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作性睡病患者不仅表现为睡眠-觉醒节律不稳定(白日不可抑制嗜睡,夜间容易觉醒),还有与快速眼动(REM)睡眠期障碍相关的症状如猝倒(清醒状态下情感诱发肌张力丧失)、睡瘫及入睡幻觉[1].REM睡眠期行为异常(RBD)是REM睡眠障碍的特征,即在REM期出现与梦境相关的简单或复杂动作,常自伤或伤及同睡者.视频多导睡眠图( Video-PSG)监测可见REM睡眠期出现肌张力迟缓消失;下颌肌电图可见持续或间断性肌张力增高,或出现大量动作电位;肢体活动显著增加;REM睡眠密度增加[2].RBD多发生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等),老年男性多见[3],1992年美国两位学者Scheck与Mahowald首次报道RBD见于发作性睡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快眼动(REM)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以REM睡眠期骨骼肌弛缓能力障碍为特征的异态睡眠。患病个体因此在REM睡眠期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与梦境吻合的异常行为。至今与RBD相关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尚未完全阐明,存在不同假说。文中从REM睡眠神经调控机制入手,结合猫和大鼠RBD模型发现,回顾近年来RBD相关神经通路研究的进展,并与人类RBD病例对照,综合阐述RBD产生的相关神经通路,为RB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快速眼动(rapicl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行为障碍(REM behavior djsorder,RBD)是以REM睡眠期肌肉弛缓现象消失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复杂运动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可导致自伤及同床者受伤并使睡眠中断,既往认为RBD仅仅是一种独立的睡眠障碍疾病.  相似文献   

4.
<正>异态睡眠在儿童中多见,老年中少见,且老年中异态睡眠则多出现在快速动眼睡眠相(REM)。现将我院在近2年中13例老年REM睡眠行为障碍(RBD)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老年RBD患者13例,男12例,女1例;年龄56~81岁,平均(66.8±7.3)岁;病程1~16年,平均(5.1±3.8)年;起病年龄55~81岁,平均  相似文献   

5.
正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最早由Schenck及其同事于1986年报道。RBD在临床上常表现为REM睡眠期间发生的暴力行为,通过睡眠多导图(polysomnography,PSG)可以观察到肌电电极记录的时相性和/或紧张性肌电活动。RBD具有两个关键特征:一是在REM睡眠期出现各种与梦境高度吻合的行为,即梦境演绎行为(dream enactment behavior,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快速眼动(REM)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在突触核蛋白病中的出现率、出现时间、电生理特点,探讨RBD与突触核蛋白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电生理诊断指标.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睡眠状况调查以及夜间多导睡眠监测(NPSG),研究本组疾病的睡眠障碍特征:(1)主观睡眠调查:帕金森病(PD)患者66例,多系统萎缩(MSA)患者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65名,询问睡眠史,了解RBD出现的比例及出现时间.(2)NPSG:PD组8例、MSA组13例,健康对照组15名,所有受试者行连续两夜NPSG监测.分析伴发RBD的突触核蛋白病患者的NPSG特点.结果 PD和MSA合并RBD比例分别是59.1%(39/66)和86.6%(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4.6%,3/65),其中RBD早于两种变性病临床发病的患者比例分别是46.2%(18/39)和84.6%(22/26).PD和MSA合并RBD最主要的NPSG特点是:REM期肌肉弛缓现象消失(RWA)和运动增多.RWA比例和位相性肌电活动密度可能成为神经变性病合并RBD的NPSG诊断指标.结论 RBD在PD和MSA患者中出现率明显增高,部分RBD发生先于变性病,提示RBD与突触核蛋白病关系密切,RBD有可能是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表现.NPSG特征应作为RBD的主要诊断标准,RWA比例和位相性肌电活动密度可能成为神经变性病合并RBD的NPSG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中睡眠障碍非常常见,如睡眠减少和不连续性、日间嗜睡、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喘鸣以及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等[1].其中,RBD最为常见,被认为是MSA的"红旗(Red Flag)"[1-2].RBD特征性表现是REM睡眠期出现生动、恐怖性的梦境伴有简单或复杂的动作行为增多[3-4].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发现REM睡眠期显著增加的下颏肌强直形式肌电活动和/或频繁的相位形式肌电活动,即快动眼睡眠期失张力消失(REM sleep without atonia,RSWA).RBD对MSA早期诊断、尽早采取神经保护治疗改善病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就MSA中RB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PSG表现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快速动眼睡眠期间(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的一种异态睡眠类型,常表现为梦境演绎的睡眠行为异常,如夜间拳打脚踢、异常发声,严重者可导致自身或床伴受伤。在出现典型RBD症状之前数十年,患者常表现为睡眠期间出现梦呓或肢体频繁活动等。患者清醒后可回忆梦境内容,异常行为与梦境内容相关。相比于男性RBD患者,女性RBD患者伴有更少的暴力内容的梦境,在梦境中多为受害者角色~([1])。文章主要综述RBD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多导睡眠监测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内容。