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娜  戴小华 《河南中医》2014,34(1):60-6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素与冠脉造影所反映的血管病变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0例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在180例冠心病患者中证素以血瘀、气虚、痰浊较多见;冠脉病变支以前降支(158例,87.8%)病变的支数最多;冠脉单支及双支病变支数气虚、血瘀、痰浊证较多见,且痰浊狭窄程度最高;三支或左主干病变支数痰浊、血瘀、气虚证较常见,且气滞狭窄程度最高;但总的病变支数中血瘀、气虚、痰浊较多见。结论:冠心痛不同中医证素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狭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1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研经冠脉造影证实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然后用SAS软件中的多元对应相关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无病变组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先后顺序为气滞>气虚>气阴两虚>血瘀;单支病变组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先后顺序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双支病变组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先后顺序为阴虚>痰浊>血瘀>气虚;三支病变组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先后顺序为阳虚寒凝>阴虚>痰浊>血瘀。冠脉不同病变支数的证型相兼分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冠脉造影无病变的患者与中医的肝郁气滞相关性强,而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痰浊证、血瘀证和阴虚证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的关系,确定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证候要素,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424例经冠脉造影诊断的住院病例,其中冠心病心绞痛324例,非冠心病100例。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提取冠心病心绞痛8个主要证候要素: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阳虚、阴虚,其中气滞、血瘀、痰浊、气虚、阳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证候要素;②冠心病心绞痛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病机变化规律是:阳虚血瘀→痰浊热蕴→阴虚血瘀→气虚血瘀→寒凝痰浊→寒凝血瘀→气、阴、阳俱虚;其本虚的变化依次是:阳虚→阴虚→气虚→气、阴、阳均虚;而其标实则呈现出"先热后寒、瘀痰交替"的特点。③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变化,其过程是:寒热错杂→气虚血瘀和阳虚血瘀→痰浊壅塞→寒凝心脉和气阴两虚。结论:①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②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及冠心病脾虚痰浊证与冠脉造影所反映的血管病变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1例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观察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81例中,以血瘀证病变支数最多,以寒凝证血管狭窄程度最重,气滞证及阴虚证冠脉病变程度较轻,但各证候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81例中,脾虚痰浊证(38例)与非脾虚痰浊证(43例)对比,在病变血管分布及血管狭窄程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表现为脾虚痰浊证在右冠及回旋支分布较多,狭窄程度较重。结论: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狭窄有相关性;冠脉血管病变可能与脾虚痰浊的临床表现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冠心病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索伏邪致病特点。方法通过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冠心病心绞痛(冠脉造影术后)患者120例临床资料,结合指标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总结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范围的内在联系。结果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在组合。血瘀、痰浊、阳虚、气虚与Gensini积分正性相关,血瘀、痰浊、阴虚、气虚与冠脉病变血管支数正性相关。结论痰浊和血瘀是引起冠脉病变程度和范围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体质类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中医、西医诊断情况。结果:62例冠心病患者中按中医证型分布,气虚痰瘀型最高,占22.58%;其次分别为痰浊内阻型、气虚血瘀型、痰淤互阻型、瘀血阻脉型、气阴两虚型、阳虚、气虚;痰淤互阻型、气虚痰瘀型、瘀血阻脉型、痰浊内阻型患者冠脉平均狭窄支数较高,但各中医证型间血管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平均狭窄支数较高患者均伴有痰浊症状,痰浊组患者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痰浊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中医证型论治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诊断冠心病,可提高对冠心病中医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有效保证冠心病诊治的科学性、规范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寻求冠心病辨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对471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χ2检验。结果:4711例冠心病患者常见主要证型依次为:血瘀型、痰浊型、气虚型、阴虚型;气滞和阳虚虽为常见证型,但难分主次;寒凝和阳脱型较少见。冠状动脉痰浊、血瘀型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以单支病变为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辨证分型以血瘀型、痰浊型、气虚型为主,其他次之;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4):9-13
目的探讨胸痹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中医证型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分析各证型及其变化与介入治疗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中医辨证治疗、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及改善病人术后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二科中医诊断为胸痹且符合冠脉造影手术适应症的患者87例,行冠脉造影检查,同时进行冠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冠脉积分等信息采集,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按调查时段的不同随机抽取5例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并运用舌诊仪及脉诊仪对其进行舌象、脉象的信息检测,记录相关数据,分析冠脉介入术后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冠脉无狭窄患者26例,冠脉狭窄50%患者6例,冠脉轻度狭窄患者9例,中度狭窄患者9例,重度狭窄患者29例,冠脉完全闭塞患者8例。经统计分析,冠脉不同狭窄程度中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55例患者中,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20例,多支病变11例;冠心病患者所属中医证型中气虚血瘀比例最大,其次为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对所有冠脉狭窄的患者进行冠脉积分评价,经非参数检验,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4种证型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前跟术后1周中医证型未见明显变化,仍然是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型。术后3个月的随访患者,气虚证与血瘀证的积分比例开始出现变化,气虚的症状加重,而血瘀的症状较术前有减轻的趋势。术后6个月~1年的随访患者中,这种表现更加明显。结论气虚血瘀证是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中医证型;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对应冠脉病变支数有所不同:气虚血瘀证多见单支及双支病变,痰阻心脉多见多支病变,而气滞血瘀证可见于多支病变中;冠脉造影结果分析显示:冠脉狭窄程度、病变积分、病变支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不明显;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主要中医证型仍为气虚血瘀型,随着介入术后患者病程的延长,气虚症状较前明显,而血瘀症状较前减轻,这提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胸痹心痛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147例冠心病CH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组,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累及的支数和程度并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关析。结果:(1)冠脉狭窄程度:痰浊壅塞证组中度狭窄者多于心血瘀阻证组,心血瘀阻证组中度狭窄者多于非痰浊血瘀证组(P<0.05);(2)痰浊壅塞证组、心血瘀阻证组、非痰浊血瘀证组三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证型组中患者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浊壅塞证组及心血瘀阻证组>非痰浊血瘀证组。结论:冠状动脉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冠心病合并肥胖者进行中医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43例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重度冠脉病变)合并肥胖的患者进行辨因分证,根据其血瘀、痰浊、气虚、气滞、阴寒、阳虚、阴虚等病理因素分布特征,分析各病理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合并肥胖者较常见的病理因素为血瘀、痰浊、气虚,其余病理因素相对较少;冠心病合并肥胖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瘀有密切关系,血瘀组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非血瘀组。结论:血瘀、痰浊、气虚是冠心病合并肥胖的常见病理因素,且血瘀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