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全小肠移植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肠移植是治疗不可逆性肠衰竭的理想方法,合理安排与实施肠内与肠外营养,对移植肠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手术1-2d后血液动态学平稳,即可开始静脉营养。第3-4天后肠蠕动恢复,即可开始肠道营养,肠道灌注结晶氨基酸类或多肽类要素膳添加谷氨酰胺和中链脂肪酸,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完全口服饮食并停止静脉营养,是小肠移植治愈肠衰竭的真正目的。国内首例全小肠移植病人,术后100d肠功能恢复良好,表现为移植肠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小肠平滑肌肉瘤5例报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11陶文初,孙小光小肠肿瘤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1%~5%,良恶性之比为1:2左右。小肠平滑肌肉瘤据小肠恶性肿瘤第三位,位于恶性淋巴瘤及腺癌之后,约占25%左右。小肠平滑肌肉瘤是少见疾病,早期缺乏典...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我国首例同种异小肠移植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经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以肠外营养为主,随着肠功能的恢复及肠道耐受性提高,逐步增加肠内营养,相应减少肠外营养,术后4d从空肠造口给予2%的谷氨酰胺溶液,术后10d给予结晶氨基酸类肠道饮食并开始口服饮食,术后2个月改给肽类肠道饮食,术后4个月完全停止肠外营养,结果显示:术后移植肠功能逐步恢复,肠道耐受,在术后9个月中,病人体重和白蛋白得到很好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我国首例父子间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早期肠内营养对移植肠肠粘膜形态结构、粘膜屏障及移植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图像分析、D-木糖吸收试验和血培养等方法测定和评价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表面积、D-木糖吸收率和肠道细菌移位。结果:术后7天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表面积显著缩短和缩小,但在第12天已开始恢复。在术后第38天完全脱离TPN时已恢复至移植前的近80%,D-木糖吸收率基本达正常水平,血培养始终为阴性。结论: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促进移植肠的运动,而且能显著改善移植肠粘膜结构和吸收功能,有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肝部分移植术围手术期营养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肝部分移植术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法:通过1例10岁女性肝部分移植病人,介绍围手术期能量代谢的特点及营养支持方法。结果:术 后1周内采用以葡萄糖和蛋白质为主的完全肠外营养,2-3周内采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术后第4周始则采用肠内营养。病人顺利恢复,现已生存1年余。结论:肝部分主围手术期的营养管理应根据病人肝功能恢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采取灵活多变的营养方式,营养来源应以人血白蛋白为主,可少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性小肠缺血模型,在小肠缺血半小时后恢复灌注,并先应用超氧化物歧化酶进行保护,后再应用谷氨酰胺1周观察大白鼠小肠粘膜湿重,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及肠粘膜形态改变。结果表明,应用谷氨酰胺(GLN)后能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裂增殖,加速损伤粘膜的增生、修复。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在营养液中加不同剂量的含硒微量元素制剂,观察病人术后血清硒变化,进一步了解胃肠外营养支持病人硒的补充问题。研究方法:术后第1天至第6天接受胃肠外营养支持的42例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5例:肠外营养液不含硒;Addamel-N组...  相似文献   

8.
小肠创伤在腹部战伤中十分常见,广泛的小肠创伤和肠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大量小肠切除,造成短肠综合征,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由于没有足够的小肠,伤员的消化、吸收均显不足,需要终生进行肠外营养,费用高昂,病死率高,严重削弱部队战斗力,增加部队负担和军费开支。摆脱肠外营养的关键是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小  相似文献   

9.
肠营养素对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L-谷氨酰胺(Gln)、精氨酸、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胰岛素对原代培养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孕龄17 ̄19天Wistar系孕鼠胎仔小肠制备成小肠绒毛细胞团悬液,培养48h后加入上述肠营养素,通过测定ALP活性观察不同剂量肠营养素对贴壁生长的肠上皮细胞分化的作用。 结果:当  相似文献   

10.
小肠移植是短肠综合征的根治性措施,然而目前移植肠术后的萎缩和吸收功能低下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本研究对接受小肠移植的大鼠行谷氨酰胺肠外营养支持,以观察其对移植小肠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用改良的Monchik和Russel法对近交系Wistar鼠行近段空肠异...  相似文献   

11.
观察我国首例父子间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早期肠内营养对移植肠肠粘膜形态结构、肠粘膜屏障及吸收功能的影响。应用图像分析、D-木糖吸收试验和血培养等方法测定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面积、D-木糖吸收率和肠道细菌移位。结果 :术后 7天移植肠绒毛高度、面积显著缩短 ,但在第 12天已开始恢复。在术后第 38天完全脱离 TPN时已恢复至移植前的近 80 % ,D-木糖吸收率达基本正常水平 ,血培养始终为阴性。结论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但促进移植肠的运动 ,而且显著改善粘膜结构和吸收功能 ,防治肠粘膜屏障的损伤。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例1男,26岁。1986年12月因肠扭转广泛坏死,在外院行大部小肠切除术,残存小肠30cm。术后持续腹泻,进行性消瘦,于1987年7月转入我院,诊断为短肠综合征、营养不良,至1995年12月,病人先后8次住我院接受总计482d(平均60....  相似文献   

