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各级各类学校2015—2016学年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现状,为制定学生意外伤害管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浦东新区全体学生为调查人群,分析各类学校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的特征。【结果】2015和2016学年伤害发生率分别为3. 24‰和2. 65‰,两学年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两学年男生伤害发生率均高于女生(P0. 01)。不同学龄段学生伤害发生率不同(P0. 01)。【结论】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内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认知力和自我防护能力,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相关伤害干预策略和措施?降低学生伤害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金山区2010—2016学年全部中小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卡提供的数据?分析该人群伤害发生的原因、性质、临床特征等?【结果】2010—2016学年共监测学生伤害1387例?伤害发生率为0.386%?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0.410%、0.437%和0.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86?P0.001)?男生女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0.522%及0.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987?P0.001)?伤害原因主要为跌倒/落(69.36%)?其次是碰撞挤压伤(9.22%)、交通事故(9.15%)、烧烫伤(4.04%)?伤害发生时活动以消遣活动为主?占40.45%?其次是体育活动33.02%、日常起居活动13.91%?伤害原因分布表现出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结论】我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在不同性别和学段之间存在差异?需针对性开展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现况,为开展防控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6学年杨浦区全区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个案进行分析。【结果】2014—2016学年,杨浦区中小学校伤害发生率是4. 08‰,男女生伤害发生率分别是5. 47‰和2. 60‰,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伤害发生率分别是3. 11‰和5. 15‰,男女生间和中小学生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各学年间的伤害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伤害发生的场所主要是学校,占73%;伤害发生的时间在24 h内的分布,集中在10:00和14:00—15:00;伤害发生原因跌落/跌倒比例最高,占66. 7%;伤害发生性质,骨折占62. 4%;伤害发生的部位中,腕/手(26. 4%)和踝/足(26. 4%)的比例最高。【结论】结合学生伤害发生的特点,对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应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和干预措施,以有效地控制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钟慧彦 《职业与健康》2013,29(4):492-494
目的 通过了解浦东新区各类学校学生意外伤害现状及特征,分析伤害发生的主要时间、场所、活动状态等原因,为学校及学生家长提供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区内2011学年在籍中小学生、中专、职技校、大学学生共423 632名发生的伤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11学年发生伤害人数857人,伤害发生率0.20%(857/423 632),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伤害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516,P<0.01);不同学段学生伤害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61.021,P< 0.01).讨论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内安全教育工作,针对各学段不同性别、年龄学生体育活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运用健康教育、同伴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自我防护能力,防止意外伤害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中小学生交通伤害的流行现况,为探索有效的学生交通伤害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6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学校卫生监测系统内的中小学生交通伤害个案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6学年上海市嘉定区中小学校共报告学生交通伤害101例,占学生总体伤害6. 15%。5年交通伤害报告率为0. 34‰,其中男生交通伤害报告率为0. 46‰,高于女生0. 20‰(P0. 01);中学生交通伤害报告率0. 40‰,小学生0. 29‰。伤害性质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骨折(53. 47%)、擦伤/挫伤(14. 85%)、复合伤(10. 89%);伤害部位前三位依次为踝和足(19. 80%)、髋/下肢(18. 81%)及肩/上肢(16. 83%)。学生交通伤害发生时段主要为上(放)学途中(46. 53%)、节假日(35. 64%)及放学后(15. 84%)。【结论】中小学生交通伤害的主要人群为男生,学校和社区需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行为干预,预防学生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奉贤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海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297-1299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及分布特征,为制定学生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学校、社区二级监测报告网,对上海市奉贤区2006学年在校学生意外伤害个案登记和报告资料进行统计。结果2006学年奉贤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为3.74‰,其中小学生为3.12‰,初中生为5.11‰,高中生为2.20‰;男生为5.51‰,女生为1.79‰。学校是学生发生伤害的最主要场所,占33.12%;课间休息是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最主要时段,占35.67%;消遣是发生意外伤害时的最主要活动,占45.22%;跌倒或跌落是伤害最主要的原因,占58.6%;骨折最主要的伤害性质,占59.87%;手和腕是最主要的伤害部位,占29.3%。结论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相关伤害干预策略和措施,降低学生伤害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金山区2010—2016学年全部中、小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卡提供的数据,分析该人群伤害发生的原因、性质、临床特征等。【结果】2010—2016学年共监测学生伤害1387例,伤害发生率为0. 386%;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0. 410%、0. 437%和0. 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 186,P0. 01);男生女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0. 522%及0. 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 987,P 0. 01);伤害原因主要为跌倒/落(69. 36%),其次是碰撞挤压伤(9. 22%)、交通事故(9. 15%)、烧烫伤(4. 04%);伤害发生时活动以消遣活动为主,占40. 45%,其次是体育活动33. 02%、日常起居活动13. 91%;伤害原因分布表现出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结论】我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在不同性别和学段之间存在差异,需针对性开展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郑薇薇  夏蒨  代银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62-1263
