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二级医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共同建立一套医院、社区、患者、家属联合一体的PICC管路安全维护模式,提高社区护士PICC护理管理水平,使居家PICC患者能得到安全、便捷、规范的护理。 方法 二级医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PICC患者管路安全维护制度和流程的制定、医院专科护理专家组的设立、社区护士选拔、PICC患者沙龙建立,采用理论授课、短期进修、模拟操练、实践练习、健康宣教等形式,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2名PICC管路维护专科护士;同时入选社区PICC管路安全维护患者60例,以二级医院PICC管路安全维护患者58例为对照,通过PICC管路维护过程中导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时间、经济成本等分析,客观评价社区PICC患者管路维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构建了一套综合医院、社区、患者、家属为一体共同参与PICC患者管路安全维护的模式;社区PICC患者管路维护安全有效,在降低导管并发症,如局部皮肤感染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移位与二级医院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路程时间、经济花费、患者的依从性方面与二级医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二级医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共同建立一套医院、社区、患者、家属联合一体的PICC管路安全维护模式,可有效保障患者安全;节约医疗成本;为社区PICC专职护士的培训提供平台,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二级医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共同建立一套医院、社区、患者与家属联合一体的PICC管路安全维护模式,使居家PICC患者能得到安全、便捷、规范的管路安全维护.方法 二级医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PICC患者管路安全维护制度和流程的制定、医院专科护理专家组的设立,采用理论授课、模拟操练、实践练习、健康宣教等形式,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2名PICC管路维护专科护士.以入选社区PICC管路安全维护患者60例为治疗组,以二级医院PICC管路安全维护患者58例为对照组,通过PICC管路维护过程中导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时间、经济成本等分析,客观评价社区PICC患者管路维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社区PICC患者管路维护安全有效,在降低导管并发症,如局部皮肤感染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移位等与二级医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在路程时间、经济花费、患者的依从性方面与二级医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二级医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共同建立一套医院、社区、患者与家属联合一体的PICC管路安全维护模式,可有效保障患者安全;节约医疗成本;为社区PICC专职护士的培训提供平台,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PICC置管患者携管期间自我管理的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方案。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PICC专科护理门诊行导管维护的280例患者进行居家自我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PICC置管后导管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置管或维护技术水平、导管维护不方便、导管对个人形象的影响与置管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31.1%的患者及家属会每周、35.7%的患者及家属会每天检查导管情况;37.1%的患者支持实施居家自我护理,另有17.9%的患者和家属十分支持并愿意参与居家自我护理,并有携管时间在2~9个月的17例(6.1%)患者是由家属及门诊共同完成维护,且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有50.9%的PICC携管患者会愿意推荐给其他患者。结论:PICC置管患者对导管接受程度较高,患者重视携管期间的自我管理,护理人员应重视部分患者有携管期间居家护理的需求,可通过对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加强PICC置管维护培训,必要时对家属进行培训参与维护,让患者能就近或居家实施维护,提高患者管路维护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居家PICC患者管路维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力群  赵忆文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222-1223
目的通过调查居家PICC患者管路维护的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方案。方法2010年2月~2011年8月,我们采用自制问卷调查108例社区中居家PICC患者的管路维护情况。结果75%的患者知晓换药及冲管时间;60.18%的患者选择去穿刺医院维护;39.82%的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维护;去穿刺医院维护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的为27.78%,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维护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的为21.30%,两者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是两者在堵塞、静脉炎及其它并发症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培训,主动关心居家PICC患者,提高患者维护的意识,从而降低居家PICC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PICC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士多点执业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1日~2019年2月1日72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由原置管医院护士对其进行PICC维护;8周后,比较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导管维护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维护依从性、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多点执业进行PICC置管延续护理,不仅方便患者就近就医,更有助于改善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有助于加强基层医院的护理交流与合作,进而提高基层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2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及口头宣教等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融入叙事护理;比较两组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及居家带管患者导管维护情况和维护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渗血、导管外移、敷贴松脱卷边及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导管维护依从性好于对照组(P0.01),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维护期间采用叙事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对导管维护知识掌握水平及满意度,降低居家带管患者导管维护不当的发生率,同时提高出院带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总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专职专科护理模式的实践体会。成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专职专科护理小组,负责全院患者置管、门诊患者导管维护、并发症监控及健康教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专职专科护理模式促进了护士专科化发展,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同质化护理在社区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接受PICC置管化疗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同质化护理时间分为实施前(2017年7-12月)64例、实施后(2018年7-12月)78例。实施前由各社区医院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后采用同质化护理模式,比较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置管相关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施同质化护理后,社区医院专科护士PICC理论知识水平、维护操作技能、相关能力自评、相关能力他评评分高于实施前;患者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信息获取、带管日常生活、PICC管理总分高于实施前;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7.69%低于实施前21.88%;患者满意度94.87%高于实施前8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质化护理有助于增强社区医院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水平,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12月10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整体护理模式;选择2010年3~12月10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为观察组,实施优质服务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患者家属满意度、导管维护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置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导管维护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优质服务后,能减少置管并发症,延长导管维护时间,达到置管效果,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及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并发症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PICC置管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1—12月的41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的41例置管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与方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通过置管前对患者基础状态、局部皮肤与血管评估、对置管及带管生活的认知度、专科护士资质及操作过程等进行风险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实施前后PICC维护小组的护士对PICC理论与实践考核情况及两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PICC维护小组的护士对PICC理论与实践操作得分均高于实施前,但仅实践操作的评分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渗血、移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通过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护士对PICC置管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提高患者居家带管自我管理能力和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室科学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通过建立中心静脉导管室,解决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及导管维护问题,有效改善静脉置管质量。