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时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 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研究组阿托伐他汀钙20mg/晚,阿司匹林lOOmg/晚,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晚,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降脂药,分别于入院时,治疗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血脂水平,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斑块的类型.结果 (1)研究组6个月、12个月血清TC、TG、LDIJ-C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HDL-C治疗12个月后有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血清1℃、TG、LDL-C均比治疗前稍增高,血清HDL-C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2)研究组治疗6个月、12个月颈动脉斑块Crous积分减低(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12个月颈动脉斑块Crous积分增大(P<0.05).(3)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颈动脉斑块类型前后未见显著变化,但研究组具有稳定斑块的趋势.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降脂疗效确切,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具有稳定斑块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12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mg,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前后血清hs-CRP的浓度及经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血流参数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并与常规治疗60例作对照组.结果 6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经辛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血清hs-CRP的测定值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并降低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面积缩小,改善颈动脉血流参数,12个月后上述各项参数改变更为明显,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抗炎等机制对防治脑梗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低脂饮食的基础上,洛伐他汀组口服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共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8周及 6个月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1)治疗6个月时,洛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4.20±3.77) 明显低于治疗前(4.77±2.31)及对照组(6.86±1.89)(均P<0.05);(2)治疗8周时,洛伐他汀组血清CRP水平[(6.37±2.16)mg/L]明显低于治疗前 [(16.35±5.18)mg/L] 及对照组[(16.30±4.84)mg/L](均P<0.05);(3)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8周及6个月时,洛伐他汀组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长期服用洛伐他汀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立普妥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此外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观察组口服立普妥联合拜阿司匹林口服,干预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Hcy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分别为(1.30±0.43)mm、(2.30±1.1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0.52)mm、(2.86±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cy[(5.83±0.42)vs(12.20±3.26)]μmol/L、hs-CRP[(8.22±5.80)vs(14.30±6.15)]mg/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立普妥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能明显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降低Hcy及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血脂、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和影响。方法将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7)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20mg qn,拜阿司匹林100mg q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500mg bid.po。2组均给药12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和颈动脉血管彩超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TC、TG、LDL-C和CRP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LDL-C均明显提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颈部血管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显著减小,治疗12个月后2组均有进一步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70±0.32、3.78±0.38、3.92±0.36,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6.92±0.35、4.63±0.40、3.67±0.33,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前、疗后6个月、12个月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69±0.33、3.85±0.42、3.96±0.38,治疗6个月、12个月积分明显增高(P<0.05);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7.03±0.37,4.25±0.36、2.78±0.35,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2组治疗6个月、12个月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较单用阿托伐他汀更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CRP、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组织学构成,明显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稳定和逆转斑块有积极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立普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经颈动脉超声及血液分析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服用立普妥20 mg,1次/d。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 g口服,3次/d,同时给予立普妥20 mg,口服1次/d,共6 m,6 m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观察两组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厚度及斑块数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斑块厚度有所减小,且治疗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均减小,且治疗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均有所下降,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立普妥联合养血清脑颗粒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降低动脉硬化指数,从而有效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2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内-中膜厚度检测,比较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完成随访的120例病例中,治疗组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TC和LDL-C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变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与6个月时,低回声斑块与混合回声斑块所占比例均下降(P<0.01),高回声斑块所占比例均明显增高(P<0.01);在治疗组,服药后6个月与1个月相比较,高回声斑块所占比例显著增高(P<0.01);在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性质变化不明显。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TC和LDL-C水平,并有利于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比色法检测103例糖尿病、240例急性脑梗死和13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斑块;调查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清CRP水平、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比率及病程明显高于或长于糖尿病组(P<0.01~0.001);糖尿病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程显著短于急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比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尤其病程长)是糖尿病并发ACI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120例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均给予常规和综合性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晚,治疗12个月,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12个月,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血脂水平、hs-CRP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的IMT与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显著稳定动脉斑块,并促进斑块的消退,减轻血管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血脂康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61例有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患者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和粥样斑块大小,并检测血清CRP水平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观察治疗24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血脂康组CRP水平、TC、TG、LDL-C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IMT和粥样斑块变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脂康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进而对脑梗死的发生起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 对7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外,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治疗3个后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肝肾功能,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IMT).结果 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患者TC、TG、LDL-C和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除降脂作用外,还可以稳定并缩小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观察组)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9例)、稳定斑块组(31例)及无斑块组(35例),选择同时期健康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4组研究对象血清中IL-6、CRP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CRP(4.80±2.16)mg/L和IL-6(209.54±75.60)pg/m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43±0.51)mg/L和(103.34±8.99)pg/mL(P0.05)。不稳定斑块组CRP、IL-6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CRP、IL-6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rCRP=0.740,rIL-6=0.924,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IL-6、CRP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可能在预测脑血管病的发生及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血流、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选用自2009-02—2014-06来我院神经内科就治并确诊的脑梗死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63例(47.01%)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持续6个月;71例(52.99%)为研究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持续6个月,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测定2组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斑块厚度及IMT厚度,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6个月治疗结束后,在IMT厚度、斑块厚度和血流速度上,2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t=2.19,5.014,4.914、P=0.03,0.000,0.0000.05),在血脂测定上,2组患者体内TC、TG、HDL-C、LDL-C含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t=9.046,16.817,24.084,2.878,P=0.0000.01)。研究组出现3例胃肠道不适,2例头痛,2例皮疹,1例头晕,无肌肉疼痛、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健康管理组(90例)及常规治疗组(9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健康管理组进行连续12个月的健康管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个月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自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情况。结果健康管理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第6、12个月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第6个月TC、TG、HDL-C及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管理组治疗第12个月TC、TG及LDL-C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健康管理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第6个月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管理组治疗第12个月Crouse斑块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第6个月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管理组治疗第12个月Crouse斑块积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长期健康管理干预可以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斑块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PAS)三联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180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PAS三联疗法治疗组(PAS组,60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他汀组,60例)和拜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60例).检测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醋(T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12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可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脑梗死患者中采用辛伐他汀治疗对其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颈动脉斑块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等指标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指标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的各氧化应激指标(oxLDL、MDA、SOD、GSH-Px)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斑块Crouse积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Crouse积分、IM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有效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缓解颈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灯盏生脉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灯盏生脉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100例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给予灯盏生脉和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对照组50例仅口服阿司匹林。2组常规治疗相同(胞二磷胆碱1.0 维脑路通针5支,iv qtt gd),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脂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斑块面积、CRP、FIB、D-二聚体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并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灯盏生脉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及大梗死灶组,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选取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IL-23、IL-17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且中梗死组显著高于大梗死组(P<0.05)。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IL-23/IL-17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防作用及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0-02—2014-01收治102例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其中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组均治疗1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并有稳定动脉斑块,促进斑块消退的作用,且有一定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