目的 了解近年来中学生伤害的流行特征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做好中学生伤害预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对杨浦区52所中学2006学年和2010学年在校学生伤害个案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学年中学生伤害发生率(7.01‰)显著高于2006学年(4.85‰);2010学年男、女生伤害发生率(10.65‰,3.28‰)显著高于2006学年(8.06‰,1.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010学年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伤害发生率较2006学年有所升高.结论 近年来中学生伤害发生率显著提高.应结合伤害发生的原因和中学生的活动特点开展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学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无锡市中学生意外伤害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中学生意外伤害产生的原因 ,可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 ,尽可能控制和降低我市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率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 资料与方法收集无锡市 2 1所中学学生 1996~ 1998学年的意外伤害登记资料。 3年间累计学生数 885 74人 (男生 45 2 2 5人 ,女生43349人 )。意外伤害以造成较严重后果的病例计 ,如骨折、内脏破裂、烫伤、死亡等。2 结果2 .1 意外伤害发生率  3年共报告意外伤害 70例。伤害发生率 1996学年为 0 .92‰ ,1997学年为 0 .84‰ ,1998学年为 0 .5 9‰。伤害学生男生占 81.40 %。结果还显示 ,初三、高三学生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10.
钟亚 《中国校医》2012,26(1):19+21-19,21
目的分析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学校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浦东新区2010学年在籍学生发生的伤害进行调查。结果 2010学年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为0.22%,其中男生0.34%,女生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76,P〈0.01);体育性意外伤害占32.12%,非体育性意外伤害占67.88%。结论健康教育是一种防止意外伤害十分有效的干预手段,融合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正确引导学生将认知变为行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预防、防低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6—2017学年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学生伤害流行状况和主要原因,探讨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房山区小学、初中及高中各2所学校1 19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顾过去1学年伤害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6—2017学年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学生人次伤害发生率为11.87%。男女生人次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3.55%和1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05)。小学伤害率比初中和高中高,3个学段伤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4,P0.05)。各年龄组间的伤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15,P0.05)。前3位的伤害类型分别为跌倒/跌落、刀/锐器伤、打击/与人或钝物撞击敲击伤,发生率分别为6.44%、1.42%和1.00%;7—8月暑假期间是学生受伤害的高峰期。校外发生率明显高于校内,分别为8.11%和3.76%(χ~2=20.24,P0.01)。校外发生伤害地点主要在家中,发生率为3.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是小学六年级、长期和(外)祖父母居住(OR值分别为3.814和1.701,均P0.05)。结论应强化学校、家庭对学生安全技能及伤害防范的教育和提醒,构建学生伤害三级预防工作体系,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社会、家庭和校园环境,有效减少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比较2012与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发生情况,为制定北京市学生伤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两次调查均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6个区中小学生,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学生过去1年伤害发生情况,对2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6-2017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0.68%,低于2011-2012学年度的12.87%(x2=41.65,P<0.01).2016-2017学年度男生伤害发生率为12.98%,女生为8.63%,均低于2011-2012学年度的15.64%和10.19%(x2值分别为25.09,13.57,P值均<0.01).在各类型伤害中,两学年度均以跌伤发生率最高,2016-2017学年度中小学校学生跌伤发生率为6.35%,低于2011-2012学年的7.36%(x2=14.68,P<0.01).两学年度均以学校伤害发生病例数占首位,2016-2017学年度发生率为4.60%,低于2011-2012学年度的5.36% (x2=11.02,P<0.01).2016-2017学年度中小学校学生自己或他人无意伤害、自己有意伤害和他人有意伤害的伤害意图发生率均低于2011-2012学年度(x2值分别为25.58,10.05,16.14,P值均<0.01).结论 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后,北京市2017年学生伤害发生率较2012年有所下降.今后还应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方法,预防控制学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儿童意外伤害2 543例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针对儿童意外伤害的好发年龄、性别特点以及伤害类型进行分析,探索其干预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2543例意外伤害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意外伤害中外伤占首位,各种异物占第二位;男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童;农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城市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高峰年龄为0~3岁。【结论】针对儿童意外伤害的不同特点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学生健康素养与意外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为制定干预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蚌埠、新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重庆和阳江市抽取初、高中学生22 628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健康素养水平和意外伤害评定量表.比较不同特征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意外伤害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健康素养对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得分为(104.06±18.68)分.