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双肺移植后胸科物理治疗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肺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肺病的一种方法。肺移植后的患者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治疗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胸科物理治疗是肺移植后综合治疗方案当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文章个案分析了2007-08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和康复与针灸医学中心双肺移植患者1例,以对国内移植后患者的物理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患者的物理治疗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移植后当天及移植后第1天,即撤离机械通气之前,患者仍然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且卧床静养;第2阶段为患者撤离呼吸机至停留ICU,患者继续接受多种监护,仅能完成床边的一些简单运动;第3阶段为患者从ICU转入隔离病房至康复出院,患者能在脱离监护及胸科物理治疗师指导下完成强度更大,时间更长的运动。35 d后患者康复出院,效果满意。 关键词:肺移植;康复;胸科物理治疗;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2.
背景:心肺移植目前仍然是治疗终末期心肺疾病的最好方法,但由于诸多原因国内的供者短缺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目的:观察利用同一供者对不同受者同期进行心、肺移植的可行性。 方法:将3例供者的心脏、肺脏分别同期移植给3例相同血型的终末期心脏疾病受者和3例终末期肺脏疾病受者,观察移植效果。 结果与结论:6例患者中有1例双肺移植患者出现右肺上叶静脉栓塞于术后第9天再次手术切除后痊愈,术后30 d出院。1例双肺移植患者1个月出现感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于术后2个月出院。1例心脏移植患者出现早期肾功能衰竭,经血液透析治疗后痊愈出院。余3例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后痊愈出院,到目前有3例仍有很好的生活质量。提示利用同一供者的心、肺分别给不同受者进行心、肺移植,能充分利用供者,缩短受者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3.
肺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惟一有效方法,而闭塞性支气管炎是阻止肺移植长期存活的最主要并发症,其中支气管上皮细胞是引起这种迟发性排斥反应的主要靶器官。文章主要简要阐述了闭塞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中的免疫机制以及支气管上皮细胞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研究中的进展,其目的是初步讨论支气管上皮细胞与闭塞性支气管炎的紧密关系,使人们更加关注终末期肺疾病患者肺移植的研究,希望找到解决肺移植长期生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惟一方法。建立肺移植动物模型是肺移植基础研究的首要条件。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稳定和有效的同种大鼠异体左肺原位移植模型。 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供体以及受体,采用改良三套管法进行大鼠左肺原位移植。首先完成供肺制备,并将供肺置于受体原左肺上方并保持供肺于4 ℃ LPD液环境中。按照左肺动脉-左肺静脉-左肺支气管的顺序依次完成供肺与受体相应结构的吻合。然后依次开放左肺静脉-肺动脉,调整潮气量,离断受体原左肺。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5周后对受体行血气分析。 结果与结论:手术成功率92%,手术时间为(55±3) min,术后存活均达5周。5周后阻断右肺门15 min前、后左肺静脉取血,血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新改良的三套管法是一种简便稳定有效的大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4 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单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尸体供肺移植,双肺弥漫性肺气肿1例接受右肺移植;弥漫性肺气肿并部分相互融合成肺大疱3例接受左肺移植,此3例分别于移植术中(1例)和移植后(2例)接受右肺减容术。移植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同时给予达利珠单抗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诱导治疗。4 例移植手术经过顺利,1 例移植后第5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逆转。2 例受者顺利出院,1例存活已超过2年;2 例分别于肺移植后第74,77天死亡。  相似文献   

6.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首选疗法,但由于移植风险高,并发症多,国内开展并不广泛。 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观察其远期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对15例患者行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均采用心脏死亡的供体。HLA配型平均为2.13。均选择胰液膀胱引流式和体循环回流血管吻合方式,免疫抑制剂方案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观察移植后患者移植物肾功能、血糖、淀粉酶等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最短随访8.5个月,最长随访105.5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7.7 (13~82) d。移植后13例患者胰腺功能恢复,2例于移植后即切除移植胰腺。移植后除1例患者肾脏功能延迟恢复外,其余患者肾脏功能立即恢复。2例患者因慢性排斥反应丢失移植胰腺和移植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为排斥反应,返流性胰腺炎和血栓形成。提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安全而有效地治疗方法,其远期效果理想,完善的围移植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建立大鼠肺移植动物模型是研究肺移植后病理生理过程及其治疗的基础和关键,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目的:探讨袖套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肺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纳入6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三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30例。供肺植入血管、支气管套接吻合的技巧:受体肺静脉采用90°角分布的“4针悬吊法”,使塌陷的静脉血管开口完全张开且方向固定,减少受体静脉干短拙或强行套入导致血管壁撕裂的可能。受体肺动脉采用120°角分布的“3针悬吊”兜开,套接时应注意供肺套管的方向。最后支气管采用内支架吻合。计算各阶段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 结果与结论:30例大鼠肺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0%,移植后存活率100%,左供肺摘取需时(3±1) min,供肺完成体外套管时间分别为:肺动脉(2.0±0.5) min、肺静脉(3±1) min、支气管(2.0±0.5) min,供受体动静脉和支气管套管吻合时间分别为:肺动脉(4±1) min、肺静脉(8±3) min、支气管(2.0±0.5) min,总手术时间(55±10) min。提示改良的三袖套技术建立大鼠肺移植模型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为大鼠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总结7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资料的移植方案、肺保存及移植后管理监测情况。7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患者中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双侧矽肺、肺气肿1例,双肺结核右毁损肺1例。7例供体均为脑死亡者,供肺均采用Euro-Colins液或低钾右旋糖酐液灌注并良好保存。受体与供体血型匹配,5例患者行右侧单肺移植,2例行左侧单肺移植。肺支气管、肺动脉为端端吻合,肺静脉为心房-心房吻合。移植前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肺移植后进行全面指标监测,包括心肺功能、抗生素使用及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7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气管、肺动静脉吻合口并发症。5例移植后2个月内死亡,1例存活近1年,另1例存活近2年。死亡者中4例死于肺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曲霉菌感染致严重肺出血。6例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其中1例出现3次。