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联合坦洛新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为OAB且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后无效的25例,在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的基础上加服坦洛新,治疗2周,观察用药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各指标变化.结果 联合治疗前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18±5)次,日平均单次尿量(98±32)mL,平均单次最大尿量(148±38)mL;联合治疗后日平均排尿次数(9±4)次,日平均单次尿量(251±53)mL,日平均单次最大尿量(302±62)mL,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联合坦洛新能够有效改善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无效的OAB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防己黄芪汤对大鼠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①选取雌性SD大鼠90只,随机取15只为假手术组,其余75只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复制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模型),托特罗定组(0.5 mg/kg),防己黄芪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0、5、2.5 g/kg),缩窄近端尿道出口,模型复制第3周开始给药,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测定尿动力学参数,计算膀胱指数,并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②复制体外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模型,观察防己黄芪汤对其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 DI模型大鼠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排尿点压、排尿压峰值、膀胱指数显著升高(P<0.01),残余尿量明显增多(P<0.01);膀胱发生明显的病理性改变。防己黄芪汤高、中剂量组和托特罗定组大鼠排尿间隔时间显著延长(P<0.05,或P<0.01),排尿点压和排尿压峰值降低(P<0.01),膀胱的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1);防己黄芪汤高剂量组和托特罗定组膀胱指数显著降低(P<0.05),膀胱病变程度减轻。0.2 mol/L KCl溶液能显著增加正常大鼠逼尿肌的收缩频率和张力(P<0.01),托特罗定(10-8 mmol/L)、防己黄芪汤(10、20、40 g/L)对KCl引起的逼尿肌收缩频率和张力的增加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防己黄芪汤可以改善DI大鼠的下尿路症状,可能是通过调节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平滑肌的舒缩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给予护理干预联合托特罗定,对照组16例给予口服托特罗定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日记、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每日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每日急迫性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实验组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联合托特罗定较单用托特罗定治疗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门诊就治的82例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范围为2013.7~2015.9,依照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包含41例病患。研究组患者采用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对照组采用单一托特罗定。对比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日均排尿次数为9.4次,日均单次尿量为154.9ml;对照组患者日均排尿次数为11.5次,日均单次尿量为363.8ml;对比后发现研究组患者在上述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是一种有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案。临床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坦洛新联合托特罗定治疗逼尿肌不稳定前列腺增生的疗效以及药物作用的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逼尿肌不稳定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坦洛新)及观察组(坦洛新联合托特罗定)各6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MFR)及膀胱残余尿量(RUV)测定,并评定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IPSS、MFR、RUV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坦洛新联合托特罗定治疗逼尿肌不稳定前列腺增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托特罗定联合黛力新与单用托特罗定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托特罗定联合黛力新治疗组60例与单用托特罗定治疗组60例,治疗时间为4周,以平均24h排尿次数、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为疗效指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比较治疗前后24h排尿次数、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用组。结论托特罗定联合黛力新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托特罗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督脉铺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SCI后NB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行盆底肌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行督脉铺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排尿量、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以及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充盈压力、膀胱容量等尿动力学指标;并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排尿量显著增多(P<0.05),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残余尿量、膀胱充盈压力显著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上述尿动力学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铺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增加单次排尿量,减少尿失禁,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0-12+16
目的 探讨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康复治疗部治疗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76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 例。对照组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膀胱电刺激法,两组均治疗8 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情况,并比较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 周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日均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明显下降(P<0.05 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50,P<0.05)。结论 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SCI 后NB 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确切,能更明显改善排尿情况,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互动式针刺法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1w指导其行常规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互动式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及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而日均单次排尿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日均最大尿流量、平均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明显,而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互动式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托特罗定对膀胱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及其在膀胱收缩功能中的作用,为膀胱活动过度症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膀胱活动过度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托特罗定治疗.