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的骨髓病态造血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巨幼细胞性贫血(MA)病例的骨髓中存在着病态造血。因此,不典型MA需要与难治性贫血(RA)进行鉴别。方法:收集近几年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MA和RA患者骨髓片,回顾性分析粒细胞、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的病态造血情况。结果:MA的形态改变以巨幼变为主,并可见少许病态造血细胞,偶见多核幼红细胞、巨大幼红细胞、超巨大红细胞、双核粒细胞、小巨核细胞,未见淋巴样巨核细胞;RA的形态改变除巨幼样变外,易见多种病态造血细胞。结论:由于MA有病态造血(包括小巨核细胞、超巨大红细胞),故对于不典型病例,应要结合血清维生素B12、叶酸等检测,并应建议还要治疗后复查或定期随访复查骨髓,以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巨核系病态造血及免疫表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巨核系病态造血和白血病相关表型特征。在显微镜下分析147例初发非M3-AML患者骨髓巨核系病态造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白血病细胞跨系列及跨阶段表达特征,结合外周血白细胞数、染色体核型及诱导完全缓解率等因素,用Logistie回归方法分析年龄≥60岁的老年AML与中青年患者的不同?结果表明:在147例患者中124例患者完成了标准方案治疗,其中70例达到完全缓解,包括老年组18例和对照组52例,经统计学处理P=0.008;并且共有32例(21.8%)存在巨核系病态造血;CD33与CD19/CD7共表达(跨系列表达)者55例(37.4%),CD34与CD11b共表达(跨阶段表达)者65例(44.2%);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者52例(35.4%)。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在巨核系病态造血、CD34与CD11b共表达及CD33与CD7/CD19共表达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OR=4.315,2.761,0.397;P:0.001,0.006,0.020),而染色体核型及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无统计学意义差异(OR=0.802,1.096;P=0.646,0.813)。结论:老年患者巨核系病态造血、抗原跨阶段表达和抗原跨系列表达情况明显多于中青年组。  相似文献   

3.
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MA)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病人骨髓象均可见病态造血现象,如多小核巨核细胞作为分化较好的病态巨核细胞均可在这两病中出现,但我们发现在病态巨核细胞的类型和多小核巨核细胞核象的变化上,各有特征和不同.现将我们观察的结果作一报告.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巨核细胞逸核和胞核胞质连体分离的形态学变化,用光镜观察4例初诊血液病患者的血片、骨髓涂片和骨髓切片中巨核细胞形态特征.4例初诊血液病患者为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和1例红白血病(M6).结果显示:在4例患者骨髓象中均观察到多种病态巨核细胞,其中例A(PMF)和例D(M6)多为撕拉分离状的病态巨核细胞;例B(MDS)和例C(M2)多为脱核的或胞核胞质分离状的病态巨核细胞,胞体大或巨大,部分胞核远离母体,有的残留少量胞质成为小(或)淋巴样巨核细胞,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可显示分离的胞核胞质.结论:巨核细胞存在逸核和(或)胞核胞质分离现象,提示巨核细胞在成熟中存在多核胞核分散向周边逸去的过程,甚至完全脱离母体;微小巨核细胞可能是由多小核巨核细胞的胞核连胞质分离或分割而成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态造血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08年WHOMDS分类标准为诊断金标准,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131例患者,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骨髓病理检查、细胞遗传学、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查中病态造血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31例MDS患者红系病态改变主要为:红系巨幼样改变66例(50.38%)、双核红细胞48例(36.64%)、多核红细胞38例(29.00%),核浆发育失衡67例(51.14%)、粒系巨幼样改变56例(42.75%)、假双叶核异常(Pelger-Huet)30例(22.90%);巨核系病态改变主要为:单圆核38例(29.00%)、小巨核30例(22.90%)、多圆核17例(12.98%);原始细胞为0组、0~5%组、5%~9%组、10%~20%组中位生存期(MS)分别为50、55(95%CI44~65)、27(95%CI21~32)、15(95%CI11~18)个月,原始细胞为0组、0—5%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0.35,P:0.556),0—5%组、5%~9%组、10%~20%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6.87、11.81,P值分别为0.009、0.001)。有无Pelger—Huet异常、有无AUER小体MS分别为24(95%CI19—28)、48(95%CI31—64)、18(95%(CI10—25)、29(95%CI21~3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9.21、6.99,P分别为0.002、0.008)。有无小巨核病态改变MS分别为22(95%C/18~25)、18(95%CI1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91,P=0.00)。