肺移植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供肺的选择和保存、肺移植操作以及移植前后的管理已逐渐成熟,移植前心肺功能差者、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同时合并严重感染者病死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循环条件下,肺移植围手术期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而对非体外循环下肺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研究较少。 目的:检测受体犬单肺移植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方法:将健康杂种雄性犬以随机抽签法分成供体和受体两组,行单肺移植,分别于麻醉诱导后20 min,再灌注前10 min,再灌注后10 min,再灌注后60 min,采用Sonoclot凝血仪检测受体犬全血激活凝集时间、凝集速率、血小板功能。 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10 min全血激活凝集时间数值较麻醉诱导后20 min,再灌注前10 min,再灌注后60 min明显延长(P < 0.001)。凝集速率和血小板功能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犬肺移植过程中全血激活凝集时间在再灌注后10 min明显延长,再灌注后1 h 回到正常水平,凝集速率和血小板功能在各个时点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引起肺移植后移植物功能异常的主要并发症,原位肺移植动物模型技术难度高且费时,限制了其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小鼠的气管异位移植来建立模拟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以期为国内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模型选择。 方法:①实验材料及分组:实验于2007-07/08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实验组采用10只C57BL/6小鼠为供体,10只BALB/c小鼠为受体;对照组10只供体、10只受体均采用BALB/c小鼠。②实验方法:取供体小鼠的气管、左右主支气管连续气道作为供体,两端结扎后异位移植到受体小鼠背部皮下。③实验评估:移植28 d后获取移植气管标本,石蜡包埋,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气管病理变化;比较两组小鼠的移植气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 结果:20例模型动物全部存活,无感染。①模型动物手术时间(12±2)min。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示实验组小鼠移植气管管腔闭塞,慢性炎细胞浸润广泛,气管上皮完全脱落,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呈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表现;对照组小鼠移植气管的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③实验组小鼠移植气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0)。 结论:小鼠气管异位移植后模拟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作为研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动物模型具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 Patients with left side dominant fronto-temporal lobar atrophy, as an example of 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 (PPA), are occasionally recognized. The concept of PPA is based on symptomatolog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follow-up neuro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left side dominant atrophy, especially, during the incipient stage.
Methods : The subjects consist of four right-handed patients showing left side dominant fronto-temporal lobar atrophy on brain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y were analyzed using changes in clinical symptoms, electroencephalopathy (EEG), and neuroimaging course within a few years of diagnosis.
Results : Three of four patients had symptoms of PPA incipiently. The neuroimaging of three patients revealed a reduction in the asymmetrical anterior temporal gyri including the hippocampus on the left and progressed to bilateral fronto-temporal lobar atrophy within a few years.
Conclusion : One patient was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having Pick's disease, and three patients had probable Alzheimer's disease (AD), based on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the findings of EEG and brain neuroimaging including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possibilities that the patients with PPA may eventually develop AD. Moreover we confirmed that patients with left side dominant atrophy may generally progress to bilateral fronto-temporal lobar atrophy within a few years.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dentify determinants of early outcome in spontaneous lobar hemorrhage.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2500 acute stroke patients included in a prospective hospital-based stroke registry over a 12-year period, 97 cases of lobar hematoma were selected. Determinants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were studied in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s. RESULTS: Lobar hematomas accounted for 3.9% of all acute stroke patients and 35.9%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The pres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variable in the model based 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s [odds ratio (OR): 17.18; 95% CI: 1.77-166.22] and in the model based on these variables plus clinical data (OR: 15.12; 95% CI: 1.27-179.59). Other predictive variables included altered consciousness, previous cerebral infarct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CONCLUSIONS: COPD appea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of death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fter lobar cerebral hemorrhage, a finding not generally acknowledged earlier.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胸腔积液是终末期肝病及肝移植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如果采取措施不当,可能会增加移植后死亡率。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患者胸腔积液的发病原因。 方法:回顾解放军第309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2009-05/2010-05收治的36例行原位肝移植病例资料,分析移植后早期胸腔积液发生率、危险因素,对左右胸腔积液采用t 检验,对有意义的统计学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早期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72%(26/36),单纯右侧胸腔积液26例(26/36,72%),双侧胸腔积液13例(13/36,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二次手术、是否肺部感染、移植后机械通气时间、移植后3 d出入量、基础疾病是移植后发生胸腔积液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4.
