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探讨减少不良反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观察不良反应类型、患者年龄、性别、累及器官系统等。结果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多发于46岁以上患者(83.3%)、多由一般药物引起(72.0%)、多为化学制剂(80.7%)及注射药物(88.7%)、神经系统(37.3%)和皮肤及其附件系统(31.3%)为主要累及系统。结论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临床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并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01~2011-06收集到的1 39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93例ADR报告中,共计1 666例次药品引起ADR,涉及品种211种,其中约5%涉及2种以上药物联用。其中抗微生物类药的ADR发生率最高(860例次,占51.62%),其次为营养支持及能量代谢药(150例,占9%);发生ADR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1 211例,占86.93%);药物剂型中以注射剂为主(1 518例次,占91.1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760例,占54.56%),其次为全身性和消化系统。ADR转归中,1 389例ADR治愈或好转,2例出现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需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统计近几年来我院2 180例次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病例,通过查阅临床上ADR报告,寻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 2180例中发生不良反应者共有39例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问题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仍有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管理和临床监测,坚持合理用药,是用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以利于临床上提高监测和应对。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65岁的老年患者的ADR报告。结果 共收集212例次老年患者ADR报告(占总体ADR的 21.3%),其中男性91例次,女性121例次,平均年龄(75.25±6.43)岁;91例次发生于门急诊(42.9%),114例次发生于住院非ICU(53.78%);涉及药品98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30.66%),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26.42%);用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滴注(86.32%);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主要是全身性损害(23.10%),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49%),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皮疹。结论 本研究反映了我院老年患者发生ADR的主要风险药物、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应重点关注应用高风险药物的人群,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对门急诊、院外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口服药物的安全性也应加以重视。由于存在漏报现象,本研究的报告率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患者ADR的发生情况,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老年患者ADR的监测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妊娠期药物致不良反应126例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从而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来宾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2~2015年间收集到的桂中地区妊娠期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26例ADR报告中,妊娠期≥28周的发生率最高,共90例,占71.43%;作用子宫药物类38例居首位,占30.16%,其次为抗菌药物36例,占28.57%。在ADR涉及的孕妇安全用药级别中,B级药物最多,占60%。ADR涉及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寒战和皮疹。结论了解妊娠期ADR的特点、注意事项,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针对性指导。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或联用其他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4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肌肉毒性反应占比最高(35.11%),其次为肝毒性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分别占25.53%与19.15%,其中横纹肌溶解占比为25.53%)。使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其中辛伐他汀致药物不良反应占比高达41.49%;其次为阿托伐他汀占29.79%。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缺血药或降压药、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贝特类调脂药物、抗病毒药、抗菌药、抗糖尿病药、注射剂或中成药等药物联合应用均可致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与抗心肌缺血药或降压药联用最易发生不良反应(27.66%);其次为与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或与贝特类调脂药物联合应用(分别占20.21%、17.02%)。男性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56.38%)略高于女性(43.62%);70~79岁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结论以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为主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缺血、降压、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主要表现为肝毒性与肌肉毒性,患者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内科》2017,(5)
目的分析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药物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2000~2016年中文文献,收集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案例,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50岁以上患者为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在136例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患者中,50岁以上患者62.5%。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原患疾病及过敏史、给药剂量、联合用药、使用溶媒等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在136例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患者中,给药后30min内发生者占52.20%。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系统损害,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绝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抢救、对症处理后会痊愈或好转。结论重视不同患者个体差异,规范用药,加强用药全程监护可有效减少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8.
