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诱导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插管成功后持续泵入丙泊酚1~3mg/(kg·h)、瑞芬太尼0.2~0.5μg/(kg·min)维持麻醉,对照组气管插管成功后,应用氯胺酮2~3mg/(kg·h)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和手术步骤进行麻醉深度调节,手术结束后停用所有麻醉药物.记录并统计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以及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时间比较.结果:诱导前两组患儿MAP无差别,对照组患儿插管时、插管后5min MAP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MAP值高于诱导前,观察维血压变化较平稳,诱导前两组患儿HR无差别,对照组患儿插管后5min的HR快于观察组,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均快于诱导前,观察组心率变化较平稳,观察组患儿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是小儿腭裂修复术的有效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组合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辅助七氟醚与单独肌注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择期短小手术的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吸入性七氟醚+组合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和对照组(氯胺酮),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躁动及缺氧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苏醒期苏醒时间(吞咽反射、肢体活动及应答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的HR及MA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pO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组合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可有效缓解患儿麻醉苏醒期焦虑感,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冬梅 《吉林医学》2014,(12):2569-2569
目的:探讨小儿手术麻醉中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患儿98例,按就诊顺序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儿选用的麻醉药物是氯胺酮,观察组则选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给药前比较,对照组诱导后、术中、手术结束时等时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值明显上升,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应时点的HR和MAP值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术中应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少,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与分析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7例行疝气手术的小儿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试验组采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进行麻醉。对比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以及苏醒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在术中的麻醉效果较为舒适平缓,苏醒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胺酮辅助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儿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腰-硬联合加氯胺酮麻醉组)和对照组43例(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及氯胺酮药物剂量、术后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氯胺酮用药剂量、术后清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9/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硬联合加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手术效果满意,安全性高,是小儿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将面罩下吸入七氟醚应用于小儿麻醉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与氯胺酮肌肉注射相比较,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择期手术的患儿228例,ASAⅠ~Ⅱ级,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二组,其中氯胺酮组100例,给予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麻醉,七氟醚组128例,给予4L/min纯氧吸入,经面罩吸入七氟醚,吸入浓度从3%逐渐增加至8%.在手术前后对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 饱和度(SPQ)进行监测,采用数字分级法(NRS)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观察二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二组患儿麻醉效果、手术时间、麻醉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0.77、0.31,P>0.05),七氟醚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显著短于氯胺酮组,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3、30.42,P<0.05);二组患儿在插管前后HR、MAP、SPQ平稳,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下吸入七氟醚应用于小儿麻醉手术较氯胺酮肌肉注射效果显著,其具有起效快、苏醒时间短、患儿易于接受、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为小儿麻醉诱导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行短小手术的患儿分为实验组(氯胺酮+异丙酚)和对照组(氯胺酮),观察患儿入室前、肌注氯/咪5min后、手术开始、手术开始10min、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两组患儿的RR、SpO2、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HR在术中明显增快,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实验组的苏醒时间比对照组要短。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静脉全身麻醉对生理干扰小、清醒快、可控性强,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剑秋 《广西医学》2007,29(7):1004-1005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异丙酚、维库溴铵、咪唑安定、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气管插管全麻.麻醉维持:A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B组持续静脉泵注芬太尼和异丙酚.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 min、气管插管后2、5 min MAP、HR的变化,同时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麻醉诱导后1 min,A、B两组MAP、HR均有所降低(P<0.01),但在正常范围.插管后2、5 min与诱导后1 min比较,A组MAP、HR变化不大(P>0.05),B组变化明显(P<0.01).两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A组短于B组(P<0.01);拔管后呼吸道梗阻、SpO2<90%A组低于B组(P<0.05),但躁动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插管全麻中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观察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将该院行手术治疗的58例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仅给予氯胺酮麻醉,观察两组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停药后HR、MAP 、SpO2及RR各项生命体征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清醒时间、恶心呕吐及术后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术前麻醉,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探究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择期手术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用氯胺酮麻醉,观察组利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全面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诱导后以及术后HR以及MAP明显下降,在围手术期内,对比组有23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53%;观察组有5例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6%,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明显较少,P0.05。结论:在对小儿患者实施麻醉过程中,使用异丙酚,氯胺酮联合利多卡因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张玉娟 《大家健康》2014,(1):182-182