1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快速动眼(REM)睡眠行为障碍(RBD)是指在REM睡眠期肌肉弛缓消失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暴力行为的发作性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导致患者及同床者受到伤害,还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现就RBD的临床表现与意义、产生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亚型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多导睡眠图(PSG)的变化指标,分析P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原发性PD患者90例[震颤为主型40例,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为主型50例]以及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全夜PSG监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震颤为主型相比,PIGD为主型总睡眠时间、卧床时间、睡眠中觉醒次数及睡眠效率明显下降,快速眼动(REM)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睡眠潜伏期、S1(min)、S1(%)、S2(min)、S2(%)、S3+S4(min)、S3+S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震颤为主型总睡眠时间、卧床时间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睡眠中觉醒次数、睡眠效率、REM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S1(min)、S1(%)、S2(min)、S2(%)、S3+S4(min)、S3+S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合视频监测录像观察,PIGD为主型原发性PD患者70%出现REM睡眠行为障碍(RBD)异常,而震颤为主型原发性PD患者2.5%出现RBD异常。结论 PIGD为主型较震颤为主型原发性PD患者更易出现睡眠障碍及RBD异常表现,可能与PD不同亚型的临床异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快速眼动(REM)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反复出现的肌紧张现象,而其他快速眼动睡眠成分均存在,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肢体和躯体的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12.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神经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RBD)是指正常REM睡眠期骨骼肌张力弛缓消失,伴随与梦境相关的吵架斗殴等暴力性异常行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众多研究显示约50%的RBD与神经退变性疾病有关,例如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等.本文将对RBD的研究进展予以回顾,全面阐述RBD与神经退变性疾病之间的临床和病理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最常见的快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异常,1986年由Schenck最先报道。其特点是在REM期间出现骨骼肌迟缓现象消失及梦境演绎行为,梦境往往是不愉快的被袭击、被追逐、被威胁等内容,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REM期发声和/或异常的运动行  相似文献   

14.
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以REM期睡眠肌肉失张力的消失、伴随梦境发生的暴力行为等为特点,患者常会伤及他人和自身。RBD与帕金森病(PD)密切相关,伴有RBD的PD与不伴有RBD的PD有着不同的发病模式。在少动-强直型PD患者,RBD可在PD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发生。RBD在经颅脑超声信号、脑电图、脑血流灌注、多巴胺代谢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越来越支持RBD可能是PD发病的一个阶段。多数患者对氯硝西泮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快速眼动(REM)睡眠行为障碍症(RBD)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由多导睡眠图确诊的10例R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发病年龄均为中老年人,男性9例,表现睡梦中出现粗暴动作、喊叫和其他行为异常,其中4例为帕金森病患者,2例多系统萎缩,1例脑外伤,3例原因不明;睡前服用氯硝安定可控制发作。全部多导睡眠图(PSG)均为REM睡眠期肌弛缓现象消失而伴随肌电活动。结论 对睡眠中出现的异常行为特别是粗暴动作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PSG有助确诊并与癫痫鉴别,氯硝安定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夜间睡眠期行为异常患者的脑电图及多导睡眠图分析,鉴别诊断额叶癫痫及REM期睡眠行为异常(RBD),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电生理特点进行总结。方法对15例夜间睡眠期行为异常患者,均行长程录像脑电图(Video-EEG)及多导睡眠监测(PSG)。并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型修订版(ICSD-R)及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所制定的癫痫综合征分类标准,给予鉴别诊断及相应治疗,随访观察预后。结果其中9例为额叶癫痫患者,其发作间期脑电图,额区、额中线区可见异常放电者7例;发作期脑电图,额区、额中线区可见节律性演变者2例,伴有大量肌肉及动作伪差,行为异常多发作于非快速眼动睡眠Ⅰ~Ⅱ期,睡眠结构中,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Ⅲ~Ⅳ期、REM睡眠期缩短、Ⅰ~Ⅱ期睡眠时间延长。6例为RBD患者: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正常;PSG记录中,发作均位于REM期,并持续出现肌电活动增加,总睡眠时间、睡眠Ⅰ~Ⅱ期、REM睡眠期均缩短。结论额叶癫痫及RBD的临床症状复杂,容易误诊、延诊,故借助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长程脑电图结合PSG)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正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异态睡眠,主要表现为快动眼睡眠(REM)期异常的肌肉失弛缓(RSWA)及梦境演绎(如唱歌、喊叫、大笑、挥拳、打人、坠床等)。根据有无病因,分为特发性RBD(iRBD)和继发性RBD(sRBD)。目前,大量研究~([1])发现特发性RBD与神经变性病关系密切,其中约90%在确诊后的数年或十数年会发展为神经变性病,如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PD)、多系统萎缩等。而PD作为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并且PD  相似文献   

18.