黄剑辉 《内科》2012,7(3):288-28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2011年在我院治疗发生的145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4例),占总数的26.2%;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122例,占84.13%;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ADR最多,占总例的58.62%,其次为中药注射剂,生物制品。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正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05~2015年49例应用卡马西平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原患疾病、不良反应类型、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的转归、基因检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卡马西平治疗的原患疾病中,各种神经性疼痛最多(69.38%),其次为癫痫(26.53%);皮肤不良反应最多(95.92%);合并用药更易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8例/10例);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阳性率高(93.75%)。结论卡马西平所致的不良反应危害大,中老年患者应从低剂量开始给药,减少合并用药,加强用药监护,监测药物浓度,使用该药前最好进行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从而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39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研究方法,对成都市各市级医院2000-01/2006-06报告的390份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elderly,ADRE)监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在统计的390份ADRE报表中,抗微生物药物116例,占29.74%,排第1位;单一用药143例,占36.67%,而联合用药247例,占63.33%;占前5位的不良反应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和泌尿系统反应。结论在对老年人进行用药时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并应加强对各易损系统的观察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并评价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1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及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前4位的药物分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55例,占25.8%)、中草药(46例,占21.6%)、抗结核药(39例,占18.3%)和免疫抑制剂(29例,占13.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106例,51.2%)。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发热、恶心、黄疸、呕吐及腹部不适。肝损害以胆汁瘀积型最为常见。预后良好,显效率72.3%(154例),有效率21.6%(46例),总有效率为93.9%(200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临床用药要严格把握用药指征,进而做到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上报的122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122例不良反应中,84例(68.85%)在患者不合理用药时出现,38例(31.15%)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液过程中,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2.40,P0.05)。122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中男85例(69.67%);多于女37例(30.33%)。不同年龄段都有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60岁的老年患者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大,而10岁的儿童发生率最低。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18.85%(23/122),其次为痰热清注射液和刺五加注射液,分别占13.93%(17/122)和12.30%(15/122);参麦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0.66%。本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心悸、胸闷、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结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众多,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控工作,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结核病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集到的872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不良反应的处理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2例ADR报告中,18~3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355例,占40. 71%),各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出现的ADR多;静脉给药联合口服给药是发生ADR的主要途径(317例,占36. 35%);超过八成(80. 50%)的ADR发生在用药后30天内; ADR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为肝胆系统(330例次,占35. 56%),其次是代谢和营养障碍(204例次,占21. 98%);超过七成(76. 36%)的肝功能异常患者需停药并对症治疗,超过六成(68. 14%)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仅需对症治疗; 812例(93. 12%) ADR转归结果为好转或治愈。结论重视用药后30天内ADR的监测,特别关注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常见ADR的发生,保障抗结核治疗的有效进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翟贰明 《山东医药》2013,53(29):105-106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及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为进一步规范ADR监测,避免或减少其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现对我院2005~2011年发生ADR患者的用药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收集同期我院出现ADR并上报到全国ADR监测中心的540例患者临床用药报告表.根据ADR报表,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品种及ADR涉及的系统、器官、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采用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常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0~2011年收集并上报到北京市ADR监测中心的443份有效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3份ADR报告中,患者年龄15~89岁,其中0~20岁13例、21~30岁15例、31~40岁28例、41~50岁75例、51~60岁133例、61~70岁96例、71~80岁73例、>80岁10例;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353例、口服47例、其他43例;共涉及药物17类131种,其中抗肿瘤药39种171例、中药制剂13种48例、抗微生物药物15种40例、其他各类均低于10种30例;ADR临床表现共计682例次,累及的器官或系统21个,其中全身性损害234例次(34.31%)、胃肠系统损害93例次(13.64%)、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损害88例次(12.90%)、其他器官或系统损害例次所占比例均小于10.00%。结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51~6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出现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出现ADR最多的药物是抗肿瘤药,ADR以全身性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用药监护策略。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9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用药监护措施。结果心脑血管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因素及用药因素有关,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及合理使用药物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采取合理的用药监护措施,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2009年6月收集的200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122例,占6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0例,占65%);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80例,占40%)。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探析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于该院发生50例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式分析,整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别、年龄、药物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探讨。结果 50例抗糖尿病药物所导致的临床不良反应中,包括男性30例,女性20例,由多种药物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便秘、咳嗽、呼吸困难等,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结论抗糖尿病药物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医护人员在给药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给药,同时,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应谨遵医嘱;针对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服用双黄连注射剂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服用双黄连的剂量、用药时间、年龄,及与其他药物一起服用等情况。结果男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用药时间5~6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患者在服用双黄连注射剂时,超量服用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患者在服用双黄连注射剂时,同时服用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黄连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与性别、用药时间的长短、超量服用、合并药物等有关,医护人员一定要根据双黄连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叮嘱患者服用双黄连注射剂,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169例急性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及药物变化趋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女性患者占56.80%,50岁以上患者占46.15%,体重55 kg者占64.5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还有39例患者(23.08%)无任何症状,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肝损害以轻度(66.27%)及中度为主(22.49%);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73.37%),其次是混合型(16.57%)和胆汁淤积型(10.06%)。多种给药途径均可能引起DILI,但以口服给药为主(67.46%)。多种药物可能引起DILI,以中草药(37.28%)、抗结核药物(21.30%)及抗菌药物(17.16%)最多见。其中,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有逐年上升趋势,而抗菌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下降趋势。经及时停药和保肝治疗,治愈81例(53.85%),好转65例(38.46%),无效17例(10.06%),死亡6例(2.96%)。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的致病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