结论细胞形态学是诊断MDS的基础,Pelger-Huet异常、AUER小体、小巨核病态改变对指导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邢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3):8116-8117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yelodysplastic syndrome,refractory anemia简称MDS-RA)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astic anemia简称MA)的形态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9例MDS-RA和98例MA的血象、骨髓象及小巨核细胞染色的形态学特点。结果:MDS-RA和MA血象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MDS-RA骨髓象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MA易见各阶段巨幼红细胞,MDS-RA和MA的病态造血各有其特点,MDS-RA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显著高于MA。结论:MDS-RA与MA形态既有相同点又各有特点,而这些特点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椐。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相关参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核系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以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在巨核系重建中的意义。方法对28例HSCT患者的巨核系重建情况与血小板相关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移植患者在移植后15d内骨髓处于空虚期,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显示均未发现巨核细胞,血小板计数与移植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HSCT后恢复期患者巨核系成功重建且骨髓造血功能恢复22例(22/28),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显示巨核细胞均超过5个/片,恢复的时间平均为63.7d,巨核细胞分类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数量与BPC无明显相关(r=0.364,P〉0.1)。经多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恢复期BPC较空虚期明显增高,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空虚期、血小板输注后及恢复期的MPV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PDW较空虚期、血小板输注后增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PDW增高早于BPC增高出现。结论HSCT后,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中,PDW变化最早且增高明显,这为停止输注血小板和骨髓穿刺证实HSCT后巨核系重建是否成功提供了一个早期的重要的实验搴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夏乐敏  王运律  胡琦 《临床荟萃》2009,24(9):812-812
患者,女,58岁,因右侧淋巴结肿痛伴发热2个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于2008年5月26日入院。既往:因乏力2个月余于1997年8月22日入院。血常规:白细胞1.0×10^9/L,血红蛋白47g/L,血小板48.7×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红细胞比例5:1,粒系占0.50,其中原始粒细胞0.02,早幼稚粒细胞0.05,部分粒细胞可见颗粒异常,红系0.12,淋巴细胞0.20,浆细胞0.02,全片巨核细胞6个,单核细胞0.13。骨髓活检:增生活跃,造血组织占80%,可见畸形巨核细胞和小圆核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9.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和外周血检查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和外周血特点,探讨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巨幼样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对38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进行骨髓和外周血检查,记录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造血情况。结果:38例均呈大细胞贫血,MCV〉100fl,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骨髓中巨幼红细胞〉10%,伴有巨幼变粒细胞及核分叶过多的巨核细胞。结论:骨髓出现巨幼红细胞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关键,但应注意与红血病、红白血病、白血病、MDS等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核细胞脱核和胞核胞质连体分离形态及其意义。方法用光镜观察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难治性贫血(R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和急性红白血病(M6)初诊患者的血片、骨髓涂片和骨髓切片中巨核细胞形态特征。结果4例骨髓象均观察到多种病态巨核细胞,其中PMF和M6多为撕拉分离状的淋巴样病态巨核细胞;RA和M2多为脱核的或胞核胞质分离状的病态巨核细胞,胞体大,部分胞核远离母体,有的残留少量胞质成为小(或)淋巴样巨核细胞,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显示分离的胞核胞质。结论巨核细胞存在脱核或胞核胞质分离现象,提示在成熟中存在多核胞核分散向周边逸去的过程,甚至完全脱离母体,并提示微小巨核细胞可能由多小核巨核细胞的胞核连胞质分离或分割而成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