目的:比较分析氯胺酮与咪达唑仑在小儿短小手术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8例行短小手术的患儿并按照手术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进行术中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咪达唑仑进行术中麻醉,对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对两组患儿麻醉前后SpO2、HR、MAP变化进行比较,MAP、HR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SpO2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观察组患儿在诱导时间以及苏醒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当中,麻醉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精神运动性反应,降低手术风险,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欧伟明  杨承祥 《广东医学》2002,23(Z1):118-119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小儿氯胺酮静脉全麻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ASA Ⅰ级2~8岁患儿行短小手术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M组30例和K组30例,两组诱导麻醉均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啶0.1 mg/kg和静脉滴注0.1%氯胺酮维持麻醉.M组在麻醉诱导时静脉缓注美托洛尔0.05 mg/kg(速度为1~2 mg/min).术后送入恢复室至苏醒.连续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5 min(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术毕(T4)和苏醒(T5)5个时点的MAP,HR,ECG和SpO2.结果 K组在应用氯胺酮后T2,T3,T4,T5的MAP和HR均比诱导前(基础值)显著增加(P<0.01),而M组的联合应用美托洛尔和氯胺酮后,MAP和HR均无明显改变,而且明显低于K组.观察期间全部病例未见心律失常及ST-T段、T波改变,SpO2维持在99%~100%.结论在氯胺酮静脉麻醉中联合应用美托洛尔可以有效地克服氯胺酮的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的副作用,维持氯胺酮麻醉患者的循环稳定,效果良好,而且临床证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杜伏扬 《安徽医学》2014,(6):779-781
目的探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行会阴部或腹部手术的患儿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麻醉,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麻醉,比较和分析两组患儿生命体征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麻醉前5 min、麻醉后5 min、15 min和30 min的呼吸(RR)、脉搏(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麻醉不良反应32例,其中恶心或呕吐11例、舌后坠4例、需要吸痰8例、出现精神反应9例;观察组出现麻醉不良反应6例,其中恶心或呕吐4例,出现精神反应2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麻醉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中小手术中对呼吸循环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ASAⅠ ̄Ⅱ级的356例中小手术患儿分成两组:异丙酚-氯胺酮(观察)组304例,术中异丙酚2~3mg/(kg·h)与氯胺酮1~2mg/(kg·h)混合液持续静脉泵入;氯胺酮(对照)组52例,术中氯胺酮1~2mg/kg间断静脉注射。结果术后苏醒时间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眼压HR,SpO2平稳,与术前比波动小,而对照组比术前高且波动较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的HR、SpO2变化不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麻醉能使小儿中小手术麻醉更平稳、术后苏醒更快,更适合于小儿中小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滴鼻在小儿疝气手术七氟烷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疝气手术的患儿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术前30 min,仅观察组经鼻给予浓度为0.2 mg/kg的咪达唑仑溶液,之后两组均采用面罩吸入七氟烷进行诱导麻醉及维持。密切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滴鼻前(T1)、滴鼻后10 min(T2)、麻醉诱导后(T3)、切皮时(T4)、术毕(T5)、术后15 min(T6)六个监测时相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两组患儿给予咪达唑仑后在气管插管时及切皮时的镇静满意率、术后躁动发生率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T4监测点的HR、MAP值升高明显,观察组T4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静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患儿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滴鼻有助于小儿疝气手术七氟烷麻醉诱导,并可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丙泊酚在小儿腹股沟疝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治疗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比较2组患儿术前5min、麻醉诱导时、手术操作中及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以及术中体动、苏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麻醉诱导时及手术操作中MAP和H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在术中体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气手术中可减轻对呼吸循环的抑制,缩短苏醒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陆剑锋  陈晓英 《吉林医学》2013,34(17):3324-3325
目的:探讨单纯静脉全身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小儿60例,根据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都应用TCI指导麻醉,对照组所用药物为氯胺酮,观察组所用药物为咪唑地西泮复合氯胺酮。结果:两组小儿麻醉前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都有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氯胺酮用量与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静脉全身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存在很多不足,而TCI咪唑地西泮复合氯胺酮技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氯胺酮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赣州东方手足外科医院予以手术治疗的手外伤患儿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4例,分别对两组予以氯胺酮基础麻醉,试验组另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术前、切皮时、手术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并对比两组术后的麻醉苏醒时间。结果:术前两组患儿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皮时、术中30 min的MAP、HR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切皮时和术中30 min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的麻醉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氯胺酮麻醉可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缩短术后麻醉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小儿全身麻醉使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科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184例患儿,按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92例),对照组患儿仅采取氯胺酮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则采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进行全身麻醉。结果所有患儿临床症状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循环呼吸抑制,但是观察组患儿经全身麻醉后明显表现出更加平稳舒适,基本无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上全身麻醉的患儿,采取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进行麻醉相比仅采取异丙酚进行麻醉有更好的镇静效果,且患儿术后更容易苏醒,且身体恢复更快,值得临床上对小儿进行全身麻醉时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单次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与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的麻醉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方法:选择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儿科住院的下腹部位将进行手术的患儿70例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并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此7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均为35例。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的方法,对观察组的患儿采用单次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的方法。对患儿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进行观察,同时对于患儿的氯胺酮用量、手术时间以及在手术后的清醒时间等进行记录。结果:通过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手术中的HR观察可以发现,在手术中两组患儿的HR明显上升,手术后10min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HR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与麻醉前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0min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MAP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与麻醉前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没有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单次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与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方法相比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