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目的 了解5-HTTLPR 基因多态性与学龄双生子儿童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 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8~12 岁147 对双生子儿童(同卵双生子47 对;异卵双生子100 对)为调查对象,运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算儿童焦虑抑郁因子得分;采集所有儿童口腔上皮细胞并提取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5-HTTLPR 基因进行分型;利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5-HTTLPR 基因多态性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双生子儿童焦虑抑郁的影响。结果 LS 和SS 基因型儿童的焦虑抑郁因子得分高于LL 基因型儿童(χ2=3.938,P<0.05);5-HTTLPR 基因型与家庭亲密度(χ2=6.129,P<0.05)和家庭教养方式(χ2=7.665,P<0.05)的交互作用对儿童焦虑抑郁因子得分影响显著。结论 5-HTTLPR 基因型与学龄双生子儿童焦虑抑郁因子得分显著相关;在高亲密度和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环境中,S 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双生子儿童焦虑抑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类型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多阶段抽样法对兰州市城区1284名3~6岁儿童父亲或者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量表(父母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对调查对象进行行为问题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7.13%。不同类型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不同,其中家庭亲密度为自由型的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40.2%),家庭适应性为僵硬型的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25.1%)。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相关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双生子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影响其攻击行为的因果关系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261对4~12.8岁双生子儿童的攻击行为、气质类型及父母教养方式等进行测评;采用Holzinger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遗传度估计。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双生子儿童攻击行为和相关环境因素的关联。结果 双生子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遗传度为44.4%,攻击行为得分呈中度遗传(男60.9%,女65.6%)。多因素分析显示,双生子儿童攻击行为得分受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和父亲过度保护的共同影响(P < 0.05),其中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过度保护有交互作用(P < 0.05)。结论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攻击行为均有影响;影响双生子儿童攻击行为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父母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与农村学龄儿童个性行为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和城市学龄儿童个性和行为特征。方法随机抽取农村和城市学龄儿童各9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和父母用Achenbach行为量表(CBCL)儿童版作为评定工具进行测评。EPQ在统一指导语下由学龄儿童自行完成,CBCL由其父母填写。二组量表评分结果以城乡男女二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PQ 4个维度评分农村和城市学龄儿童间无显著性差异(Pa>0.05);2.CBCL评分农村学龄女童退缩、社交因子分显著高于城市学龄女童(t=3.42,3.41 Pa<0.05),农村学龄男童违纪、攻击和外向因子分显著高于城市学龄男童(t=4.02,3.19,2.62 Pa<0.05)。结论农村和城市学龄儿童在个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农村学龄儿童存在较多行为问题,这些行为问题可能与其所受教养和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伴学习障碍(LD)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方法 2005年9月至12月采用两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省9495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ADHD伴LD患儿123例(ADHD伴LD组)和正常儿童142名(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做进一步调查。结果 ADHD伴LD组父母惩罚、拒绝、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及偏爱被试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亲的情感温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伴LD组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HD伴LD患儿父母养育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对该类患儿避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rs4274224多态性、家庭因素与学龄儿童节律性的关联及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8~12岁儿童气质问卷(MCT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对儿童节律性、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功能进行测评,运用自动化Mass Array SNP基因型分型技术分析DRD2基因rs4274224多态性。结果 DRD2基因rs4274224位点 AA基因型儿童的节律性得分(2.9±0.6分)明显低于GA/GG基因型儿童(3.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性别、父亲文化程度、家庭适应性对儿童节律性得分有影响 (P <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节律性高低的主要因素为家庭适应性、DRD2基因rs4274224多态性与家庭适应性的交互作用,高适应性家庭的儿童节律性更高(OR = 0.112,P < 0.01),家庭适应性低增加AA基因型儿童发生节律性问题的风险(OR = 21.554,P < 0.01)。结论 家庭适应性及其与rs4274224的交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儿童节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研究学龄早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认知特征,探讨ERP与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 22例6~7岁ADHD患儿和年龄匹配的19例正常儿童纳入研究。ERP试验采用持续性操作测试(CPT-AX)任务,对Go和Nogo的N2、P3成分进行波幅和潜伏期的比较分析。CBCL量表由患儿家长填写,分析行为因子与ERP成分的相关性。