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新生儿死亡率的变化规律,为相关机构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PSS17.0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对1992—2011年新生儿死亡率进行分析,然后再预测2012—2014年的新生儿死亡率。结果预测2012、2013、2014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0‰、6.3‰、5.7‰。结论近年来我国新生儿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因此相关部门应深入剖析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采取积极可行的干预措施及策略;政府需要全面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使新生儿的死亡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提出相关措施干预.[方法]对2002~2005年封丘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5年封丘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4‰,婴儿死亡率19.54‰,新生儿死亡率16.9‰.各年间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因依次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路途死亡原因不明、先天性心脏病.[结论]提高产科质量,掌握新生儿复苏和新生儿喉镜插管等措施,可降低5岁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朱建玲  崔占顺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2):1906-1908
目的:了解和掌握酒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探讨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利用酒泉市妇幼卫生监测网络收集2007~2011年酒泉市4县1区2市妇幼卫生主要指标年度报表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卡,并对上报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汇总、统计并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7年的19.72‰下降至2011年9.00‰,其中新生儿死亡率从2007年的13.54‰下降至2011年5.67‰;婴儿死亡率从2007年的16.22‰下降至2011年7.89‰。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以早产及低体重、出生窒息、先天异常、意外伤害为主。结论: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大力推广新生儿死亡评审,减少新生儿死亡与婴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敏  张德俊  汪宏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122-4123
目的:分析胶州市围生儿死亡原因及其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0~2007年胶州市围生儿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胶州市2000~2007年围生儿死亡率在6.33‰~9.79‰,围生儿平均死亡率为7.96‰,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3.21‰下降到2007年的1.54‰,平均为2.20‰。围生儿死亡及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均为出生缺陷。结论: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避免各种致畸因素,可以减少围生期出生缺陷发病率,从而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厦门市同安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主要死因及动态变化,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同安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同安区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2005年的4.29‰、7.43‰、8.58‰降至2009年的3.15‰、5.33‰、6.55‰.前5位死因分别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炎;1~4岁儿童前3位死因分别为意外、其他肿瘤和先天性心脏病。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率。采取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加强围产期保健、高危妊娠管理,提高产科质量与新生儿复苏技术,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是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新生儿死亡和婴儿死亡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1997~2005年渭南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胜娟  张爱香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2):1667-1669
目的:掌握渭南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及主要死亡原因,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1997~2005年渭南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年来,渭南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997年的47.80‰,下降到2005年的20.74‰(χ2=89.45,P<0.001);婴儿死亡率由1997年的41.86‰下降到2005年的18.73‰(χ2=74.34,P<0.001);新生儿死亡率由1997年的33.50‰下降到2005年的16.34‰(χ2=50.27,P<0.001),均具有极显著差异。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前5位:出生窒息、先天畸形、肺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意外。结论:加强孕期及围产儿保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积极开展产前诊断,减少先天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儿童意外死亡。  相似文献   

7.
岑若珠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417-2418
目的:了解河池市新生儿死亡变化趋势及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寻求干预措施。方法:对河池市2009~2011年儿童死亡的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新生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新生儿死亡的年龄构成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2009~2011年河池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1973例,平均死亡率为11.90‰;新生儿死亡872例,平均死亡率为5.26‰;新生儿死亡主要发生0~7天内;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肺炎、出生缺陷及意外窒息。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建立并完善新生儿急救体系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主要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死亡,保护儿童健康。方法:利用长治市妇幼卫生监测网络收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及儿童死亡报告卡,并对上报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汇总、统计并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17.17‰下降至2008年的9.80‰,其中新生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3.35‰下降至2008年的6.63‰;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6.51‰下降至2008年的8.45‰。死亡原因:1岁以内儿童死亡以出生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肺炎为主;1~4岁儿童死亡以意外死亡为主。结论: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有效改进产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灵武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探讨死亡原因及发展趋势,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0~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检测报表及死亡报告卡进行整理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7.31‰,婴儿死亡率14.49‰,新生儿死亡率11.8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21.76‰下降到2009年的15.74‰,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死因顺位以出生窒息为首位,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婴儿所占比例最高(平均83.78%),新生儿占婴儿死亡的81.62%。结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意外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萧县2006~2012年早期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探索相关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收集萧县2006~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重点分析早期新生儿死亡水平变化情况和主要死因,并对预防新生儿死亡发生提出干预措施。结果 2006~2012年早期新生儿平均死亡率为8.5‰,2007年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最高,达到15.7‰,不同年份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16,P﹤0.001),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因顺位中前三位依次是出生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结论萧县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提高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和系统管理,提高基层产科人员知识技能,有助于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赵日双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48-2949
目的: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探讨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2007~2011年辖区本地户口儿童及非本地户口居住1年以上的儿童死亡监测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新生儿死亡率由6.95‰降为2.20‰(P<0.05),婴儿死亡率由8.21‰降为2.75‰(P<0.05),0~4岁儿童死亡率由10.11‰降为4.4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原因排在前两位的仍是先天异常、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但肺炎的排序有所下降。结论:南宁市江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近5年明显下降,降低出生缺陷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江苏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死亡原因,为避免儿童死亡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6 803例出生儿童进行5岁以下死亡情况调查,分析发生死亡原因。结果:共发生5岁以下儿童死亡233例,儿童死亡发生率8.69‰;发生死亡原因前5位排名为出生窒息、溺水、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其他先天异常、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交通意外并列,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死亡原因排位略有不同。农村儿童死亡发生率(10.01‰)高于城区(6.30‰),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0.07‰、9.70‰和5.70‰,苏南与苏中、苏北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苏中和苏北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儿童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兰州市城关区2005~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及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对2005~2010年兰州市城关区447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2010年兰州市城关区活产数为55 868例,新生儿死亡356例,婴儿死亡408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447例,死亡率分别为6.37‰、7.30‰、8.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最高和最低的年份分别为2007年和2010年。兰州市城关区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前三位依次是新生儿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其他新生儿疾病。结论:城关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仍以新生儿和婴儿死亡为主,积极做好孕期和儿童保健宣传工作,提高保健意识及质量,是降低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最终减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三门峡市2003-2014年新生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关联性,进一步探索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4-2013年三门峡市6个县(市、区)死亡的新生儿死亡情况和孕产妇住院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2003年、2014年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8.43‰和2.72‰,定基比分析其下降幅度达51.50%,呈明显下降趋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2003年70.50%,2014年为98.00%,呈上升趋势;新法接生率2003年为99.00%,2014年为100.00%。结论三门峡市新生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的提高对我市新生儿死亡率下降有重要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孕产妇保健,巩固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  相似文献   

15.
