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素问·痹论》中有“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忄票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  相似文献   

2.
一、营卫是什么?营卫,或者说荣卫,是中医常用的术语,内容究竟是什幺?值得我们研讨。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灵枢营气篇说:「营气之道,纳谷为实,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  相似文献   

3.
卫气顾名思义即护卫之气,是中医基本理论中人体正气的一种。卫气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五十而复大会"。《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灵枢·本藏》:"卫气  相似文献   

4.
"瘥后防复"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经》中对痹证的病因、特点及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痹证"瘥后防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根据"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提出应根据六气所主季节,避免感受当令所过之气;根据"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调饮食,护营卫,避免重复感受风寒湿之气;根据"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和"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提出应注意保暖,尤其是背部保暖;在"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基础上提出加强锻炼,适当运动,疏通经络等。还可采用日晒、灸法、穴位刺激等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知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注释] 邪风:泛指六淫邪气。与“上古天真论”中的“虚邪贼风”同义。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张景岳:“天之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受于无形者也。喉主天气而通于脏,故感则害人五脏。”吴崑:“风寒暑湿燥热不当其位,是天之邪气也。风气入肝,寒气入肾,暑热之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是害人之五脏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张景岳:“水谷之寒热,即谷食之气味,受于有  相似文献   

6.
畏风是指怕风吹,但与《伤寒论》中太阳中风病的恶风不同,畏风患者避风后怕风症状不能缓解。风本是自然界空气流动的正常现象,畏风患者却常感受到风吹入体内,入骨甚者自觉风气透体而过。《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中医认为畏风是由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外风之邪入体所致。在此基础上,畏风可分为虚证和本虚标实证。  相似文献   

7.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黄帝内经》专门阐述痹证的专篇有《素何·痹论》和《灵枢·周痹论》,而散在他篇中论及痹病概念的有约40篇,初步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为后世治疗痹证开创了先河。笔者对内经中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痹证‘三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1.二合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刀又提出“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答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了形成痹病的二个前提:一是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三气虽错杂而至,不合而侵袭人体不能成痹。二是风寒湿三气相合而至不与营卫之气合是不致发生痹证的,这就是‘二  相似文献   

9.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对营卫的阐发内容极为丰富,笔者拟从营卫的生理、病理、治则及临床应用方面略述管见。1 营卫的生理1.1 营卫的含义 营卫在《内经》不同的篇章有着不同的含义,如《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说明营是水谷化生的精气。《灵枢·营气》篇曰:“精专者,行于经遂,常营无已”,即水谷化生的精气中,精纯的部分,行于经脉之中,经常运转不止。《灵枢·脉度》曰:“脉为营”,指脉是血气运行的管道。《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冬脉如营”即冬脉营居于内。《素问·痹论》又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即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  相似文献   

10.
1 疾病聚病的阴阳属性和鉴别要点 <难经·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相似文献   

11.
肺结核病在中医典籍中属于五痨之一。肺为嬌脏,一旦受伤,每易发生咳血,甚则大咯血不止。經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調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肺失清肃之令,则荣卫之气逆,血不归经,湧泄妄动,頃刻之間,盈盆盈碗,若不急治,将有暴脫之虞。  相似文献   

12.
三、卫行脉外,由肺宣发而固护体表卫气生于中焦,亦由睥胃摄纳水谷精微所化,与营气相对,行于脉外,由肺的宣发,得以敷布全身,循行于皮肤、肌肉、肓膜、胸腹腔之间。所以《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標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胸腹。”人体之气,以元气最为重要,它由先天的精气所化,禀生之后,又需水谷之精微滋养,才能保持充沛,温煦机体,通过三焦分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达肌腠,无处不到。卫气为肺所宣发,隶属于元气,与上、中、下三焦都有关联,即根于下焦,生于中焦,开发于上焦。卫气出于上焦,先行  相似文献   

13.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群力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明·刘纯撰或曰经云: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  相似文献   

14.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主要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组成,东垣立此方以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主治气虚发热证,但后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及气虚下陷证。《景岳全书·妇人规》载:"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  相似文献   

15.
《素问·奇病论》:“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王冰注:“以冲脉病,故病曰伏梁。然冲脉者,与足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骨内廉,并足少阴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上行者,出脐下同身寸之三寸关元之分,侠脐直上,循腹各行会于咽喉。故身体髀皆肿,绕脐而庸,名曰伏梁”。高士宗指出:“其风根之气,溢于大肠之外,而内着于肓”。张介宾说:“肓之原在脐下,即下气海也。”综上所言,伏梁  相似文献   

16.
1疾病聚病的阴阳属性和鉴别要点《难经·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  相似文献   

17.
1 《金匮要略》有关诊脉部位和脉象种类1.1 诊脉部位《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主要是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各篇以直言寸口者为多,凡言脉而未标明部位的,亦皆指寸口。那么,寸口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呢?《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更进一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18.
睡眠是以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为机枢的生理过程,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多个篇章阐述有关睡眠的生理病理机制,其对于睡眠的描述,多与营卫之气的循行相关。现将《黄帝内经》之相关内容分论如下:1营卫与睡眠生理机制营卫二气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此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营为水谷精气所化,其性精专而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剽悍滑利,故充实于皮肤分肉为卫。人体中阴阳平衡的条件之一就是营卫之气的正常循行。  相似文献   

19.
痹病是指因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血痹阻,失却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痹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此说至今仍被医家奉为圭臬。今人按病因分为二类,以风寒湿为主者,谓之风寒湿痹;以风湿挟热为主者谓之风湿热痹。至于《内经》中的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等,已不沿用。  相似文献   

20.
一、对月经不调的看法张介宾认为月经不调一症,应明确月经产生的机理变化,所以他在《景岳全书·卷卅八·经不调》中,指出“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对发生月经的全部过程作了详细的论述。对于月经不调的病因认识是“但使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则阳生阴长而百脉充实,又何不调之有?”,指出:七情之伤,饮食劳倦,房事不节,为主要原因。他如外感内伤,或医药谬误等也可导致本病发生,对于月经先后之分的看法,他既引用前人的说法,又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王子亨曰: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