结果 ADHD组ERP遗漏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8 vs 5±4,P0.05),而两组反应时间和虚报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HD组ERP的Go-N2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5μV vs-10±4μV,P0.05)。ADHD组多动、攻击问题检出率均为27%,违纪问题检出率为9%。攻击及违纪因子得分与ERP的Go-N2波幅呈负相关(分别r=-0.43、r=-0.48,均P0.05),多动因子得分与Go-P3潜伏期呈正相关(r=0.50,P0.05)。结论学龄早期ADHD儿童已出现注意执行功能受损趋势,但抑制功能缺陷尚不明显。学龄早期ADHD儿童多动、攻击及违纪问题与ERP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肢体残障儿童的气质特征、行为问题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用中国学龄儿童气质量表 (CSTS)和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 (CBCL)对 8~ 12岁残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各 78例进行 1∶1对照分析 ,并按气质类型对CBCL行为因子的评分进行比较和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气质因素对CBCL评分的影响。结果 残障儿童抚育困难型 (D型 )、中间偏难型 (I D型 )和发动缓慢型 (S型 )气质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容易抚育型 (E型 )和中间偏易型 (I E型 )的比例则明显低于后者 ;而残障儿童行为障碍的检出率为 91% ,正常儿童为14% ,残障儿童CBCL内化维度的行为因子和社会退缩维度的评分显著增高 ,两组CBCL的总分分别为 6 4 74±12 95和 5 1 0 3± 8 5 0 ,差异极其显著 (P <0 0 1)。此外 ,D型、I D型和S型气质者多数的CBCL因子的评分高于E型和I E型 ;在回归模型中 ,气质类型为首先引入的变量 ,对CBCL总评分的贡献率为 48%。结论 残障儿童在气质类型上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 ,而且行为障碍发生率高 ,其行为问题与气质分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与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在儿童哮喘的综合治疗手段中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分别对哮喘儿童50名、正常儿童50名(3~12岁)行为问题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0%VS12.0%),差异有显著性(P<0.01);影响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情感表达、矛盾性、亲密度和知识性。结论:心理家庭因素与儿童哮喘发作有关。提示临床医生在药物治疗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及家庭干预。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1):17-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意外伤害儿童心理学特点,为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用表),对7~11岁住院治疗的意外伤害儿童(伤害组)和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各81例进行测试.结果 EPQ的P、E、N分量表得分伤害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L分量表得分则高于伤害组(P<0.001).伤害组CBCL平均得分(37.62±11.03)高于对照组(17.77±12.12,P<0.001);行为问题检出率(32.09%)亦高于对照组(11.11%,P<0.001),OR值3.78,95%c,为1.66~8.59.行为因子的敏感性(32.1%)较低,特异性(88.9%)和阳性结果价值(74.3%)较高.伤害组男童在多动、攻击性、违纪,女童在多动、攻击性、抑郁、违纪等因子M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伤害组男童CBCL平均得分(39.81±10.99)高于女童(34.26±10.43,P<0.05).伤害的危险因子男童为攻击、多动、违纪,女童为攻击、违纪、抑郁.结论 意外伤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较多,应采取心理干预措施,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于胎龄儿(SGA)和适于胎龄儿(AGA) 化脓性脑膜炎(PM)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取58 例足月新生儿PM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出生体重与胎龄,将PM 患儿分为SGA 组(13 例)和AGA 组(45 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SGA 组的肌张力降低发生率高于AGA 组(PPP结论 SGA 发生PM 后,脑损伤发生率更高,提示其预后较AGA 更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咽抽吸物(NPA)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炎支原体(MP)-DNA 检测对儿童MP 肺炎(MPP)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164 例MPP 患儿入院24 h 内的NPA 及BALF,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MP-DNA;同时在入院24 h 内及治疗7~10 d 病情好转时采集所有患儿静脉血,ELISA 法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结果 164例患儿NPA的MP-DNA阳性检出率为51.8%,低于双份血清MP-IgM阳性检出率(63.4%)(P=0.044),两者检出一致性中等(Kappa=0.618,PP>0.05),两者检出一致性好(Kappa=0.793,PPKappa=0.529,PPPP结论 BALF 中MP-DNA 检出敏感性高,对临床早期诊断MPP具有重要意义;而NPA MP-DNA 检测可能会引起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家长培训合并哌醋甲酯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家庭关系的干预效果。方法 对59 例ADHD 患儿家长进行为期5 周的家长培训,在培训前后使用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ADHD 和对立违抗障碍(ODD)症状分级父母评量表、照料者压力问卷、亲子关系自评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等进行评估。结果 和基线相比,培训后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总分、品行问题及焦虑因子分下降,ADHD症状分级父母评量表各因子分(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和对立违抗行为均有下降,照料者压力问卷总分下降,亲子关系自评量表总分、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总分以及躯体外貌属性、智力和学校行为因子分提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ADHD 患儿家长培训能促进亲子间发展良好关系,减轻家长育儿压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FIB)在评估肾病综合征患儿肾小球硬化风险中的意义。方法 将63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按其病理类型分为微小病变肾小球病(MCG,n=39)组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n=24)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FIB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水平。结果 FSGS组中TC、non-HDL-C及LDL-C水平均较MCG组增高(均P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non-HDL-C和TC是影响肾小球硬化的危险因素(均PPP>0.05)。