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lP)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俭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推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23mm,平均直径约为5.8mm。结论:16层螺旋CTA后处理技术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随访复查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其质量控制。方法收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27例,所有的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9例行手术治疗,8例行DSA检查。结果27例患者均单发,MSCTA发现动脉瘤24个,其中大脑中动脉10个,大脑前动脉7个,大脑后动脉4个,颈内动脉2个,椎动脉1个。3例颈内动脉瘤漏诊。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5—22mm。手术及DSA所见与CT动脉造影CTA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X-ray 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重点分析MSCTA检查结果及其与手术或DSA检查的符合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22个(1例左颈内动脉瘤漏诊),其中颈内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中动脉5个,大脑后动脉2个,后交通动脉2个。MSCTA上显示动脉瘤直径3~20mm。MSCTA所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窄颈或宽底)与DSA或手术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特异度较高,可显示清晰颅内动脉瘤,可作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术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上的价值。方法:将2017-04至2018-06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检查,将64排螺旋CT的检查结果作为探究组,DSA的检查结果为参照组,以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与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上的价值。结果:①DSA显示,96例患者总计100个动脉瘤,探究组显示,96例患者总计动脉瘤97个,有32个位于颈内动脉,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8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8个位于M1段,10个位于大脑前动脉,4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基底动脉; DSA即参照组显示,有32个位于颈内动脉,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8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0个位于M1段,10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基底动脉;②探究组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如长轴、短轴、宽度等都与参照组相比不存在明显区别(P 0. 05);③探究组对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误诊率等都与参照组没有差异(P 0. 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方面,准确度高,对于瘤体定位明确,显示清晰,能达到与DSA相似的诊断价值,推荐临床在诊断与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中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5.
白玉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716-47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油田总医院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MS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结果发现45例患者中共34例颅内动脉瘤,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其中颅内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16例,大脑前交通动脉7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MSCTA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MS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机对21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容积扫描,在VITREA2工作站对数据分别行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二维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VE)等图像后处理,后由3名中级以上职称医生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扫描成功,原始图像效果满意。21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9个,其中大脑中动脉6个,大脑前动脉7个,大脑后动脉4个,颈内动脉2个。2例海绵窦旁动脉瘤漏诊。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8mm不等。结论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不同病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综合使用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及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78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经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动脉瘤8例,其中大脑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约3—16mm;6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闭塞或颅内多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8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排CTA检查。观察其结果并与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颅脑CTA检查检出动脉瘤64例,其中6例为可疑动脉瘤,未检出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DSA检查检出动脉瘤60例,未检出动脉瘤12例,动静脉畸形3例。与DSA检查比较,64排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检出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3.7%(60/64),特异性为63.6%(7/11),准确性为85.3%(64/75),漏诊率为5.3%(4/75)。CTA检出动脉瘤的病例中,动脉瘤多发9例,单发55例;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10例,前交通动脉段20例,大脑中动脉段16例,后交通动脉段23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段10例,大脑前动脉及其他段10例。结论64排CTA诊断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MIP和VR后处理技术对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正常颅脑血管分布有确切及良好的显示。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S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经血管造影(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前的MSCTA图像数据,根据不同重建技术后颅内动脉瘤的图像特征,对瘤体的形态、空间关系和显示情况进行质量评分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中MSCTA共发现前交通动脉颅内动脉瘤49例,后交通动脉颅内动脉瘤71例,大脑前动脉颅内动脉瘤13例,大脑中动脉颅内动脉瘤26例,大脑后动脉颅内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末端颅内动脉瘤7例。容积再现(VR)的瘤体检出率(90.4%)高于最大密度投影(MIP)的检出率(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平面重建(MPR)的载瘤动脉检出率(100.0%)高于MIP的检出率(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R的质量评分高于MPR和MI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后处理技术各具优缺点,充分利用不同的重建方法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对36例患者行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颅内动脉瘤结果对照.[结果]1例无动脉瘤,35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4个,其中单个动脉瘤29例,2个动脉瘤5例(10个),3个以上动脉瘤1例(5个),3D-CTA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瘤体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对动脉瘤的特异性、灵敏性与DSA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16排3D-CTA是一种安全、快捷、简便的颅内血管检查方法,且重建图像质量高,能为急诊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作为急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CTA在血管痉挛性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经手术证实并随访的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CTA检查时均有不同程度颅内血管痉挛。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通过调整窗宽窗位,分别诊断血管痉挛程度及动脉瘤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轻度痉挛5例,中度痉挛3例,重度痉挛4例;单发动脉瘤10例,多发动脉瘤2例;动脉瘤分布:前交通动脉瘤7个,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1个,右侧后交通动脉瘤2个,左后交通动脉瘤2个。结论脑血管痉挛性颅内动脉瘤进行CTA成像,通过调窗及显影期相选择对诊断动脉瘤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其6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复发动脉瘤的临床影响因素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发性动脉瘤1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随访资料,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三分叉处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和基底动脉瘤各1例,微创开颅手术夹闭复发动脉瘤9例,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3例。结果出院时优良8例,轻残3例,重残1例。术后随访4个月至5年,平均3.8年,11例生存良好,1例在术后4月死于肺部感染。结论颅内动脉瘤治疗后再复发的主要原因为:栓塞不致密、夹闭不全和血流动力学影响。颅内复发动脉瘤应进行个体化治疗,对再破裂的复发动脉瘤宜采取显微手术夹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CTA检查结果与MRA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影像资料,及其CTA或MRA图像,在60例行DSA检查患者中,行CTA检查者30例,行MRA检查者30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DSA检查结果及行动脉夹闭术作为诊断动脉瘤的标准,比较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60例中,DSA和动脉瘤夹闭术共证实30个动脉瘤,其中30例16个动脉瘤CTA显示良好,30例14个动脉瘤MRA显示良好。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6.7%准确性为90.0%,MR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63.3%。结论头颈部CTA检查能够快速、安全、无创、有效的诊断脑动脉瘤,可作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保持载瘤动脉通畅,防止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可显著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目的:探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辅助下,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32例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41-71岁,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技术操作顺利,宽颈前交通动脉共置入32枚Neuroform3支架,弹簧圈置入顺利,释放位置满意,技术成功率达到100%。在Neuroform3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完成后造影显示,32枚动脉瘤完全栓塞30枚,占94%;部分栓塞2枚,占6%。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平均住院6.3 d。32例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再行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再次脑出血、脑血管栓塞或动脉瘤复发。表明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辅助下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CTA三维重建(3D-MSCTA)与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术(IADS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MSCTA及IADSA检查.以手术或随访为标准评价两种检查结果及图像质量.结果发现脑动脉瘤29例34处.两种检查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特异度、准确度间及VR/MIP、IADSA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图像质量评估数值最高为VR,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脑动脉瘤的诊断,3D-MSCTA比DSA更敏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采取容积重建(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同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作对比。结果:CTA的图像后处理方法:中,VRT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最高,<10mm的容积重建术相比DSA动脉瘤的检出率,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方面相比DSA,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可较好对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CT血管成像(DE-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为颅内动脉瘤63例的DE-CTA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完成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并与手术或DSA进行对照,以评价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术后复查的应用价值。结果:DE-CTA诊断63例共67个动脉瘤,均经手术或DSA证实,漏诊1个,其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3%、100%;DE-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瘤颈宽度、瘤轴指向、动脉瘤钙化斑块、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但与动脉瘤相关的穿支血管显示欠佳;术后复查无瘤颈残留,金属光束硬化伪影在介入治疗患者中更为明显。结论:DE-CTA作为一种快捷、无创的检查技术,在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和术后复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