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之胸痛、头痛、呃逆、心悸怔忡等,在临床上根据其用药机理治疗肺心病、皮肤搔痒症、前列腺增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 在心脏疾病中,心悸怔忡与心律失常常同时并见。心悸与怔忡,少有区别。悸则心中微动,如恐若惊;怔忡则心胸动筑,莫知其来,忽尔宁寂,莫知其去,甚则头目眩晕,神气若浮,实即悸的偏重者。心悸与怔忡二证,在临床上和心律失常(Arrhythmia)常相伴而发生于心脏病患者。有些心悸心律失常如轻度窦性心  相似文献   

3.
八珍汤新用     
黄波夫 《新中医》2002,34(5):65-66
八珍汤出自《正体类要》,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具有气血双补之功效,主治气血两虚之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四肢无力,心悸怔忡,头晕目眩等症。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气血亏虚疾病,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的重要疾病,是多发疾病,也是常见伴发疾病。其中,心悸是其临床常见症状,而怔忡是心悸的一种类型。中医药治疗心悸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疗效良好。本文立足脏腑辨治怔忡,分别从以肺论治、以肝论治、以脾胃论治、以肾论治、以胆论治5个方面,梳理主要古代文献及医家相关论治怔忡的机制与治法,并认为在治疗怔忡中,应先补养心脏,再根据各脏腑病症及变证,或以清热,或以温阳,或以调神,或以化痰活血之类,治疗中不必泥执古书,因病情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5.
十味复律汤     
组成:太子参12g,当归10g,炙甘草10g,酸枣仁12g,生白芍15g,龙眼肉10g,仙鹤草3g,紫贝齿30g,郁金10g,远志5g。功能:益气养血,宁心复律。主治:心悸、怔忡。  相似文献   

6.
心悸为临床常见疾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常因惊恐、恼怒或劳累等原因引起,时发时止,病势较浅而短暂,全身情况较好。但治疗不力,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劳更甚,病势  相似文献   

7.
怔忡乃中医临床术语,是指心中动摇不宁,心悸无休止。怔忡多为内因所引起,病情较重。《医学正传》说:“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舒,其作也无时。”说明怔忡的症状比心悸的症状严重。现代医学没有怔忡病名,但从中医学对怔忡症状的描述来看,多指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炎以及某些心律失常等。笔者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怔忡患者1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建和 《中医药导报》2011,17(9):113-114
心律失常,即中医心悸、怔忡之证,病位在于心,据其阴阳气血而作相应治疗,历代诸家认识不一,辨证殊多,治法迥异,王行宽教授崇尚.《医学入门》中所倡"心悸怔忡宜治胆为主"之说,其所创宁心定悸汤以此立法,临床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怔忡乃中医临床术语,是指心中动摇不宁,心悸无休止。怔忡多为内因所引起,病情较重。《医学正传》说:“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舒,其作也无时。”说明怔忡的症状比心悸的症状严重。现代医学没有怔忡病名,但从中医学对怔忡症状的描述来看,多指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炎以及某些心律  相似文献   

10.
<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可见心悸是一种以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等,均可表现出心悸的症状[1].<临证指南医案>中虽无专篇论述心悸,但于各篇中整理出大量心悸医案.叶氏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治疗心悸颇有特色.为此对叶天士42则心悸医案进行整理、总结,以期对临床上心悸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颜德馨论心悸证病机及其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中医将心悸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常因耳闻怪声、目见异物或遇险临危、惊慌不定而起,是由外而起;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惕,神不守舍,心慌内怯,为内因所致。治疗上,颜德馨教授擅用活血化瘀法,并常配以舒肝、益气、温阳、化痰、安神等,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证候。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感激动或劳累而诱发。前人又把本病混称为惊悸或怔忡,认为惊悸由外因引起;怔忡以内因为主,实则两病均属心悸,只是病情有轻重之别而已。正如《证治准绳》说:“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据此可知,“心悸”可以包括惊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方》酸枣仁药证方法治疗心悸怔忡。方法:根据对《局方》酸枣仁药证的总结发现其证治以心悸怔忡为主。结论:以药证对应为原则,临证论治心律失常之心悸怔忡者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问与答     
心悸一证除审因论治外,还应注意补养,为什么? 请求答疑者:薛东辉答:心悸乃是患者心中动悸不宁,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症状。可分惊悸与怔忡两种。怔忡者心动而无宁时,多属虚证。惊悸多因惊恐、恼怒而发。  相似文献   

15.
心悸乃心动悸不宁、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内科常见病证,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因惊恐、恼怒所诱发,病轻浅,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而怔忡则不因惊扰而自觉心悸不安,终日悸动不止,稍劳尤甚,病情较重。心悸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胸痹、眩晕、失眠、喘证、水肿等病。刘永家主任医师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其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以宁心安神法为主,辨证加减治疗心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血府逐瘀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霞 《光明中医》2011,26(2):354-355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组成,具有活血祛瘀、开胸止痛、疏肝行气之功,主治气血瘀阻,头痛胸痛,内热烦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呃逆干呕,急躁善怒等症,是治疗气滞血瘀病症的良方,临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17.
<正>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惊慌恐惧,甚至不能自我控制的一种病证。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常有诱发因素,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怔忡则终日感觉心中悸动不安,病情较重,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心悸相当于西医内科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心脏器质性疾病,也可见于全身疾病状态,如甲亢、贫血等。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长期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易产生致心律失常和毒副作用,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心悸有其独  相似文献   

18.
心悸 心悸俗称“心跳”,又谓“心慌”,是指人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症状。惊悸、怔忡皆心悸进一步之区分。惊悸多由惊恐等外因而悸发,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怔忡不因惊恐而作,多由于极度劳心而产生,心中动摇不宁,发无休止,病情较重。心悸的病因不外是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脾亏损、心火亢盛、风寒痰湿水饮凌心、心血瘀阻、心阳不振;种种病因皆令心神不安,神不守舍,神摇而悸动。  相似文献   

19.
心悸指病人自觉指心跳不安的病证.轻者多因受惊而发,发作时间短,叫惊悸;重者与受惊关系不大,常心悸,稍劳即心悸不止,叫怔忡。惊悸可发展为怔忡.本病虚多实少,气血亏和阳虚为本,痰火淤阻为标。治宜分轻重、缓急,补虚治本,祛邪治标,并酌加宁心安神之品  相似文献   

20.
心悸,前人有惊悸、怔忡之分。因惊而心悸不安者叫惊悸,无惊而心跳不安者叫怔忡。证之临床,惊悸怔忡,病位相同;心悸则一,只是病情有轻重而已。兹举心悸治验四则,介绍如下。心肾阴虚心悸脉促陈××,男,48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初诊。体素壮实,近半年因工作劳累,渐觉头晕心慌,虚烦不寐,腰膝乏力,手足心热,心中惕惕动摇不安,无时而作,面容憔悴,不堪苦楚,舌红少苔,脉细数(106次/分),时而一止。血压20/12KPa,血色素160g/L,红细胞5.0×10~(12)/L,白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