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介绍传统舆情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探讨基于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舆情分析系统及其在舆情分析服务实践中的应用,指出我国相关机构开展舆情分析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收集监测与分析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2.
公共卫生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公共卫生网络舆情监测的需求分析入手,设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总体架构、功能结构、业务流程,并介绍互联网信息采集、数据预处理、舆情分析、个人工作平台、系统安全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网络舆情事件的事理图谱结构,介绍了网络舆情事理图谱构建的方法。对网络舆情事理图谱构建框架及涉军舆情事理图谱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展望。针对网络治理、公共安全管理领域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事理图谱结合领域知识图谱的创新研究将获得时效更优、成效更高的产出。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网络舆情对医疗工作的影响正变得日趋重大,如何正确应对涉医网络负面舆情,控制与降低其负面影响,成为当前医院管理和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分析了涉医网络负面舆情的特点,即突发性、非理性、扩散性、偏好性、破坏性.认为当前医院舆情防控工作的难点主要在于:人员力量薄弱、处理能力落后、处置方式单一、存在时间盲区、不与媒体互动;并据此提出了加强专业人员培养、积极维护自身形象、建立舆情管控体系、制定舆情处理预案、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加强与媒体的协作关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网络舆情多发易发的态势下,行业互联网舆情监测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大数据采集、近似文本去重、智能垃圾文过滤、重要舆情预警、地域识别、倾向性分析等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为相关部门全面掌控网络舆情和有效应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医改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针对公立医院建设发展和医疗服务过程中,医院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医患矛盾,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回顾和专题调研方法,对上海市4所规模相同的三级综合性医院进行相关调查,研究探索建立全覆盖舆情收集、反馈工作网络,为分析应对、化解突发舆情和群发事件,消除影响医院稳定的潜在隐患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开展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有效的预警机制,灵活的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摸索和优化处置流程。在实践中发现还需要解决应急预案及流程不够完善、专业人员缺少、监控系统不够得力等问题外,还应积极探索出一些对涉医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危机应对的方法,为医院全面开展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在网络上发表对公共事件的诉求,其中医疗卫生关系着公众的切身利益,使其成为了网络舆情重点关注的领域。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并结合在宣传工作中的实际做法,进一步探寻医院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可以采取的监控手段和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从而化解各类医疗卫生事件,营造良好医患氛围,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兴起,改变了传统舆情信息和舆情引导工作模式,为医院舆情信息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提出医院管理工作者需站在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医院舆情信息工作在丰富医院与公众的沟通渠道,方便公众对医院工作的监督,促进医院科学民主的决策,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措施的落实,推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剖析了新媒体的超链接性、自组织性和互动性对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准确地把握住新媒体时代医院舆情信息工作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组织保障机制、舆情收集机制、舆情分析机制和舆情引导机制四方面,构建新媒体时代医院舆情信息工作机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介质的普及,高校网络舆情问题逐步暴露,如何正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主动权,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甲状腺病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甲状腺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因病机、病理改变及中药对其的治疗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当今诸家多以反治法释反佐之内涵,于温热方药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治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此即是将某些阴阳格局之病一味采取反其道而治之的方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反佐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和论"",以反为顺,以顺为通,以通为用"而形成的。继而通过反佐的应用,使药性与病性相趋,因势利导,从而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