高中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住校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和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均低于相对应组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598,-13.081,5.266,-17.530,294.662,-18.116,-20.244,P值均<0.01).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46.7%,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均高于相对应组的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发生意外伤害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总分和健康意识、精神成长、压力管理、人际关系4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无意外伤害的学生,而体力活动、营养的得分高于无意外伤害的学生(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低水平的健康素养增加意外伤害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1.323,1.410,P值均<0.01).结论 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淄博市张店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师华  刘金芝 《职业与健康》2006,22(23):2128-2129
目的调查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以张店区2004学年在校中小学生为检测对象,对发生的156例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进行个案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为0.21%,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以各种急性损伤多见,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意外伤害发生地点主要在学校(82.05%)。结论意外伤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已成为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今后我们要积极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分布特征,探讨伤害发生原因,为预防与控制意外伤害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通过广州市儿童意外伤害监测网络,调查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儿童意外伤害主要集中在1~5岁组,以3~4岁组所占比例居多,男童多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为跌伤,其他依次为烧烫伤、道路交通伤、动物伤。溺水和道路交通伤是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结论】防止儿童溺水和道路交通伤发生,是伤害干预的首要任务。跌伤、烧烫伤是伤害控制的主要危险因素,动物伤是广州市伤害控制一个新的课题。控制儿童意外伤害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家庭配合,采取综合措施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宁市2~6岁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08年10月—2009年9月期间南宁市六县六城区2~6岁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意外伤害调查。 【结果】 南宁市2~6岁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5.9%,男女童之间、不同年龄组别儿童之间的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类型居前三位分别是跌倒/坠落(34.9%)、交通事故(27.7%)、碰撞/挤压(12.9%);受伤部位以头颈最多见(45.4%);伤害发生以夏季高发,发生地点排前三位是:家里(36.7%)、路上(34.3%),幼儿园(12.7%);大多数(90.4%)可治愈,少部分(5.8%)致残,伤害治疗以自费为主。 【结论】 南宁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学龄前儿童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2011-2012学年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情况,为中小学生伤害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1-2012学年南山区《中小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卡》资料,分析3所中小学校伤害发生情况。结果南山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52%,男生伤害发生率为2.47%;女生伤害发生率为0.55%,男生的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5,P〈0.01);不同学龄伤害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中(2.18%)、小学(1.60%)、高中(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2,P〈0.01);学校是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68.66%);伤害类型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伤(56.72%)、运动伤(31.34%)和钝器伤4.48%。结论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同时加强和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伤害的综合监督和管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2004年幼儿园儿童意外损伤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杭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意外伤害发生。【方法】根据2004年卫生部统一的调查表与调查方法对杭州市4个县市和7个区11所幼儿园437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用χ2和χ2趋势检验分析。【结果】杭州市幼儿园意外伤害年发生率达7.32%,各年龄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P<0.05)。男童发生率为7.28%,女童7.36%;城市发生率6.75%。农村发生率8.11%,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3岁组入托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10.63%,散居儿童为3.90%,入托儿童明显高于散居儿童(P<0.05)。意外伤害分类构成前三位依次为:外伤、烫伤、动物咬伤。意外伤害发生地构成前三位依次为:家中、户外、幼儿园内。【结论】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且主要在园外发生,做好幼儿及家长对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的宣传教育,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20.
邹虹 《中国校医》2020,34(9):662
目的 了解广西某大学近8年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并分析原因,为高校教育管理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学校教务处学籍科及校医院预防保健科的相关管理资料, 对2009—2016学年取得正式学籍大学生的因病休退学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09—2016学年广西某大学学生因病休、退学平均年发生率为1.12‰,总休退学率逐年下降,2015和2016两年略有上升。各年级的因病休退学率比较,一年级最高,二年级次之,四年级最低。男生因病休退学率高于女生。精神疾病和传染性疾病是导致学生休退学的主要病因,意外伤害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导致大学生休退学的两大类病因。结论 预防精神类疾病,应从入学新生开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切实做好传染病的防控,积极开展关于意外伤害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宣教和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