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皮肤型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病谱中相对较轻的一型,治疗上有别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尚无固定的治疗模式。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是广泛采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各种皮肤型红斑狼疮均有效。较新型的外用制剂如他克莫司及吡美莫司,主要用于治疗对糖皮质激素和常规药物无效的皮肤型红斑狼疮。对外用药物治疗无效的皮损,可选择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以快速发挥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细胞毒药物和沙利度胺主要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激光及光疗也能有效改善皮肤型红斑狼疮的皮损。  相似文献   

2.
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发生率高,很多患者以皮损为首发表现。识别皮损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是皮肤科在红斑狼疮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红斑狼疮皮肤组织病理特异性皮损三个类别,即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四个方面对红斑狼疮鉴别诊断进行分述,通篇体现了皮肤科在红斑狼疮鉴别诊断方面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inear cutaneous lupusery—thematosus,LCLE)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中较少见的一种变异型,特点为皮损沿Blaschko线分布。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盘状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及亚急性红斑狼疮的皮损均可呈线状分布。现报道1例儿童面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4.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的一种中间型,主要特点是复发性、表浅性、非疤痕性的皮肤型红斑狼疮.现将我们所遇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的一种中间型.  相似文献   

6.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inear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LCLE)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中较少见的一种变异型,特点为皮损沿Blaschko线分布.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盘状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及亚急性红斑狼疮的皮损均可呈线状分布.1-3现报道1例儿童面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7.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LE)是一种慢性、反复迁延的自身免疫病.该病为一病谱性疾病,70%~85%的患者有皮肤受累.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病变主要限于皮肤; 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病变可累及多系统和多脏器.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包括特异性及非特异性,认识这些皮肤损害,有助于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改善预后[1-2].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1例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用氯喹治疗无效,改用反应停口服所取得的疗效。男6、女5,年龄20~67岁,平均45岁。7例是局限或泛发型盘状红斑狼疮。另4例是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损害位于面部者11例、头皮2例、颈3例、躯干3例、上臂和手7例、小腿5例。病期1~35  相似文献   

9.
应用碱性磷酸酶和单克隆抗碱性磷酸酶方法(APAAP)对18例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活检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其中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DLE)10例(男2、女8),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8例(男1、女7)。取材时所有病例均未接受全身治疗。对照组为4例健康人。取光暴露部位皮损和光暴露部位的正常皮肤冰冻切片,进行组化染色。结果:①在10  相似文献   

10.
依曲替酯和13-顺维甲酸治疗某些红斑狼疮(LE),特别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DLE)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有效,但依曲替酯的半衰期长,约100天,故育龄妇女服用时需长期避孕,因而限制了此药在 LE 中的应用。依曲替酸(acitretin)是依曲替酯主要的具有活性的代谢物,而半衰期明显缩短,仅为50小时,停药后避孕1月即可,而依曲替酯需要2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沙利度胺成功地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或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如系统及皮肤型红斑狼疮、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节性痒疹、类风湿性关节炎、复发性重型口疮、慢性多形红斑、麻风结节性红斑以及艾滋病感染合并症。体外试验证实 ,沙利度胺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产生 ,并可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引起的血管形成。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沙利度胺对红斑狼疮临床症状及免疫指标的调节作用。作者选择 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和 5例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 ,其中 4例为盘状红斑狼疮(DLE) ,1例亚急性皮…  相似文献   

12.
<正>狼疮性脂膜炎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少见类型,常侵犯真皮网状层和皮下脂肪层,侵犯乳房皮肤及脂肪组织时临床称为狼疮性乳腺炎。临床中我们遇见一例单侧狼疮性乳腺炎患者,乳房明显萎缩,但无红斑狼疮的其他皮肤及系统表现。  相似文献   

13.
红斑狼疮(LE)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的多系统疾病,以自身抗体和多器官组织损伤为特征。其中,皮疹是最早期、最常见、最具特征性的损害。本文将对狼疮各型特异性皮肤损害的临床意义、红斑狼疮出现的皮肤损害的机理及皮损的潜在治疗靶点的认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肿胀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8-2010年确诊的4例肿胀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4例均具有肿胀性红斑狼疮的表现,在面部曝光部位发生肿胀性红斑,有光敏并日晒后加重.红斑狼疮免疫学指标多为阴性.组织病理检查:真皮网状层黏蛋白沉积,阿新蓝染色阳性.4例均应用羟氯喹200 mg,每日2次口服治疗.用药6个月至1年,有明显疗效,正在随访中.结论 肿胀性红斑狼疮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一个亚型,提高对肿胀性红斑狼疮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沙利度胺治疗不同类型红斑狼疮皮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thalidomide)对不同类型红斑狼疮(LE)皮肤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不同类型的IE患者,包括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19例,深部红斑狼疮(LEP)2例,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综合征(LE-LP)2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7例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6例。患者口服沙利度胺,初始剂量为100—150mg/d,2周后根据疗效反应酌情减量,最后维持量为12.5—25mg/d;疗程6~8个月。结果:各型IE患者的皮肤损害均对沙利度胺有良好反应,56例中有41例皮损痊愈,近期治愈率达73.2%,复发率为21.9%。结论:沙利度胺对各型LE皮肤损害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根据皮损特点不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可分为两型:环状红斑型和丘疹鳞屑型.我科先后诊治2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推荐一种作为红斑狼疮的分类方法。由于各种用以诊断红斑狼疮的观点不同,致使目前本病分类困难。盘状红斑狼疮和深在性红斑狼疮是根据皮肤表现的类型而诊断,即从形态学观点诊断的。另一方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是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的。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的亚型,最初是根据形态学特征提出,但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8.
皮肤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是红斑狼疮中一种累及皮肤而系统表现相对较轻的类型,以育龄期妇女发病为主[1]。在CLE病谱中,以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SCLE)尤为常见[2]。抗疟药、维A酸类药物、沙利度胺、氨苯砜等均为CLE系统性治疗中的常用药物,但维A酸类和沙利度胺类都有较强的致畸性,使得其在具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中使用有一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面颈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组织病理及治疗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10例面颈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分布:7~67岁,平均年龄35.1岁。皮损分布及走向与Blaschko线一致,所有患者皮损局限,均无其他部位及系统受累表现;结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皮肤红斑狼疮表现;口服硫酸羟氯喹配合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单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反应良好。结论:面颈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临床并非罕见,本病不引起系统受累,对口服硫酸羟氯喹及外用他克莫司反应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核心为免疫耐受缺陷和干扰素-α(IFN-α)信号通路的上调。该病为一病谱性疾病,大约70%~85%的患者有皮肤受累。疾病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病变主要限于皮肤;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变可累及多系统和多脏器。在SLE患者,皮肤损害常为首发表现,正确认识这些皮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预防重要靶器官的损害,从而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