13.
背景短肠综合征患者大多需要1个月以上的肠外营养支持[1,2]。剩余小肠少于100cm且结肠大部切除患者所需肠外营养支持时间更长,通常无法预计。相反,保留结肠的患者,即使剩余小肠少于50cm,通常仍能够完全脱离特殊营养支持,恢复正常饮食。胃肠道瘘是一类需要营养支持的疾病。多数术后胃肠道瘘可能在6~8周后逐步自愈,无需手术。证据本部分能收集到的高级别证据较少,今后需随时补充。2001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指南指出,对于发生不可逆肠功能衰竭的短肠综合征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属于“挽救生命(life saving)”治疗,不需要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非肿瘤肠外瘘病人营养状况及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选择8例唇状小肠外瘘病人,人院次日以1.5 REE热量行肠内营养,待7天氮平衡稳定后,每天皮下注射GH 10U,连用7天.分别于GH使用前1天、给予GH后第4、7天经瘘口活检肠黏膜,行常规病理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同时行机体组成分析、检测病人血清蛋白质等营养指标和氮平衡测定.结果:肠外瘘病人给予GH后第4、7天黏膜的绒毛高度与使用GH前1天相比有明显增加(P<0.01).小肠黏膜细胞中PCNA表达第4、7天与使用GH前1天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增加(P<0.01).第7天与使用GH第4天相比明显增加(P<0.05).使用GH后可使病人体重增加.病人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均较使用前有明显增加.同时还能维持机体的正氮平衡.结论:应用GH能明显促进肠外瘘病人小肠黏膜增生,促进蛋白质合成,维持机体正氮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我国首例和第2例活体小肠移植受体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术前和术后1、4、7、14、30、和45d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变化。结果受体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在术后1、4d下降后,在术后7~14d始逐渐接近甚至超过术前水平,且在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变化上,从全部为肠外营养、肠外营养为主到肠内营养为主甚至全部为肠内营养的过度中均未显示显著的下降。结论小肠移植后受体在给予肠外营养的次日同时行循序渐进的肠内营养,不仅可为机体提供充分的能量,而且能有效地纠正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的降低,尤其有效地防止了小肠移植后早期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发挥游离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C20∶4及其衍生物PGE2、TXA2和LTB4等在免疫系统细胞功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短链脂肪酸对大鼠移植小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短链脂肪酸(SCFA)对大鼠移植小肠萎缩及功能低下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近交系Wistar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给予全肠外营养(TPN)至第10天,对照组(n=10)行常规TPN支持,SCFA组(n=10)行常规TPN支持并加用SCFA,观察移植肠形态学及吸收功能。结果:SCFA组移植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粘膜厚度及绒毛面积均明显超过对照组,肠上皮细胞偶见线粒体肿大及部分线粒  相似文献   

17.
营养支持加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促进肠外瘘快速自愈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提高肠外瘘的自愈率与缩短治疗时间,观察营养支持加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作用。方法:7例病人(十二指肠瘘1例,小肠外瘘3例,结肠外瘘3例)接受治疗。首先行引流手术,术后立即给予生长抑素(施它宁6mg/d)和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减少肠液流出量,促进窦道的形成。在感染控制和窦道形成后,使用生长激素(思增8U/d),同时将胃肠外营养逐渐改换为肠道营养,瘘口引流改换为窦道水压疗法。结果:7例病人经治疗后全部自愈。在瘘发生后开始本法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4.6±16.0天,使用生长抑素的时间平均为12.6±8.2天。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使用的间隔时间为13.3±12.0天,生长激素平均使用时间为10.0±3.9天。瘘口接受生长激素后平均愈合时间为7.3±4.6天,瘘口总平均愈合时间为20.6±16.0天。结论:本研究表明,营养支持联合使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可促进肠外瘘的快速自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治疗肠外瘘的经验。 方法:报告本院从1989年12月至1997年12月收治各种肠外瘘12例的治疗体会,依托脂肪乳注射液,用周围静脉代替经中心静脉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简化肠内营养配方。强调肠外瘘的局部处理-附有滴水管的双腔负压吸引管持续低负压吸引。 结果:除2例死亡外,8例获得瘘自愈的优良效果,1例行肠外瘘闭合手术治愈,1例好转,等待确定性手术治疗。 结论:通过餐周静脉途径行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我院1983年~1997年手术治疗肠闭锁25例,治愈率为60%,有72%伴发其它畸形。1991年后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其中治愈的肠闭锁5例在术后14~18天之间行钡灌肠检查,结果发现结肠直径即达术前的3~4倍。说明幼稚结肠在术后两周渐恢复正常。再者,新生儿短肠综合征标准应有别于成人。从新生儿期到幼儿期小肠的增长大约是1~3倍。故如应用静脉营养与要素饮食得当给小肠获得生长、代偿时间,小肠不低于40cm的情况下大多能存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 ml.kg-1.d-1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 ml.kg-1.d-1的乳量喂养,72 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 ml.kg-1.d-1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 ml.kg-1.d-1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 ml.kg-1.d-1。喂养期间记录不同喂养添加量下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呼吸暂停的发生率,计算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呼吸暂停及NEC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肠外营养的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 ml.kg-1.d-1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在不增加早产儿喂养的相关并发症的基础上,还可促进早产儿尽快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缩短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和肠外营养的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