We report the electrophysiologic findings of myoclonus in a patient with Huntington's disease (HD). This patient was studied postoperatively after a bilateral fetal cell transplant in his striatum. Incomplete transient improvement was seen in the myoclonus, followed by gradual deterioration. The myoclonus itself had a cortical correlate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n enlarge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ce of cortical reflex myoclonus. An enlarged SEP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myoclonus associated with HD. The postulated mechanisms for myoclonus, when it occurs in HD, have differ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reason for the transient improvement of the myoclonu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is unclear, but this case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basal ganglia circuits may modulate cortical myoclon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15.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慢性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静止期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5例进行双侧STN的DBS治疗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分别在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电刺激条件下,进行静止期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检查和UPDRS运动评分,并通过SPM99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STN的DBS治疗对脑内代谢的影响。结果 双侧STN的DBS治疗使PD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同时脑局部糖代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双侧豆状核、脑干(中脑、脑桥)、双侧顶枕部、运动前区(BA6)及扣带回的脑代谢增加,双侧前额叶底部海马的脑代谢明显减少(P<0.05)。结论 双侧STN的DBS治疗可能通过兴奋STN轴突的方式,使其投射区域的基底上行和下行通路以及相应的皮层高级中枢的代谢改善,从而使P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由于肝移植的特殊性,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能否及时获得供体进行肝移植治疗,另外寻找合适的肝移植前过渡支持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也是目前该领域的重点之一。 目的:观察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支持下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炎的效果。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器官移植中心。 对象:选择2004-06/2005-05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支持下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炎5例,均为男性,年龄25~48岁。纳入患者均符合2000-09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关于重症肝炎的诊断和分期标准;符合常规肝移植指征;患者和家属均对治疗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全部患者在肝移植前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行血浆置换和持续静脉血液滤过的方式行人工肝支持治疗。取来自于20~38岁男性成人的供肝,肝移植前均取得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许可,并签署器官捐献同意书。5例肝移植受者均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肝移植后随访31~38个月,每个月回院复查肝肾功能。 结果:5例肝移植均获得成功,其中1例患者在肝移植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及肺部感染,于肝移植后2周死亡;另外4例在随访期间未出现排异反应,乙型肝炎复发等不良并发症,4例患者生活工作正常。 结论:同种异体肝移植是治疗重症肝炎有效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作为肝移植前过渡支持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背景: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免疫排斥是异体骨移植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关于大段同种异体下颌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以及移植造成的免疫研究报道很少见。 目的:建立犬自体/同种异体下颌骨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观察动物骨移植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水平,了解异体下颌骨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 设计:动物模型建立为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白细胞介素水平测定为自身对照。实验于2004-03/2005-04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检测工作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完成。 材料:健康杂种犬18只制作包括髁突在内的下颌骨升支部分缺损的杂种犬动物模型。健康成年比格供体犬头18具,随机分成2组,每组9块,分别进行冷冻和冻干处理。 方法:取杂种受体犬18只制作包括髁突在内的下颌骨升支部分缺损的杂种犬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自体骨移植组、异体冷冻骨移植组、异体冻干骨移植组,每组6只。 主要观察指标:术前,术后2,4,8,16,24周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水平。 结果:移植术后所有动物均顺利存活,伤口愈合良好。自体骨移植组术后2周的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 < 0.05);异体冷冻骨移植组术后2周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 < 0.05),术后2,4,8周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 < 0.05);异体冻干骨移植组术后2周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 < 0.05),其余时间与术前无明显差别。 结论:犬冷冻/冻干异体下颌骨移植可以达到临床愈合,不会引起外周血白细胞介素水平的持续异常。  相似文献   

18.
回顾分析1 例肺移植患者病理过程及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相关的临床治疗经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女性患者,33岁,2006-04在体外循环下行同种异体原位双肺移植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伴有严重高钠血症,同时合并严重代谢性碱中毒,pH值最高达7.6,经积极治疗后,血钠水平于术后第14天恢复正常,术后第3天起,从痰培养、气管切开伤口分泌物、血液培养中分离出细菌、真菌共计12种,根据药敏试验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真菌培养结果仍持续阳性,于术后第72天死亡。肺移植术后真菌感染是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及时给予足量、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是移植后真菌感染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一系列研究均表明人工皱缩囊胚腔能明显提高囊胚的玻璃化冻融效果,但在皱缩过程中采用的物理方法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可能会造成囊胚细胞的机械性损伤。 目的:探讨囊胚玻璃化冻存前激光打孔对冻融后移植效果的影响。 方法:3例不孕患者,平均年龄30岁,于囊胚玻璃化冻存前行激光打孔使囊胚皱缩,平均冻存时间为1年,确定移植前给予解冻。 结果与结论:3例患者中有2例取得了满意的妊娠结局,1例未妊娠。说明采用激光辅助打孔的方法使囊胚皱缩,结合玻璃化冻融后行囊胚移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