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诊断纵隔子宫的金标准仍然是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文章阐述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的手术技巧,回顾分析190例纵隔子宫患者术后的妊娠结局。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开术可减少流产率,提高活产率。宫腔镜下子宫纵隔矫形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纵隔子宫合并不良孕产史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不同类型纵隔子宫经宫腔镜纵隔子宫电切术后的生殖结局,探讨经宫腔镜下纵隔子宫电切术后患者的生育力是否与纵隔子宫的类型有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0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因纵隔子宫经宫腔镜下纵隔子宫电切术患者共179例,分为A组(完全纵隔子宫组)56例,B组(不全纵隔子宫组)123例,比较两组患者经宫腔镜下纵隔子宫电切术术后治疗效果、妊娠结局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A组56例患者有4例活产(6.90%),在经宫腔镜下纵隔子宫电切术后1~5年随访期内,活产率升高至66.18%,早期流产率由术前的82.76%下降至29.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123例患者术前有13例活产(8.44%),术后活产率升高至71.63%,早期流产率由78.57%下降至2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经宫腔镜纵膈子宫电切术后不孕率、早期及晚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完全性子宫纵隔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行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手术切除完全性子宫纵隔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35.2±6.4)min,平均出血量(16.5±3.8)m L;除1例子宫穿孔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自然流产率由术前87.1%(27/31)明显下降至术后5.0%(1/20),足月妊娠率由术前0上升为术后79.2%(19/24)。结论:完全性子宫纵隔通过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切除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殖预后结局,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术后患者的产科结局。方法:收集231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术患者的信息,电话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妊娠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于腹腔镜或超声监视下一次性完成手术,术中无子宫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电话随访6~30个月,月经量均无明显改变,无宫腔粘连发生。161例患者于术后2~25个月成功妊娠,妊娠率69.7%(161/231);21例患者自然流产,流产率13.0%(21/161);14例患者因胎膜早破早产,早产率10.0%(14/140)。不同年龄组妊娠率相比较,术后妊娠率均高于术前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组术后妊娠率虽较高年龄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纵隔电切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产科结局,明显提高妊娠率及活产率,降低流产率。对于早期发现纵隔子宫畸形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腔镜监护宫腔镜下子宫纵隔电切术治疗93例子宫完全纵隔患者的生殖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3例子宫完全纵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电话追踪及门诊随访妊娠情况,统计分析妊娠情况及影响术后妊娠的相关因素。结果:对93例患者的术后生育情况进行跟踪记录,随访12~24个月,随访中位数20个月。(1)术后76例(81.72%)获得妊娠,累计妊娠次数83次,其中流产累计24人次,活产累计59例;59例活产中,47例(79.66%)剖宫产,12例(20.34%)顺产。与手术前比,手术后妊娠人次和活产人次增加,人均妊娠次数和流产人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宫腔镜二次探查后1个月妊娠13例(17.11%),2个月妊娠14例(18.42%),半年内共计妊娠46例(60.53%),术后1年共计妊娠61例(80.26%)。(3)妊娠患者的年龄、阴道纵隔、宫腔粘连与未妊娠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盆腔粘连、有流产史和输卵管通畅的患者妊娠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盆腔粘连(OR 8.802,95%CI 6.035~10.635)、流产史(OR 5.053,95%CI 3.256~12.369)为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输卵管畅通(OR 0.051,95%CI 0.016~0.436)为术后妊娠的保护因素。结论:腹腔镜监护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可以显著降低子宫完全纵隔患者的自然流产率,提高妊娠率和活产率,改善妊娠结局。盆腔粘连、流产史、输卵管是否畅通是影响子宫纵隔切除术后患者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矫治合并阴道纵隔双宫颈的完全子宫中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27例宫腹腔镜联合矫治合并阴道纵隔双宫颈的完全中隔子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不孕7例,自然流产10例,稽留流产3例,不良孕史7例。结果:27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27例随访30~53个月,平均(41.56±6.33)个月。足月活产18例,早产1例,自然流产2例,未孕3例,因胎儿畸形引产1例,术后1例失访,3例术后因个人或疾病原因暂无妊娠计划,一直避孕。本组患者妊娠率由术前52.17%(11/23)上升至术后86.96%(20/23, χ2=6.33,P=0.01),而活产率由术前0(0/23)上升至术后82.61%(19/23,P=0.000),流产率由术前47.83%(11/23)下降至术后8.70%(2/23, χ2=6.86,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腹腔镜联合矫治合并阴道纵隔双宫颈的完全中隔子宫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殖预后,提高妊娠率和活产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7.