1病例患者,女,32岁,汉族。因"反复情绪低落、消极悲观伴夜眠差14年"于2012年2月13日入院。患者因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无月经曾于1998年(18岁)在某医院染色体检查为正常男性核型;之后渐渐出现情绪低落,紧张、烦躁、悲观,甚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睡眠障碍的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表现及睡眠结构、进程特点。方法 对42例临床确诊的PD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行全夜PSG监测,分析比较各项睡眠结构、进程参数及快速眼动睡眠(REM)期视频监测特点。结果 经PSG监测发现,PD组入睡困难、睡眠破碎、白天过度嗜睡等的发生率(分别为73.8%、59.5%、46.1%)均高于对照组(P〈0.05);PD组患者总睡眠时间、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REM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纺锤波密度较对照组缩短或降低(P值分别为0.000、0.000、0.045、0.000、0.000),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觉醒次数、〉5min的觉醒次数、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均延长或增加(P值分别为0.022、0.000、0.007、0.001、0.ooo)。另外,监测中发现PD组有6例(14.3%)出现睡眠始发REM时段,而对照组无一例出现。PD组中有36例(85.7%)在REM睡眠中呈现肌电活动不消失(RWA),其中19例出现REM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对照组有6例出现RWA,其中2例出现RBD。统计学分析显示,PD组RWA、RBD的发生率(分别为85.7%、4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研究显示PD患者睡眠结构、睡眠进程等多项睡眠参数改变;PD患者中RBD发生率高,其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样,且很多时候RBD可先于PD的其他症状而早期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发作性睡病(NT)患者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中快眼动睡眠期(REM)肌张力失弛缓(RWA)现象,研究其与NT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纳入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睡眠门诊就诊并确诊为NT的患者82例。对其进行睡眠问卷调查、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MSLT)检查,并计算REM期肌张力失弛缓(RWA)指数。结果发作性睡病1型(NT1):41例50%;发作性睡病2型(NT2):41例50%。病程:≤1年者NT1 (25/41)60.98%,NT2 (16/41) 39.02%。全部患者中RWA指数增高者[RWA(+)](37/82)45.12%,其中NT1 RWA(+)(25/41)60.98%,NT2 RWA(+)(12/41)29.27%。全部患者中伴有快眼动睡眠期行为异常(RBD)者[RBD(+)]为(37/82) 45.12%,其中 NT1 RBD (+) (24/41) 58.53%,NT2 RBD (+) (13/41) 31.71%。全部患者中睡眠中生动梦境或噩梦者(+)(51/82) 62.20%,其中 NT1 (36/41) 87.80%,NT2 (15/41) 36.59%。结论 NT中NT1患者就诊时病程更短,伴有RWA指数增高的比例、伴有RBD的比例均高于NT2,更易伴有生动梦境或噩梦。RWA指数增高者更易伴猝倒及生动梦境或噩梦,提示产生RWA的病理生理机制与NT猝倒及生动梦境或噩梦的产生具有相关性,RWA可作为NT患者病情监测及评估的一个客观有效指标。RWA可作为NT临床分型的参考,对发NT电生理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