结论 血清胆固醇水平尤其是non-HDL-C对评估肾小球硬化的风险有重要意义;血浆FIB的水平尚不足以来评估或预测肾小球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发病相关的可能环境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诊断为ASD的男童81例、全面发育迟缓(GDD)男童74例及健康体检男童16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儿童养育环境调查表记录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社会经济情况、父母生活习惯及环境接触、母亲孕期健康状况、儿童出生时情况、生后养育环境等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调查ASD和GDD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职业毒物接触、孕期疾病及被动吸烟史、儿童出生地点、出生后第2年户外活动、与同龄儿童交流机会等6项环境危险因素与儿童ASD患病有显著相关性(OR值分别为20.675、3.559、2.422、2.646、23.820、5.081,PP结论 母亲职业毒物接触、孕期疾病及儿童出生地点级别低可能是与ASD特异关联的危险因素,而孕期被动吸烟、与同龄儿童交流机会及第2年户外活动少是儿童ASD的非特异性环境危险因素,提示ASD的发生发展可能受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茵栀黄口服液与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物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大鼠的溶血影响和退黄疗效比较。方法 将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伯氨喹啉)、2倍剂量茵栀黄组(给予13.4 mL/kg茵栀黄口服液)、4倍剂量茵栀黄组(给予26.8 mL/kg茵栀黄口服液)、8倍剂量茵栀黄组(给予53.6 mL/kg茵栀黄口服液)、正常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 mL/kg,浓度为8 mg/mL金银花提取物)、中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 mL/kg,浓度为40 mg/mL金银花提取物)、高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 mL/kg,浓度为80 mg/mL金银花提取物)、极高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 mL/kg,浓度为160 mg/mL金银花提取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乙酰苯肼制造G6PD缺乏大鼠模型,通过瑞氏染色观察造模前后大鼠红细胞形态变化;造模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处理,用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仪检测相关溶血指标,以及血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结果 G6PD缺乏大鼠红细胞形态不规则,中央区染色变浅。与造模前相比,阳性对照组给药后红细胞计数下降,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均上升(P < 0.05);不同剂量茵栀黄组和不同浓度金银花组只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均高于造模前水平(P < 0.05)。不同剂量茵栀黄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阳性对照组下降(P < 0.05),不同浓度金银花组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P < 0.05),但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各剂量茵栀黄组(P < 0.05)。与4倍剂量和8倍剂量茵栀黄组相比,2倍剂量茵栀黄组给药后大鼠总胆红素水平下降百分比最高(P < 0.05)。结论 大剂量茵栀黄口服液与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物均不会引起G6PD缺乏大鼠发生溶血;茵栀黄口服液退黄疗效比金银花提取物好,且其疗效可能并不随剂量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呼吸道副流感病毒(HPIV)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3年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咽拭子标本2 526例,一步多重PCR法检测HPIV;同时收集2011~2013年南翔地区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湿度、月降雨量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或Pearson检验研究HPIV检出率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3年间HPIV总检出率为5.62%(142/2 526),其中HPIV-1检出率最高(46.5%),其次为HPIV-3(31.0%)、HPIV-2(17.6%)和HPIV-4(4.9%)。HPIV-1和HPIV-2在不同季节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以夏季检出率最高;HPIV阳性率与月平均气温(r=0.598,P0.01)及月降雨量(rs=0.602,P0.01)呈正相关。结论儿童HPIV活性与气候因素相关,气温和降雨量对HPIV的流行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包头市城区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2010 年包头市城区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发病规律及诊治情况。方法 2009 年9 月至2010 年8 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包头市城区0~14 岁儿童进行问卷筛查,对已确诊哮喘患儿做进一步问卷调查。所有数据使用Epi-Info 软件进行录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接受调查儿童11 323 人,诊断哮喘127 例,患病率1.12%,男童哮喘患病率(1.51%)明显高于女童(0.72%,PPP结论 包头市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吸入激素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16~30月龄儿童共同注意能力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6年9~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1 675名16~30月龄儿童进行共同注意能力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1 675例儿童中,1 579例(94.27%)在16~30月龄时具备反应性共同注意能力;1 428例(85.25%)具备主动性共同注意能力;男童具备反应性共同注意及主动性共同注意能力的百分比均低于女童(P < 0.001)。母亲年龄、父亲职业、家庭年收入、受孕方式、是否计划内怀孕及分娩方式对儿童共同注意力总得分和反应性共同注意/主动性共同注意能力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婴幼儿在16~30月龄时基本具备反应性共同注意能力及主动性共同注意能力。16~30月龄男童共同注意能力发展落后于女童。母亲年龄、父亲职业、家庭年收入、受孕方式、是否计划内怀孕及分娩方式可能与儿童共同注意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感染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2 日龄新生大鼠26 只随机分为3 组:对照组(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脂多糖(LPS)组(腹腔注入0.6 mg/kg LPS)及EPO 干预组(腹腔注入0.6 mg/kg LPS + 5 000 U/kg EPO),各组均连续注药5 d,同时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50 mg/kg,Qd,连续5 d),最后1 次用药24 h 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BrdU 和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EPO 干预组、LPS组脑组织海马齿状回单位面积内神经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PP结论 EPO 可促进感染性新生大鼠脑损伤后海马区新生神经细胞的增生并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