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隽芳芳  俞超  叶青青  洪芳  胡巧俏 《全科护理》2013,(29):2762-2763
[目的]完善重症监护科护士在血培养标本采集方面的认知,提高采集的正确率、降低污染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血培养标本采集存在的问题、未来改进的临床意义,制订血标本采集的规范化管理程序并进行临床实践。[结果]标本采集一送检一接收各个阶段能正确有序流畅地运行,化验室关于血培养标本质量的负反馈信息明显减少。[结论]品管圈指导下行血培养标本采集的规范化管理科学有效,可提高血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血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两所三级甲等医院188名护理人员进行血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对血标本采集的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尤其缺乏影响血标本质量的知识。[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对于血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急需有关管理者重视,与检验科携手,加强此方面的培训工作,降低由于检验结果的不真实性增加的临床误诊率和误治率。  相似文献   

3.
葛秀春  孙红  高志芳  李建萍 《护理研究》2012,26(13):1190-1193
[目的]了解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血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两所三级甲等医院188名护理人员进行血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对血标本采集的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尤其缺乏影响血标本质量的知识。[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对于血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急需有关管理者重视,与检验科携手,加强此方面的培训工作,降低由于检验结果的不真实性增加的临床误诊率和误治率。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SARS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我院自行研制的血标本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病人血标本的采集、检验全过程进行计算机管理,对采集的2006份血标本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应用计算机血标本管理系统,可保证血标本正确采集、及时传送、快速检验和检验结果报告单及时、准确地发送。[结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保证检验管理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静脉血标本采集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一项护理操作,血标本采集的质量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是密切相关,而检验科约70%左右的不符合项目来自分析前标本的不当处理[1]。然而影响血标本检验质量的因素复杂,采集血液标本质量缺陷隐蔽、不易发现,因此很难对不合格标本进行溯源分析[2]。同时,在临床工作中血标本采集数量多、标本种类多、采集时间短,且传统放置试管的收集板容量有限,放置试管的数量少,每位患者的血标本试管不能单个放置,放置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我院自行研制的血标本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病人血标本的采集、检验全过程进行计算机管理。时采集的2006份血标本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应用计算机血标本管理系统。可保证血标本正确采集、及时传送、快速检验和检验结果报告单及时、准确地发送。[结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保证检验管理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我院自行研制的血标本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病人血标本的采集、检验全过程进行计算机管理,对采集的2 006份血标本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应用计算机血标本管理系统,可保证血标本正确采集、及时传送、快速检验和检验结果报告单及时、准确地发送.[结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保证检验管理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春春  蔡蔚  何美珍   《护理与康复》2018,17(8):106-107
正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是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而血液标本采集及送检工作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是否真实[1]。有研究显示,因实验室前操作不当引起的血液标本不合格国外为46%~68%[2],国内为35%~75%[3]。因此,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做好查对工作,避免漏采血、误采血以及防止血标本毁损,保证标本转运安全,是每位护士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防止血培养标本采集过程受污染,提高检验正确率.方法 分析2005年6月至2005年12月血培养标本污染的相关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经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实施后评价效果.结果 血培养标本污染的发生率从2.08%下降至0.5%.结论 通过对血培养标本采集操作过程的步骤细化和程序改进,能有效降低血培养标本污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改进留取血培养标本的方法以提高检验正确率,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方法:以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对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800套血培养进行调查,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分析血培养污染的相关因素和改进留取方法。结果:通过改进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血培养污染率由最初的3.25%降低到0.5%,明显降低了血培养的污染率。结论:通过血培养标本采集时员工手卫生要求,消毒液的选取,消毒时间及范围的确定以及送检时间的控制,能切实有效的降低血培养的污染率,降低血培养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1.
血液培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日益受到临床重视.一方面,血培养可以明确诊断是何种病原菌感染;另一方面,依据血培养结果进行的药敏试验,能够指导临床用药,进而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大大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医疗费用.但血液培养结果的准确性是发挥其临床指导作用的前提.要获得准确的血液培养结果,首先要确保血培养标本未受到污染[1,2].本文探讨血培养标本采集环节的造成标本污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规范化标本采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尿培养在老年期女性尿路感染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老年期女性尿路感染症状常不典型,甚至可无全身及局部症状,仅有菌尿,凭症状和尿常规结果诊断容易误诊和漏诊,中段尿细菌培养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率。标本的质量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基础,标本采集过程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高龄老年女性病人中段尿标本被污染的情况。为了降低标本的污染率,以便能及时有效地获得检验结果,采用回顾追查法对我  相似文献   

13.