方法确定中心静脉导管室的设置,人员组成及岗位职责,制定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项规章制度,质控标准,进行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健康教育、院内外会诊、规范化教学、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监控等工作。结果开设中心静脉导管室后完成中心静脉置管7667例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96%以上,总成功率100%,患者满意度98.3%;院内外护理会诊492例次,接受四川省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培训学员59名,院外进修护士10名,院外参观学习300余人。结论成立中心静脉导管室有效解决了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及导管维护问题,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保证了导管室工作的良好开展,提升了静脉输液专科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王艳辉  蔡盈  李婉丽 《全科护理》2016,(35):3764-3766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在儿童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儿童白血病PICC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置管并发症、置管风险事件、依从性及患儿家属对PICC导管维护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置管依从性、家属对PICC维护认知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炎、血流感染、穿刺部位血肿、血栓形成、导管滑脱、导管破损、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及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在教育信息支持、导管维护操作、沟通/情感支持及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能有效提高白血病PICC患儿置管依从性及家属对导管维护的认识,减少患儿置管并发症及意外事件,提高家属对PICC维护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微信平台在提高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导管护理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4日~2020年2月29日静脉导管护理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首次就诊患者采取抽签形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教育干预,观察组给予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微信干预;比较两组导管护理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健康教育知晓程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微信教育可提高门诊PICC患者导管护理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 目的 通过调查PICC置管患者出院后的维护需求,经过PICC专业人员培训,使社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可协助进行置管维护。方法 出院时向患者或及家属发放PICC置管使用和维护手册,进行健康教育,嘱咐患者要按时进行维护,维护时带好维护手册可至居家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维护。在患者返院时向患者及家属询问了解当地社区医疗机构对PICC维护的情况。结果 上海地区的社区医疗机构均无法协助完成PICC的维护工作,患者只好舍近求远去二三级医院进行维护。甚至有些家属擅自为患者进行维护,导致导管局部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后果,PICC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15.
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7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依从性差是导致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影响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因素有健康知识缺乏、经济原因、交通不便、年龄大、文化程度偏低等。结论加强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并指导其自我护理,同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可提高患者出院后导管维护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维护网络模式在癌症化疗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将接受常规护理的65例癌症化疗PICC置管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PICC维护网络模式干预的6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CPPSM)及干预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CPPSM的日常生活管理、维护依从性管理、运动管理、信息获取、日常导管观察、异常情况处理、导管管理信心评分及总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8%)低于对照组(13.85%)(P0.05)。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PICC维护网络模式能有效提升癌症化疗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设专科护理门诊的做法和成效。方法于2010年5月开设健康教育咨询门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护理门诊和伤口护理门诊,7名专科护士以护理门诊为平台,每周利用1~2个半天时间开展专科护理工作。结果专科护理门诊开设以来,完成专科健康教育咨询244例次,PICC疑难置管28例次,导管维护118例次,各类伤口换药177例次,院内护理会诊22例次,家庭现场示教2例,接受院内护士培训86人次,接受院外进修护士培训2名。患者及家属对专科护士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的满意率达98%。结论开设专科护理门诊可以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专科、专病护理的水平,推动护理学科专业化发展,最终造福于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对老年宫颈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间歇期导管维护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宫颈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180例,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90例和健康教育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90例.对比2组导管维护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护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解决置管患者住院期间导管的质量监控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问题,提高医院静脉输液质量。方法确定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的人员组成及人员要求,制定工作制度与职责、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质控标准,开展门诊导管维护、疑难患者PICC置管、健康教育、院内外会诊、培训指导、监控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等工作,进行静脉输液专业化管理。结果开设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后完成PICC疑难置管108例次;导管维护3820例次;院内、外护理会诊55例次;接受院内护士培训290名;接受院外进修护士8名;接待院外参观46人次。实施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后中心静脉感染率为0.06%~0.24%,提高了输液的安全质量。结论开设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增加了置管患者的满意度,减轻了病房工作压力;提供了护士专业发展机会,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建立了事前控制的输液安全管理网络;为不断深入地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20例ICU中老年患者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管理.方法:选取120例入住我院治疗的ICU中老年患者,进行中心深静脉置管输液,在输液期间,对中老年患者深静脉置管的位置、置管时间、置管方式、及导管的感染情况密切观察.结果:12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了深静脉置管输液及护理,未出现相关感染情况,出院回家后家属进行了直接护理,出现相关的感染情况.结论:护士对于ICU中老年患者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比较的规范化、系统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了感染;患者出院之前,对家属的护理进行详细的指导,十分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