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抑郁症患者的色彩偏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5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及1005例健康自愿者先后进行抽象颜色和室内环境色偏好测试,并评估患者抑郁和焦虑水平。结果 (1)抑郁症患者的抽象色最偏好蓝色,对紫色偏好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3)、对灰色偏好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患者治疗前后偏好顺序倾向一致,各颜色偏好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症患者的室内环境色中最偏好蓝色,对紫色偏好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对橙色偏好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治疗前后偏好顺序倾向一致,单对红色、灰色的偏好程度较治疗前下降(P=0.003、0.040),对黄色的偏好程度较治疗前上升(P=0.02)。结论抑郁症患者偏好冷色调色彩,这些偏好与患者对色彩的认识及其情绪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定量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眼球运动的特点,为评价PD患者眼球运动功能及P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9例PD患者(PD组)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进行眼震视图检查.比较两组间扫视速度、潜伏期、准确度,平滑跟踪(SP)速度、增益值以及视动眼震速度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眼震视图(videonystagmograph,VNG)检查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眼球运动障碍的特点,以及VNG在MS和NMO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16例MS、10例NMO患者及30例对照(突发性耳聋)进行VNG检查,对两组患者眼球运动障碍(扫视、凝视、平稳跟踪试验、视动眼震异常以及自发现眼震)阳性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VNG检测发现MS组患者眼球运动障碍阳性率为68.75%,其中扫视异常、平稳跟踪试验异常及视动眼震异常出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0、0.001、0.001);NMO组患者眼球运动障碍阳性率为80%,扫视异常、凝视异常、平稳跟踪试验异常及视动眼震异常出现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0、0.012、0.000、0.002);而VNG检测MS和NMO患者眼球运动障碍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68.50%vs.80.00%,P0.05)。VNG检查眼球运动障碍的阳性率高于床边神经系统查体(68.75%vs.37.50%),并可能可以提示患者存在MRI不能分辨出的颅内病灶。结论小样本探索研究表明,VNG可以提高MS和NMO不同类型眼球运动障碍的检出率,对MS和NMO的颅内病灶的检测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在MS与NMO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4.
DMD/BMD基因缺失的检测及其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致病基因缺失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9对引物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技术对42例DMD/BMD患者进行致病基因检测。结果:21例患者(50.0%)被检出外显子缺失,缺失片段长度各异,其中16例(76.2%)累及中央缺失热区,5例(23.8%)位于5端缺失热区,尤以48号外显子缺失频率最高。结论:多重PCR技术是检测DMD/BMD致病基因缺失的有效方法,该病病情轻重可能与外显子缺失的数量和长度不呈平行关系,而是与缺失类型有关,并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EO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CPEO患者4~18岁起病,首发症状为眼睑下垂,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活动受限,并有肢体易疲劳、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轻到中度升高;5例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学检查可见散在的破碎红纤维(RRF),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减低/缺失;4例患者可见少量变性、坏死肌纤维;3例油红"O"染色见脂滴增多;电镜下可见肌纤维膜下、胞浆中线粒体数量增多、聚集,形态异常,可有结晶状的包涵体。结论CPEO临床主要表现为眼外肌瘫痪合并肢体肌无力;骨骼肌病理显示大量RRF及COX活性减低/缺失提示和支持CPEO的诊断;CPEO确诊需在骨骼肌病理诊断基础上行基因测序。  相似文献   

6.
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单纯药物治疗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效果不佳,目前穿透性角膜移植已是挽救眼球和视力的主要手段。 目的: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随访结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0-01/2007-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完成。 对象:选择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51例(51眼),其中12例穿孔,前房积脓35例,移植前合并白内障8例,合并青光眼5例。 方法:移植前给予抗真菌联合抗细菌治疗,51例患者均在入院4 d内完成了穿透性角膜移植,移植后局部和全身给予抗炎和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6~24个月。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后视力变化和真菌复发、植片排斥、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①51例患者中18例随访6~12个月,25例随访13~18个月,8例随访19~24个月。②49例患者(占96.1%)成功地保存了眼球,48例(占94.1%)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③移植后6例患者(占11.8%)真菌复发,其中4例药物治疗后治愈,2例摘除眼球;18例患者(占35.3%)植片发生排斥,其中13例经抗排斥治疗植片转为透明,5例因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4例患者(占7.84%)植片发生溃疡,其中3例治愈,1例因合并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而行再次穿透性角膜移植;7例患者(占13.7%)继发青光眼,眼压均得到成功控制;6例患者(占11.8%)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其中3例行白内障摘除。其余患者移植后随访期间眼部情况稳定,植片保持透明。最终随访时,45例患者(占88.2%)角膜植片透明。 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挽救眼球和视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致病基因外显子缺失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利用9对引物以多重PCR技术对33例DMD/BMD患者进行致病基因诊断。结果:9对引物外显子缺失总检出率为45.5%,主要分布在中央缺失热区和5′端缺失热区,其中以45、48号外显子缺失最多见。且缺失片段长度各异。结论:(1)该病病情轻重可能与基因缺失的外显子数量及片段大小不呈平行关系,而与某些外显子缺失有关。(2)致病基因的表达也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呈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探索性眼球活动和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用DEM-2000型眼动监测仪再次验证探索性眼球活动检查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给23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274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探索性眼球活动检查。测定凝视点数(NEF)和反应性探索分(RSS),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判别分析,利用判别公式计算判别D值。结果:患者组较对照组的NEF、RSS和D值均显著为低(P均<0.001)。判别公式能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结论:探索性眼球活动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和目的:快速眼球运动睡眠以快速眼球运动和生动的梦境为主要特点,而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则以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肌肉弛缓现象消失,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复杂运动行为为特点.已有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快速眼球运动方向和受试者醒后回忆的梦境之间的关系,但是眼动方向与梦境中出现动作的指向性关系仍不清楚,该研究以RBD患者为例探讨眼动方向与头部和四肢运动方向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眶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病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眶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视力减退、眼睑下垂、复视、前额头痛或眼痛等表现,但其首发症状可不同,视力下降或丧失8例,头痛、眼痛者7例,牙痛1例,鼻塞、流涕1例和眼球突出的1例。病因包括外伤6例(33%),占位5例(28%),非特异性炎症4例(22%)、感染3例(17%)。住院期间6例外伤性患者中视力、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有好转的5例,其中3例病情较轻者恢复更好,1例受伤较重的无好转;5例占位患者中1例蝶窦粘液囊肿患者手术后视力、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均有好转,其余4例诊断为眼眶腺样囊性癌或放疗后骨肉瘤患者无好转;4例非特异性炎症疾病患者治疗后2例视力、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有好转,而另2例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的症状则无明显好转;3例感染性疾病者1例病程较短的症状有好转,而另2例病程较长或合并颅内感染患者无好转。结论眶尖综合征由多种病因引起,首发症状具有多样性,其预后与病因、是否及时就诊、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