吴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731-2733
目的:了解乐山市妇幼卫生年报与监测相关指标变化趋势。方法:按照卫生部《全国妇幼卫生调查制度》统一制定的妇幼卫生年报6张报表和《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方案》要求,由县妇幼保健院收集汇总上报。结果:婴儿死亡率从19.15‰下降至7.3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5.18‰下降至10.01‰;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由1.87%下降至0.77%;孕产妇死亡率由79.08/10万下降至15.70/10万;婚前医学检查率由0.33%上升至57.51%;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由21.02%上升至86.49%。结论:2001~2010年乐山市儿童死亡率与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保健与出生人口素质指标得到改善,妇女病检查是"两癌"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深圳市龙岗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 实施效果.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8年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破伤风资料,比较项目实施初期与后期孕产妇死亡率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评价"降消"项目实施效果.结果 2005~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78.59/10万、38.14/10万、38.21/10万、12.19/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分别为0.74‰、0.84‰、0.29‰、0.22‰. "降消"项目实施后,该区孕产妇死亡率(趋势χ2=14.743,P=0.0001)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趋势χ2=14.666,P=0.0001)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降消"项目的 实施,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刘静  曲红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5,(22):4081-4083
摘要:目的 了解南京市2009-2014年新生儿死亡状况,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京市2009-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中的新生儿死亡数据以及新生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4年南京市新生儿死亡率为2.92‰,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率2.12‰,占所有新生儿死亡的72.71%。新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26.725,P<0.001),男童新生儿死亡率(3.29‰)高于女童(2.49‰)。2009-2014年南京市新生儿死亡疾病前5位主要病种依次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其他新生儿病,先天性心脏病,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χ2=44.873,P<0.001)、出生窒息(χ2=20.610,P<0.01)的死因别死亡率呈下降趋势。6年间南京市区县级新生儿死亡评审共260例,市级复评审72例,诊断不相符的占31.94%。结论 减少早期新生儿死亡,加强新生儿主要死因的预防与控制,进一步完善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以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1991至2015年近25年围产儿死亡个案进行分析,了解围产儿死亡趋势、原因,总结经验,为探索进一步健全围产保健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至2015年上海市围产儿死亡个案,分析死亡趋势、特征及死因.结果 ①近25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5.97‰,其中户籍人口平均为4.80‰,非户籍人口平均为7.41‰,近25年间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②近25年围产儿死亡以非户籍为主,占55.45%,其母亲产次为2次以上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8.80%升至40.76%,双胎死亡比例逐年缓慢上升,2010年开始超过10.00%,2015年达最高水平13.00%;③围产儿死亡中死胎、死产和早期新生儿死亡构成分别为53.35%、8.33%和38.32%,死产死亡构成和新生儿死亡构成逐年下降.死胎率从1991年的4.35‰下降到2015年的1.85‰(χ2=732.383,P=0.000),死产率从1991年的1.18‰下降到2015年的0.12‰(χ2=879.183,P=0.000),新生儿死亡率从1991年的4.90‰下降到2015年的1.18‰(χ2=2 040.316,P=0.000);④围产儿死亡原因顺位中前四位分别为早产儿、严重畸形、宫内窘迫和原因不明,其中先天畸形比例占死亡总数的12.63%.结论 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率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上海市近20年的孕产期保健措施密不可分,为了进一步控制围产儿死亡率,需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高孕产妇保健精细化管理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Huo K, Zhao Y, Feng H, Yao M, Sävman K, Wang X, Zhu C. Mortality rates of children aged under five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2004–2008. 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 2010. To analyse the mortality rates, causes of death and trends over time in children aged under five years in Henan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preventive advice to attempt to decrease the mortality rates of these children,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analysing the vital statistics data from 2004 to 2008 from the annual repor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n Henan. The early neonatal (<7 days), neonatal (<28 days), infant (<1 year) and children under‐five mortality rates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year. The child mortality rates decreased in all age groups (early neonatal, neonatal, infants and children <5 years) from 2004 (7.44‰, 9.81‰, 12.08‰ and 14.04‰, respectively) to 2008 (4.86‰, 5.50‰, 7.08‰ and 8.81‰, respectively). The changes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rural areas. However, child mortality remained higher in the rural areas (5.00‰, 5.62‰, 7.22‰ and 9.06‰) than urban areas (3.98‰, 4.74‰, 6.21‰ and 7.30‰). Infants and neonates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deaths in the under‐fives (84.5% and 67.9%). The first fiv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der‐fives were: disorders relating to short gestation and low birthweight, birth asphyxia, congenital anomalies, accidents and pneumonia.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varied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Reducing early newborn death, especially in the rural areas, is a key step to further decreasing mortality in the under‐five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erinatal care to prevent preterm birth and congenital anomal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