纵隔子宫常导致妊娠并发症 :流产、早产、宫内发育迟缓等。其可能的原因为 :子宫纵隔缺乏血供 ,对雌激素反应差 ,胚胎种植或蜕膜及胎盘发育不良。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992~ 1999年宫腔腹腔镜联合诊断并经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的 40例子宫纵隔的临床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子宫纵隔经宫腔镜切除术后 ,流产率从术前的 77.4%降至术后 18.2 % ,无并发症分娩率从术前的 6 .5 %升至术后 77.3% ,分娩率从术前 2 2 .6 %升至术后 81.8%。宫腔镜诊断和治疗纵隔子宫时腹腔镜监视的意义有 :1明确诊断 ,鉴别是双角子宫抑或纵隔子宫。2减少子宫穿孔的风险及早…  相似文献   

8.
子宫纵隔10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目的:探讨子宫纵隔的合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子宫纵隔患者的诊断及宫腔镜联合B超和(或)腹腔镜行子宫纵隔切开术(TCRS)的效果。结果:子宫纵隔术前诊断符合率:子宫输卵管造影48.28%(14/29),B超87.88%(87/99),宫腔镜检查94.44%(85/90)。85例(79.44%)联合腹腔镜,其中26例(30.59%)合并盆腔病变而同时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7例患者,随访率90.65%,流产率由术前的93.10%下降至术后的29.09%,分娩率由术前的3.45%上升至术后的52.73%,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宫腔镜和超声联合检查可提高子宫纵隔的诊断率,联合腹腔镜和(或)B超行TCRS是目前治疗子宫纵隔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和分析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TCRS)的手术指征及生殖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156例纵隔子宫患者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2~6年,分析患者术后妊娠及分娩结局。结果(1)25例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行预防性切除子宫纵隔,术后22例(88.0%)妊娠,其中16例分娩(64.0%),6例流产(24.0%);(2)术中无1例发生子宫穿孔,出血及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综合征。术后无妊娠期子宫破裂发生。发生宫腔粘连5例(3.2%),均为轻微粘连;(3)不孕率、自然流产、稽留流产率分别由术前的21.9%、22.8%、29.8%降至8.4%、10.8%、7.2%,足月分娩率及活产率由术前的1.8%、2.6%升至66.3%、69.9%,术后妊娠率72.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诊断为子宫纵隔并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建议进行预防性切除子宫纵隔;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手术(TCRS)微创、安全、有效,能够明显改善其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子宫中隔电切除术对完全中隔子宫、双宫颈、阴道纵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9月至2013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完全中隔子宫、双宫颈、阴道纵隔住院患者64例,均行宫腔镜下子宫中隔电切除术及阴道纵隔切除术,分为反复流产组(26例)和不孕组(38例),电话或门诊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反复流产组25例妊娠,累计妊娠31次,自然流产率由术前83.1%(54/65)下降为41.9%(13/31),足月产率、早产率和活产率分别为35.5%(11/31)、19.3 %(6/31)和54.8%(17/3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组18例妊娠,妊娠率47.4%(18/38),其中12例足月分娩。研究对象中早产及足月产共32例,早产率28.1%(9/32),足月产率71.9%(23/32)。研究对象胎盘粘连、植入发生率21.9%(7/32),产后出血发生率25.0%(8/32)。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中隔电切除术可提高完全中隔子宫、双宫颈、阴道纵隔患者的妊娠率及生殖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纵隔-双宫颈-阴道纵隔的诊治经验。方法 检索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1984年至今的电子病案数据库,调集相关病例系统复习,根据手术记录对畸形描述进行复核和甄别。10例子宫纵隔-双宫颈-阴道纵隔特异畸形病例通过门诊病历和电话完善随访。结果 10例均有不孕病史,完全分隔的双宫颈患者除1例行开腹子宫纵隔切除术外,均行腹腔镜检查+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阴道纵隔切除术。自然受孕并足月剖宫产3例,距前次手术间隔2~3.5年。结论 在不孕症诊治中存在子宫纵隔-双宫颈-阴道纵隔这种较为复杂的生殖道发育畸形。治疗上双宫颈不需处理,子宫纵隔的切除首选宫腔镜。  相似文献   

12.