对照组给予黄酮哌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和平均单次排尿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9.363,P〈0.05),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t=12.363,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30/40),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3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口干、便秘、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特罗定在治疗膀胱活动过度症的应用中能明显降低膀胱细胞的兴奋性与收缩功能。提高治疗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糖尿病合并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给予弥可保肌肉注射,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4周后日排尿次数、24 h单次最大排尿量以及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低剂量的组胺与5-羟色胺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0只SD雌性大鼠实施膀胱出口不全梗阻手术(PBOO),模拟OAB的临床尿动力学改变,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2μg组胺(10 μg/mL)治疗组、1.1 μg5-羟色胺(5.5 μg/mL)治疗组、2μg组胺与1.1μg 5-羟色胺联合用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另外10只SD雌性大鼠予以假手术并用生理盐水处理.药物及生理盐水治疗均开始于术后第10天,给药方法为皮下注射,每日2次,持续1周.通过清醒状态下的膀胱压力测定记录各组大鼠储尿期与排尿期的尿动力学指标,完毕后收取膀胱组织称量并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事后多重比较方法对组间的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组胺治疗组、5-羟色胺治疗组及组胺与5-羟色胺联合用药组大鼠的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频率、振幅、膀胱最大容量、排尿收缩的间隔时间、残余尿量以及膀胱质量均有提升(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仅联合用药组大鼠的排尿收缩振幅有提升,不稳定收缩的振幅与残余尿量均降低(P<0.05).组织学分析表明联合用药与单用组胺治疗组大鼠逼尿肌纤维连续且排列紧密.结论 联合应用低剂量的组胺与5-羟色胺可有效改善OAB大鼠储尿期膀胱功能的稳定性,并提高膀胱的排空效率,可为临床OAB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49例不同原因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其中尿潴留组24例,尿失禁组25例。对其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肌电图联合测定和静止期尿道压力进行测定。结果:尿潴留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尿流率降低,残余尿量增加,大容量膀胱,逼尿肌无反射,高逼尿肌漏尿点压;而尿失禁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对其进行尿动力学分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电刺激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兔模型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20只实验兔,通过手术方法制作骶上脊髓损伤模型,术前术后尿流动力学比较。首次骶神经根电刺激和刺激1周后再次尿流动力学观察,与刺激前进行对照。结果:20只实验兔中术后死亡3只,余均表现有不同程度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尿流动力学表现为膀胱容量减小;膀胱静息压上升,顺应性下降;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增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最大逼尿肌压和膀胱漏点压上升。刺激一周后测压结果显示膀胱容量明显上升,膀胱顺应性上升,灌注期压力上升平稳,无抑制收缩活动减少,最大逼尿肌压下降,膀胱漏点压下降不明显。骶神经根电刺激过程中同步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与刺激前无明显差异。结论:单次骶神经根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兔膀胱功能影响不明显,而长期刺激可以明显抑制逼尿肌异常活动,改善储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高位损伤致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eflexia,DH)大鼠膀胱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量的变化和组织学改变及其与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关系.方法26只SD雌性大鼠分实验组16只,正常对照组10只.实验组于第10胸椎剪断脊髓,4周后作膀胱尿动力学检测,筛选出脊髓损伤伴DH大鼠,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膀胱上NGF的表达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学变化.结果脊髓高位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组16只,死亡4只,产生DH的12只(100%).NGF在两组大鼠膀胱的上皮和逼尿肌上均有表达,上皮表达在包膜,逼尿肌表达在包浆.实验组DH大鼠膀胱的上皮和逼尿肌NGF平均光密度值(0.358±0.011),(0.217±0.01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膀胱上皮和逼尿肌NGF平均光密度值(0.183±0.012,0.058±0.006)(P〈0.05).HE和Massom染色显示脊髓高位损伤后DH大鼠膀胱的逼尿肌和移行上皮均增生.结论脊髓高位损伤后的DH症状与膀胱上皮和逼尿肌上的NGF表达量升高密切相关,可能是其产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同时组织学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对家兔神经损伤性尿潴留的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分为模型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术后予中药及针灸治疗,余两组术后不做特殊处理。4d后分别进行排尿阈值及残余尿量测定,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测定各组膀胱逼尿肌胆碱能受体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膀胱内压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模型组膀胱内压(P〈0.05)。实验组排尿阈值、残余尿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膀胱逼尿肌胆碱能受体表达,实验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中医药疗法可以提高神经损伤性尿潴留家兔膀胱逼尿肌胆碱能受体的表达,提高膀胱压力,降低排尿阂值和残余尿量,促进术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流率测定、残余尿量测定、充盈性膀胱测压、压力一流率同步测定、尿道压力测定,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3患者行尿流率测定,25例不能自行排尿,78例患者最大尿流率〈15ml/s、平均尿流率〈10ml/s;逼尿肌稳定67例,逼尿肌不稳定36例;高顺应性膀胱11例,低顺应性膀胱22例,顺应性正常70例;膀胱充盈感觉减退21例,感觉增强23例,感觉正常59例;逼尿肌收缩有力78例,P/Q图显示膀胱出口梗阻66例,可疑梗阻12例,逼尿肌收缩力降低,未能排出尿液25例;103例患者均显示前列腺及功能尿道长度延长,75例患者显示膀胱颈压升高。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正确判断患者是否有膀胱出口梗阻,还可评估膀胱逼尿肌功能,在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理。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手术后电针组16只、手术后模型组1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5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20Hz连续波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模型组、正常组不治疗,3组均于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结束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辣椒素受体VR1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电针组和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亦明显降低(P〈0.05),但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疗后电针组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比模型组少,比正常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VR1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