Ol ^ R=8.474(95% CI :2.478,32.516)] 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CIS 可 用于评价脑组织灌注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在EVT 时增加CIS 和DWI-ASPECT 评分评价,对预测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