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品管圈在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血透室于2016年1月-11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实施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血透室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方法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对4个月内血液透析室透析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做回顾性分析,用品管圈手法发现问题、查找原因、解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通过实施有效对策降低导管常见并发症。结果品管圈实施后再次收集4个月血透室透析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通过分析得出:透析患者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1.46%降低到活动后的12.94%。结论用品管圈对透析患者透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血透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品管圈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质量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电监护误报警率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品管圈的方法,分析心电监护误报警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并实施,最终进行效果确认。结果在品管圈活动开展以后,急重症心电监护误报警率由73.5%降至35%。说明对策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同时,科室护理同仁们学会了应用品管手法解决问题,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心电监护的误报警率,从而降低了病人对噪音的困扰,增加了病人对我们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140例医院血透室收治的患者,随机将入选1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品管圈活动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观察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血透室护理工作的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注射室采血缺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在注射室管理中融入品管圈的手法和技巧,对注射室采血缺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注射室采血缺陷率由0.80%降至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注射室采血缺陷率,减少了护理纠纷,同时使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及科室凝聚力均得到了提高。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注射室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结合血透室护理管理工作的特点,制作护理作业流程、操作流程,应用于血透室日常护理工作,分析对实施护理流程管理前后护理缺陷、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流程管理后,护理缺陷、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了0.34%,患者满意度上升了7.2%。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行血透室护患者透析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精神科开放病房危险物品带入率的应用效果。方法由10名医护人员组成品管圈,通过调查分析查找精神科开放病房危险物品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主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过程中,危险物品带入率从活动前的45.21%,到活动中的31%降至活动后的1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精神科开放病房危险物品带入率及提高护理团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注射室护理服务礼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繁星圈"品管圈活动小组,设制注射室护理礼仪服务调查表,对现况问题进行要因分析,确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注射室护理综合满意度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92%上升98%,使注射室礼仪服务得到了持续的质量改进。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使注射室护理礼仪服务取得良好效果,对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提高透析病人治疗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维持透析3个月以上的血透患者从遵医嘱服药、充分透析(每周三次或两周五次)、饮食控制、定期抽血复查四个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设定目标值,然后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前血透患者各项平均依从性为42.57%,实施后提高至6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运用于血透患者依从性的管理中,能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提高血透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提高透析病人治疗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维持透析3个月以上的血透患者从遵医嘱服药、充分透析(每周三次或两周五次)、饮食控制、定期抽血复查四个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设定目标值,然后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前血透患者各项平均依从性为42.57%,实施后提高至6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运用于血透患者依从性的管理中,能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提高血透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在血透室的使用效果,能否降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意外事故发生率,更好地实现患者的安全目标。方法:设计使用血透室护理标识,并对血透室关键环节护理标识使用持续监控管理,比较使用前后护理差错、意外事故发生率结果:护理标识的使用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及护士对血透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结论:护理标识在血透室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规范了护理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内差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药品调配内差,分析导致调配内差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活动后效果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内差件数由活动前的52件/周降至22.5件/周,下降56.73%;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凝聚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内差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内差,提升门诊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CCU室PCI术后患者睡眠质量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进行质量控制,分析提高CCU室68例PCI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结果品管圈的活动后,PCI术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分有所降低,PSQI评分7分睡眠质量较好的患者由原来的76.5%提高到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为116.9%,进步率为27.2%。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CCU室PCI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护理标识应用于血透室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血透室于2014年1月后在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标识应用前患者43例,应用后47例,对比护理标识应用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对血透室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护理标识应用后,患者意外滑倒、针刺伤、自行拔针等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透室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可降低血透室护理差错,在规范护理行为的同时保障患者安全,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本中心血液透析(血透)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的上升趋势,开展品管圈活动,旨在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展开持续质量改进,降低血透导管感染发生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拟定相应对策并实施,效果分析后制订规范化操作流程。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由20.63%降至5.36%。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增加导管使用年限,节约医疗成本,提升护理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病区噪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病区各种噪声下降率均达80%以上,其中各类车轮产生的噪音下降率达92.31%,家属大声谈话噪音与各仪器报警噪音也分别达88.24%和88.10%。结论品管圈方法的应用降低了病区噪音,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7.
品管圈用于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品管圈在产房中实施持续的护理质量改进,提高产房内的护理工作质量。方法在品管圈活动前先对产房中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调查分类,根据分类分别成立了以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降低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降低顺产后出血率为目标的四个品管圈,应用品管圈的活动对产房的护理工作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结果从2004年开始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护士服务的综合满意度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89%提高到98%,衡量产科质量的各项指标如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从1.29%降至0.58%,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由1.62%降至0.49%,阴道产产后出血发生率由1.10%降至0.69%,各项指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经统计分析两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产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对产房的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有效地提高了产房的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对助产士服务的满意度,提高了产房助产士的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临时医嘱签字及时性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临时医嘱签字及时性"为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评价活动效果。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随机抽查55例临时医嘱单,签字及时率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59.6%,提高到83.6%,品管圈目标达成率122.4%,圈员6项能力有所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对策不仅提高了临时医嘱签字及时性,同时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以及圈员们的质量管理能力,实现了儿科护理质量有效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门诊分诊提升预约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门诊于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探讨影响门诊预约率的原因,制定并应用改进措施,观察品管圈活动开展效果。结果本院门诊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门诊预约率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也由86.0%提升至96.0%。结论品管圈在门诊分诊提升预约率活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麻醉品管理差错率的工作方法。方法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将品管圈培训模式纳入到医院麻醉药品管理过程中,在此基础上,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活动开展各个活动。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活动后,处方书写开具错误由原有的256件下降到40件,使用数量不符合出错率由原来的14件下降到2件。实施前后,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麻醉药品管理过程中进行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升药剂科工作人员解决问题能力,降低麻醉药品发错概率,促使门诊药房服务质量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