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虹吸法在抢救产后大出血患者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采用虹吸负压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而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两组患者在抢救时均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以第一次穿刺即见回血判定为穿刺成功,分别统计两组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成功所需的穿刺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68.75%,而对照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4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穿刺成功所需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患者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虹吸法可显著提高产后大出血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明显缩短静脉穿刺成功所需的穿刺时间,为抢救产后大出血患者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开拓了一条新途径,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抗休克治疗,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虹吸法在抢救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32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62例,研究组采用虹吸负压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而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两组患者在抢救时均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以第一次穿刺即可见回血为穿刺成功的观察指标,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的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穿刺成功率为68.57%,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40.32%,两组比较,X2值为10.6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虹吸法可明显地提高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为抢救患者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开拓了一种新途径,对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抗休克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采血与建立静脉通道所需时间。方法将100例将行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穿刺,观察组采用真空负压技术穿刺。结果两组静脉穿刺回血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完成采血与静脉输液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空负压技术可提高留置针穿刺回血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采血与穿刺所需时间,经留置针采血成功率高,能同时完成输液和采血两项操作,从而减少护士工作量,并为抢救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4.
潘明英 《吉林医学》2013,(28):5895-5896
目的:探讨微负压法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在门诊输液的患者500例,按日期将单日输液患者为观察组,双日输液为对照组,观察组250例输液患者在穿刺时采用微负压法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易见回血程度、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静脉充盈不佳患者,用微负压法进行静脉穿刺,其穿刺时间、易见回血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微负压法进行静脉穿刺,能明显缩短静脉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钭国英 《中华全科医学》2015,(3):482-483,486
目的探讨虹吸原理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0例需要行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观察组利用返折输液管放开后形成的负压原理即虹吸负压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比较2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所需要的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优于对照组[94%(141/150)/78%(117/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9,P=0.001),观察组患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11±0.22)min/(5.09±0.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8%(147/150)/76%(11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04,P=0.000)。结论虹吸法可显著提高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明显缩短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所需的穿刺时间,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效地保护患儿血管,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了医院的声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1,(8):1323-132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方法,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00例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留置针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降低输液瓶、升高调节器、反折输液管、改进的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外周静脉输液。结果两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留置针传统输液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而使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结论采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可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的痛苦,此法更适用于较细的塌陷的血管患者的治疗和抢救。  相似文献   

7.
陈凤群 《吉林医学》2013,(32):6850-6851
目的:探讨在末梢循环不良患者中采用负压静脉穿刺法对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作用,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方法:将末梢循环不良患者222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20例采用负压静脉穿刺法;对照组102例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结果:负压静脉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静脉穿刺法较常规静脉穿刺法易见回血,明显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适合于末梢循环不良患者,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虹吸原理在小儿头皮输液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受头皮静脉穿刺的400例患儿,将其中的200例使用传统输液法的患儿归为对照组,另外200例在头皮穿刺输液中应用虹吸原理的患儿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成功情况、所需要时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穿刺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头皮穿刺输液中应用虹吸原理,能够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进而提升护理质量,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型号静脉留置套管针在疑难静脉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96例疑难静脉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观察组患者使用BD安全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在腕部掌侧面浅静脉穿刺留置输液,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静脉留置套管针在腕部掌侧面浅静脉穿刺留置输液。对比观察操作者在两组输液时被针刺伤的次数,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所需的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操作时间缩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疑难静脉的手术患者选择BD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温雅丽 《中外医疗》2013,32(13):72-73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时提高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将108例需施行颈外静脉穿刺的神智清醒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技术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技术穿刺法,对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所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证实了改良技术穿刺法优于传统技术穿刺法,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视化超声技术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方法收集ICU外周疑难血管穿刺病人120例,随机分为2组,60例病人按照传统穿刺法为对照组,60例病人按照可视化多普勒超声引导法穿刺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的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较高,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观察组穿刺成功所用时间较少(P < 0.01)。结论将可视化超声技术应用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和总体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两种静脉置管术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输液,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比较两组穿刺禁忌证、一次置管成功率、完成穿刺所需时间、输液效果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5.0%、57.0%)、完成置管所需时间[分别为(6±10)、(36±13)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穿刺禁忌证占12.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8.57%,观察组无穿刺禁忌证,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穿刺禁忌证和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能监测中心静脉压,对照组可监测中心静脉压。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输液无穿刺禁忌证限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条适用范围广、安全的输液通道;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完成穿刺所需时间短,能较迅速地建立静脉通道,为快速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护理警示标识在临床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需要静脉采血的患者1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头交代提醒抽血及注意事项,试验组采用口头交代,并使用护理警示标识提醒,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成功采血和未采血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成功采血的人数分别为78、56人,未成功采血人数分别为2、24人,试验组患者的采血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而未成功采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警示标识可以提高临床静脉采血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将78例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应用“三点连线法”指导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快速心脏起搏;B组38例在X线透视下穿刺左或右侧锁骨下静脉进行临时起搏。结果示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电极操作时间及起搏阈值无差异(P〉0.05),总抢救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成功后电极平均深度为“三点间连线长度+9.0cm”。提示利用三点连线法指导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快速心脏起搏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适用于不同年龄、身高和体形的患者,对无自主心律和有自主心律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X线透视指导下经右颈外静脉球囊漂浮电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方法 58例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8例应用无X线透视指导下经右颈外静脉球囊漂浮电极、B组,30例应用X线透视指导下经右锁骨下静脉普通电极进行临时心脏起搏。观察两组间置管操作时间、起搏阈值、并发症等。结果右颈外静脉组(A)从穿刺开始至鞘管置入时间(置鞘时间)明显小于右锁骨下静脉组(B)[(0.79±0.21)min vs(1.18±0.45)min,P0.01],从而在从穿刺开始至成功起搏的总操作时间也显著少于右锁骨下静脉组(B),另外右颈外静脉组(A)无须转运患者消耗时间。而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相关并发症有显著差异。两组的起搏阈值、QRS振幅和ST段抬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X线透视指导下经右颈外静脉球囊漂浮电极的临时心脏起搏有良好起搏疗效,其操作简单、节省时间、更少穿刺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法与颈总动脉搏动旁右颈内静脉穿刺法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4年5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评估需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共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60例)和颈总动脉搏动旁组(采用右颈总动脉搏动旁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60例)。记录并分析两种穿刺方法从消毒开始至顺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所需要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53例(88.3%),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44例(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3.9±1.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8±1.9)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引导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6例(10%)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优于颈总动脉搏动旁法,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快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安眠药中毒患者及早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采用血液灌流器、内瘘穿刺针直接穿刺挠动脉或股静脉或插管引血。肘静脉穿刺回血建立体外循环。结果 24例抢救成功,2例死亡。结论及早行血液灌流是抢救安眠药中毒最关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