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脊柱在矢状面呈一"S"形,上承头颅,下连骨盆,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不但扩大了躯干重心基底的面积,而且加强了直立姿势的稳定性,具有缓冲震荡和力学传导的作用,是维持脊柱平衡的重要因素.脊柱矢状位形态对维持正常脊柱的功能尤为关键,要评估脊柱矢状位的形态,测量其矢状曲度则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关于脊柱矢状曲度的测量方法较多,但可行性和可靠性不一,在临床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正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直立姿势是由脊柱、骨盆、下肢与相应的肌肉支撑维持,随着年龄的变化,结构退行性改变及肌肉力量的减弱使躯体姿势发生变化,机体的平衡被破坏,导致日常的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下降。虽然外科手术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髋关节炎的主要方法,但是脊柱、骨盆的动力学变化及畸形后的代偿机制,以及脊柱矢状位平衡改变进一步引发髋关节力学变化,尤其是对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位置的影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笔者旨在对脊柱、骨盆、髋关节复合体在异常体位下的相互关系及髋关节手术干预对躯体位置影响进行综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对于三关节复合体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尚无统一认识。多数学者对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前两者与脊柱矢状面平衡关系密切。本文总结了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维持及代偿机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研究现状、下腰椎三关节复合体退变影像学表现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对于在脊柱疾病治疗过程中怎样预防矢状位失衡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脊柱-骨盆矢状位曲度(下文简称矢状位曲度)是指人体为了维持直立行走的要求,脊柱和骨盆在生长发育时自然形成的矢状面的生理弧度和形态.最理想的矢状位曲度,能够使个体在能量消耗最低的情况下完成生理姿势及日常活动的需要[1].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矢状位曲度各不相同,而这种形态和方位上的差异,势必引起个体脊柱-骨盆生物力学的改变,进而对脊柱疾患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近来,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矢状位曲度参数与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紧密相关.因此,笔者就矢状位曲度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与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生发展、手术治疗之间的联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脊柱、骨盆和下肢构成的骨骼支架,共同维持着躯体在矢状面的整体平衡。髋关节疾病患者在矢状面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众多参数已被应用到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和术后临床效果上。随着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研究深入,髋关节疾病的矢状面平衡逐渐被更多的学者重视。因此本文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评价、临床意义和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95-1198
脊柱、骨盆和下肢构成躯体的骨骼支架,共同维持躯体在矢状面的整体平衡。髋关节疾病患者影像学矢状面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众多参数已被联系到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术后的临床效果上。近年来逐渐有研究开始关注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矢状面形态,因此本文对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形态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理上直立脊柱的矢状位平衡能够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维持椎体间对齐,颈椎功能紊乱及颈椎终板负荷过重会出现颈椎疾病。近年来研究中衡量颈椎矢状位平衡常用的参数包括:颈椎前凸、胸1倾斜角、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脊柱-颅角、颈部斜率、胸廓入口角以及胸1倾斜角减颈椎前凸。各参数间存在相互关联:胸廓入口角近似等于颈部斜率与胸1倾斜角之和,胸1倾斜角、颈椎前凸分别与脊柱-颅角呈负相关;颈椎前凸、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分别与胸1倾斜角呈正相关。另外,有研究发现,腰椎前凸减胸椎后凸(LL-TK)是颈椎曲度(CC)的独立影响因子,二者存在如下关系:CC=10-(LL-TK)/2。通过测量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可以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预后,目前常用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颈椎前凸,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及胸1倾斜角;无症状人群颈椎参数不仅与年龄、性别相关,可能还与种族相关,此外,体位变化也会对部分颈椎参数产生影响;最近的研究强调了对脊柱排列进行更全面评估的重要性,胸1指数与第2颈椎-骨盆倾斜角可以反映颈椎与脊柱整体的关系;理解胸腰椎区域和全脊柱排列对颈椎畸形的影响,以及矫形手术方案的标准化设计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在评估脊柱矢状位平衡方面,各国学者均表示脊柱与骨盆矢状面形态与参数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相关性,矢状平衡的分析对于了解脊柱骨盆生物力学与制定脊柱外科矫形术前计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柱骨盆参数测量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临床。1矢状位脊柱-骨盆相关参数及意义1.1骨盆指数系统a)髋轴中点(hip axis,HA)指矢状位上双侧股骨头中点连线的中点。b)骨盆指数(pelvic incidence,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力线重建过程中的矢状位平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评价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参数有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1~3],其中PI为固定解剖参数,不随人体的体位改变,PT、SS为体位相关性参数,一般取站立位的侧位片测量。腰椎滑脱发生后,人体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产生了一系列代偿机制,脊柱-骨盆平衡序列发生改变,相关研究[4~7]发现,腰椎滑脱的发生、进展、转归与矢状位平衡参数密切相关,同时腰椎滑脱患者的矢状位平衡参数数值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的基本原则是:植骨融合加相应的内固定,而在是否实行复位这个问题上存在有较大争议[8、9]。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其在成人脊柱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主要目的在于重建脊柱的总体平衡,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在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中,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治疗效果的影响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可能导致躯干前倾、顽固性腰痛等一系列情况,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矢状面平衡的恢复与取得良好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笔者综述了目前文献报道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机制、测量参数的意义与测量方法及其在成人脊柱畸形诊治中的应用,旨在为脊柱外科同道提供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研究的进展和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