子宫纵隔是女性生殖道畸形中最常见类型,引起不孕、反复流产、早产及胎膜早破,影响其妊娠结局,需手术矫治。经宫颈子宫纵隔切除术是治疗子宫纵隔的金标准方法,是宫腔镜手术成功的代表作。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手术微创、安全、有效,能够明显改善其妊娠结局。手术并发症包括子宫穿孔、体液超负荷、出血、纵隔残留、宫腔粘连及远期妊娠子宫破裂等。本文主要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虽然近、远期手术并发症罕见,但临床上不容忽视,提高手术安全性,才能体现宫腔镜手术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官腔镜电切术在治疗子宫纵隔中的作用。方法对39例子宫纵隔患者的诊断及在B超监护下行官腔镜子宫纵隔电切术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超诊断符合率82.05%(32/39),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符合率51.28%(20/39),宫腔镜诊断符合率100%(39/39)。术中均采用B超监护,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9例,流产率由术前的89.74%降至术后的43.24%(16/37),妊娠率为94.87%(3。7/39),其中11例已足月妊娠分娩。结论官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纵隔的最准确的方法,B超监护下的宫腔镜电切术是治疗子宫纵隔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子宫畸形及纵隔子宫手术治疗对生育能力、妊娠并发症及妊娠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61例子宫畸形分类进行对比分析,并对58例纵隔子宫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研究。结果:单角子宫组的不孕症发生率、早产率、胎位异常率、胎儿宫内发育受限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其它子宫畸形组(P0.05),纵隔子宫早期胎儿丢失率最高(P0.05)。纵隔子宫术后胎儿丢失率较术前下降(P0.05),而足月产率、出生体质量增高(P0.05)。结论:单角子宫对妊娠及其结局影响较大,纵隔子宫易导致早期胎儿丢失,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术有助于改善妊娠与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TCRM)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子宫肌层愈合情况及对妊娠的影响,从而为子宫壁间肌瘤内镜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行TCRM和LM患者的临床资料,宫腔镜组236例、腹腔镜组392例,比较2组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特点、术后肌层愈合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减低程度比较,宫腔镜组均少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转开腹率、术后发热率和术后月经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随访的181例宫腔镜组患者和336例腹腔镜组患者中,术后1,3,6个月的肌层完全愈合率宫腔镜组均高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肌层完全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宫腔镜组首次妊娠距肌瘤剔除术的时间短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术后妊娠患者均未发生妊娠期子宫破裂。结论:TCRM与LM均安全可靠,TCRM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TCRM优于L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原因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4例患者阴道超声检查子宫未见异常,后经盆腔MRI检查提示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采取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修补子宫切口憩室,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3.6月(3~7月),13例患者经期恢复至正常,2例患者术后月经改善不明显,术后复查B超及宫腔镜见仍有子宫小憩室。结论: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MRI可作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的较佳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改进缝合技术、预防感染是预防子宫憩室的重要措施。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是切除子宫憩室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副中肾管发育异常而引起的部分性或完全性子宫纵隔 ,是较常见的子宫畸形之一 ,传统的疗法包括经阴道切除或开腹手术治疗[1] 。我院妇科宫腔镜诊治中心 ,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 12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院宫腔镜诊治中心对 12例子宫纵隔患者进行宫腔镜手术 ,其中部分纵隔 7例、完全纵隔 5例。患者年龄 2 2~ 34岁 ,平均 2 8 6岁 ,10例有自然流产 (流产 1~ 6次 )或早产史 ,1例有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史 ,2例伴有原发不孕 ,不孕时间 1~ 8年。2 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可逆性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宫腔镜下吸宫术在剖宫产疤痕妊娠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确诊为剖宫产疤痕妊娠、采用腹腔镜可逆性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宫腔镜下吸宫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65~120 min,平均86±4 min;术中出血量60~110 mL,平均85±7 mL。患者术后6~12 h离床活动;术后24 h检测血β-hCG下降幅度均超过50%;术后住院时间2~4 d,平均3 d;血β-hCG于术后2~4周降至正常范围。结论:腹腔镜可逆性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宫腔镜下吸宫术治疗剖宫产疤痕妊娠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恢复快、相对微创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诊治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宫腹腔镜联合诊治的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腹腔镜下见子宫下段瘢痕处突起大小不等、表面呈紫蓝色的包块,无明显破裂出血;宫腔镜下见宫腔下段覆盖大小不等的絮状妊娠物,呈紫蓝色或苍白色,无活动性出血.行腹腔镜下异位妊娠病灶挖除加下段缝合术,同时行宫腔镜检查及病灶清除和(或)电切术.手术时间90~120分钟,失血量100 ~ 300 ml,无一例输血,无并发症发生.8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Ⅱ型子宫瘢痕妊娠.结论:宫腹腔镜联合应用于Ⅱ型子宫瘢痕妊娠,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同时清除病灶,缝合修补子宫缺损,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子宫异常在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中最为常见,易导致不良妊娠及产科结局,对女性生理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宫腔镜、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在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单角子宫及残角子宫、T型子宫、苗勒管发育不良等先天性子宫异常患者矫正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取代了以往的传统手术,成为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治疗的主要方法。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双角子宫成形术、腹腔镜下残角子宫切除术、宫腔镜下T形子宫成形术甚至子宫移植手术的开展,对于不良生育史的先天性子宫异常患者可以保护其生育功能、提高妊娠率,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综述国内外先天性子宫异常微创矫正手术对女性患者生育结局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子宫异常矫正手术对子宫异常患者的生育能力及妊娠结局是否有改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