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血肿抽吸引流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再出血原因,评价该治疗方法。方法 比较41例血肿大于35ml基底节脑出血行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与79例保守治疗相同标准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再出血率较保守组高,一周内死亡率两者无差异,一月内死亡率较保守组低(P<0.05),平均住院日缩短(P<0.01)。结论 再出血是血肿抽吸引流的主要死亡原因,但该手术可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关系.方法 2005-05~2006-02收治的9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根据病灶大小分3组大片梗死21例,小片梗死44例,腔隙性梗死26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组34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7例.全部患者测定血浆Hcy、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分析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灶大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叶酸、VitB12的关系.结果 血浆Hcy水平(1)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性别、年龄各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2)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有斑块34例,血浆Hcy(20.73±9.31)μmol/L,无斑块57例,血浆Hcy (15.46±11.4) μmol/L,前者高于后者(P<0.05).(4)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1s=-0.264,r2s=-0.16,P<0.05).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Hcy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高血浆Hcy血症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56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脑卒中后6个月是否合并抑郁,分为PSD组221例、非PSD组339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指标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SD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各血清指标预测PSD发生的临床价值。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SD组血清总胆固醇、血肌酐、尿酸(uric acid,UA)、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2、IL-6、IL-17、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均高于非PSD组(P<0.05),TNF-α、SAA水平,通过血常规检测计算 NLR、PLR低于非PSD组(P<0.05),2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OR=1.48,95%CI:1.06~1.97,P=0.026)、IL-17(OR=1.26,95%CI:1.03~1.56,P=0.038)、NLR(OR=2.45,95%CI:1.52~4.89,P<0.001)、SAA(OR=1.87,95%CI:1.22~2.65,P<0.001)、UA(OR=2.68,95%CI:1.72~5.68,P<0.001)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UA、NLR、SAA、IL-6、IL-17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6个月发生PSD的AUC分别为0.838、0.826、0.759、0.732、0.569。 结论血清IL-6、IL-17、SAA、NLR、UA水平增高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可预测PSD发生风险,且UA、NLR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经皮钻颅穿刺持续抽吸治疗脑溢血21 例,结果好转16 例,死亡5 例。认为该法简便,安全,对挽救患者生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减轻脑水肿及减少后遗症等有一定意义,尤其适用于设备、技术条件较差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手术出血时止血困难,一旦发生大出血是导致腹腔镜中转开腹及并发其他损伤的常见原因。回顾我院近3年来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囊床出血42例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观测和评价其行为学改变,检测和分析PD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至成年SD大鼠单侧前脑内侧束,制作偏侧PD大鼠模型,观测和评价其行为学改变(悬尾测试、旋转行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和分析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在PD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变化。结果 (1)PD大鼠出现了尾僵直、少动、运动迟缓、震颤、竖毛、咬尾或足、姿势和步态不稳等异常行为;(2)悬尾测试对于评价PD模型没有统计学意义,旋转行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时间依赖性;(3)PD大鼠模型毁损侧的黑质与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Dopamine,DA)和五羟色胺(Serotonin,5-HT)含量均降低,DA的含量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术后第2、3、4及5周黑质部位的DA含量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62.96%、82.88%、92.71%、91.50%,纹状体部位的DA含量分别下降77.47%、91.39%、96.25%、96.18%;术后第3、4及5周黑质部位的DA含量平均下降(89.03±5.36)%(第3、4及5周的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纹状体部位的DA含量平均下降(93.61±2.79)%(第3、4及5周的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PD大鼠模型具有类似人类PD的运动症状,除旋转速度作为旋转行为经典的行为学指标外,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可作为PD模型旋转行为的辅助指标;(2)PD大鼠脑内毁损侧的黑质和纹状体部位的DA和5-HT含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7.
8.
目前研究一致认为抑郁是帕金森病(PD)常见的伴发症之一。PD伴发抑郁症状是影响PD患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卒中与C反应蛋白(CRP)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将106例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28例和非进展组78例,同时选择同期28例病房内非卒中,且无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超声学特征及斑块形态,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患者,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3组CRP水平。结果发病72h时,进展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r-I~)评分明显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斑块发生以不稳定斑块为主,而非进展组斑块发生以稳定斑块为主;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进展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非进展组;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患者升高幅度显著大于稳定斑块患者。结论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CRP水平升高和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评价2组治疗效果,于治疗7 d、14 d时采用NIHSS评价2组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及有效率分别为39.74%、25.64%和89.74%,对照组分别为22.22%、18.06%和68.06%,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7 d、14 d时观察组NIHSS得分分别为(10.04±3.11)分和(8.57±2.51)分,对照组分别为(12.97±3.01)分和(11.78±3.29)分,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与单纯使用依达拉奉相比,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