临床护士应重视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秀英 《护理研究》2004,18(22):2033-2034
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首先应从标本采集与处理的规范性开始。正确的采集、处理与送检细菌培养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标本采集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临床感染信息的基础 ,而标本采集与处理不符合要求 ,则细菌培养的结果毫无意义。因此 ,专家指出“正确的微生物学检验始自正确的标本采集 ,临床医师、护师及检验技师都必须通晓其要领”[1 ] 。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必须要进行质量管理。现将临床常规细菌培养 (痰、尿、血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方法及要求作一归纳 ,以供临床护士参考。1 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与送检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比较扎紧与松开止血带在预备航天员选拔中应用真空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名健康航天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名,分别采用扎紧、松开止血带方法采血,比较采血成功率、舒适度、采集血标本所需时间、医源性污染及标本质量等7项指标.[结果]在采血成功率、舒适度、医源性污染、对血标本的检验结果的影响、穿刺部位有无皮下淤血及血肿等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采血既可保证采血标本的质量,降低医源性污染,提高采血成功率,也可保证航天员的舒适度,降低其紧张情绪,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查检表的设计和应用,降低了新生儿血培养标本污染率。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681例血培养标本设为对照组,按常规程序采集血标本;2013年8月-2014年8月792例血培养标本设为实验组,执行重新修订的血培养标本采集制度和流程,应用查检表进行操作质控管理。结果两组血培养标本污染发生率,使用查检表前为5.29%,使用查检表后为0.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培养标本采集操作不规范发生情况:使用查检表后,不规范操作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查检表在新生儿血培养标本采集中的应用,能有效降低血培养标本污染率,显著降低血培养标本采集操作不规范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运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儿科采集血培养标本假阳性率发生。方法 对于儿科临床护士采集需培养过程中导致标本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制定干预措施,用PDCA循环进行质量管理。结果 PDCA循环管理使临床采集血培养标本的假阳性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正>尿液检查是判断泌尿系疾病及肾脏功能最重要的检查之一,被视为"液体肾活检",对肾脏疾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尿液检查是医疗机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目前临床上大多是发放一次性尿杯供采集者自行采集尿标本[2]。在采集尿标本时,需要采集者拿着尿杯在洗手间留取尿液后送到检验处,原有的尿杯均为开放性开口[3],采集者留取尿标本时常会被尿液喷溅到手上,在运输的途中尿液容易洒出来[4],检验人员提取尿液检验时也容易污染手、仪器和工作台面[5]。为此笔者设计了一款新型医疗采尿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瞿秀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0):2652-2652
目前,在基层医院HIS系统和LIS系统建立之前,化验单仍是临床医生与检验科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传统工作流程是用检验报告单包裹着管血或用尿杯压着检验报告单送到检验科检验,经常出现血、尿等标本洒溢到检验报告单上造成污染;而检验人员对化验单的消毒工作不够重视,经常交叉使用,容易造成手污染,化验单污染成了医院感染中重要播散途径[1]。为了解化验单的携菌情况,作者对未经消毒的化验单进行了细菌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病人痰细菌学标本采集时机,提高痰细菌学检查的阳性率。[方法]将2012年3月—2012年12月602例需要采集痰标本的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患儿入院后随时采取的痰液标本为对照组,第2天晨起未进食采集的痰标本为观察组,对两组痰标本进行细菌学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培养出细菌362株,阳性率为60.13%;对照组培养出细菌275株,阳性率为45.68%,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标本合格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改进小儿痰培养标本的采集时机可以提高痰细菌学检验标本的合格率及阳性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血培养静脉采集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2月1-15日,该院未进行严格的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时采集的用于细菌培养的患儿静脉血标本70份纳入对照组。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采集的血液标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血液标本采集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于2015年12月16-31日采集70份血液标本纳入观察组。对比2组血液标本的污染率、病原菌检出率,以及2组标本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标本污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静脉采血过程中可能对细菌检验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素主要有:采血护士工作随机化、采血前告知患儿及家属不详细、标本采集质控知识缺乏、标本登记记录交接不清、发现问题时未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以及采血量不足等。对检验结果和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有标本溶血、输液同侧采血、标本放置时间及患儿血液标本量等。结论血培养静脉采血过程中对细菌检测的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较多,在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静脉采血方法的改进,进而提高细菌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