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通过单程或双程转运方式转运的危重新生儿的过程、病种及转归.结果 自2012年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以来,本院共转运危重新生儿147例,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入院后经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仅1例死亡,抢救成功率达99.32%.转运新生儿占同期分娩新生儿总数的8.28%.转运病种排列前4位的是:早产儿占32.0%、呼吸系统疾病占29.9%、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占16.3%、新生儿窒息占13.6%.结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伤残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高危新生儿转运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方法:2004年11月起我院NICU与周边50公里以内的27家乡镇医院建立了有关的业务联系,并配置专用抢救设备及专业人员,将高危新生儿转运至我院NICU治疗。包括产前介入产房的转运,产后高危儿的转运以及现场的急救措施和途中的监护,并对近几年27家医院新生儿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几年来共转运高危新生儿284例次,占同期NICU总住院病人的66.82%。其中介入产房的高危儿保驾式转运80例次。转运患儿治愈好转256例,放弃治疗及自动出院22例,死亡6例。27家乡镇医院新生儿病死率由2003年的7.16‰降至2007年的3.51‰。结论:规范的专业化的转运急救技术服务于基层医院,使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的现场急救,途中的严密监护和及时的专业救护,大大保障了危重儿安全地转运,对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的转运模式。方法成立转运中心,设24h专线电话,在接到转运电话后由新生儿外科医护人员各1—2名,乘新生儿专用转运救护车前往接诊,实施现场急救、途中救护及院内治疗。结果772例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患儿转运至本院NICU,转运成功率为98%;全部转诊病人中,646例得到治疗,治愈599例,治愈率为93%,放弃治疗126例,死亡47例,占总转运人数22%。结论新生儿外科转运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转运途中监护与急救、稳定患儿病情是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患儿转运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危重新生儿转运1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对本院危重新生儿救治工作的重要性。方法与有NICU的市三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通过绿色通道应用单程或双程转运的方式转运危重新生儿。结果转运的149例高危儿中先天性梅毒可能的有98例,占转运总数的首位。余51例中早产儿为21人,占第一位,其中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有10例,1500克~2000克有7人,大于2000克有4人。新生儿窒息为11人,占第二位,先天性心脏病为8人,占第三位。其中呼吸困难有36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有19例。由于转运及时及转运途中有效的监护和处理,转运途中无一例死亡,转运病死率为0,转运成功率为100%。结论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伤残及改善患儿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危重新生儿院外转运中的护理,降低危重新生儿转运途中的死亡率。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出生的78例危重新生儿进行院外转运。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转运前对新生儿的正确评估,转运设备的准备,转运人员的配备,上级医院的协调,转运过程中的监护等。结果78例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仅有1例严重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护理工作在确保危重新生儿院外转运中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敖桢桢  林乐欣  王静 《安徽医药》2013,17(7):1173-1175
目的建立河源市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系统,探讨适合该市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模式。方法建立以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为网络中心,河源市共40家基层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通过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系统对新生儿进行转运。结果 2年来共转运409例危重新生儿,且无1例在途中死亡,转运新生儿死亡率从2011年的5.88%降至2012年的1.47%。转运病人数占同期NICU住院病人的比例及床位使用率逐年增高,治愈351例(治愈率为85.82%),放弃治疗46例(11.25%),死亡人数12例(2.93%)。转运网络中40家基层医院在实施转运工作后,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差异有显著性(χ2=22.14,P0.01)。结论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系统可以提高该市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改善危重新生儿远期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区域性的NETS是适合该地区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及利弊。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来在转运途中使用过转运呼吸机或自动充气式复苏囊通气的患儿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使用急救转运呼吸机组的转运成功率及气漏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车载急救呼吸机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从而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可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转运疾病种类及转运病人来源,进一步提高对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的认识,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开展的新生儿转运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转运疾病的种类,探讨转运的模式。结果开展新生儿转运共405例,其中双向转运223例,单向转运182例,223例双向转运患儿。转运原因:窒息位居第一;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新生儿肺炎、肺透明膜病、胎粪吸入综合征)位居第二,早产儿位居第三,分别占41.26%、29.59%和21.52%。结论实施危重新生儿三级转诊能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基层医院需提高早产儿的管理水平,重视早产儿的保温及围产期孕妇的感染问题,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  相似文献   

9.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色的转运工作在降低危重新生儿死亡率与致残率上发挥很大作用[1]由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在城市占婴儿死亡率的第二位,所以早产儿及时转运使他们得到正规有效治疗意义深远[2]。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转运早产儿81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63例,女18例。胎龄<30周7例,30~34周39例,34周~37周35例。出生体重<1500克7例,1500克~2500克58例,>2500克16例。1.2合并症新生儿轻度窒息26例,占32%,重度窒息11例占13.6%,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0例,占12.3%,新生儿肺炎49例,占6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危重新生儿区域性转运对提高危重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完善盐城市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对近三年区域性转运542例新生儿救治效果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 542例新生儿得到安全及时转运、专业救治.结论 危重新生儿区域性转运能有效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亮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2):162-163
目的 总结分析影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心跳呼吸骤停并行心肺脑复苏抢救病例53例,分析心跳呼吸骤停病因与影响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53例中死亡35例,成功18例。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实施心肺脑复苏开始时间超过6min(P=0.003),院外实施心肺脑复苏术者(P=0.001),70岁以上患者(P=0.023),有心脏病基础病(P=0.019),特重型颅脑外伤(P=0.0012),脑出血(P=0.029)。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项目:性别、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除颤使用次数、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及次数等。结论 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包括: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时间超过6min、特重型颅脑外伤、有心脏病等基础病变、脑出血及年龄大于70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0例心脏骤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立即采取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组则加用纳洛酮辅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24h的血乳酸、β-内啡肽等指标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血乳酸、β-内啡肽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脑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洛酮可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具备有效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S-100蛋白在预测及评价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100蛋白在心肺脑复苏患者中出现脑损害的预测及评价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0例CPCR术后患者及32例对照者血清S-100蛋白浓度,并对其进行2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动态监测及比较。结果40例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血清中的S-100蛋白浓度在早期明显升高,2小时达高峰,(P〈0.05)各时间段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12、24、48小时S-100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或P〈0.05)。结论S-100蛋白可作为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伤的标志物,S-100蛋白水平高,提示预后不良,有助于心跳骤停后早期昏迷患者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4.
纳洛酮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2000年1月~2002年9月收治的窒息复苏后新生儿及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5例为治疗组 ,将1997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同种患儿96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儿均采用吸氧纠正酸中毒、止惊、抗感染、脱水降颅压、抗氧化剂、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辅以高压氧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 ,剂量0 2mg加入10 %葡萄糖30ml,以10ml/h的滴速静滴 ,每日1次 ,连用5日。结果 :治疗组显效30例 ,有效24例 ,无效11例。对照组显效31例 ,有效33例 ,无效30例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u=2.205 ,P<0 05)。结论 :纳洛酮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疗效显著 ,无毒副作用之优点 ,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防治的常规药物  相似文献   

15.
赵琳  马桂霞  李娟 《河北医药》2003,25(12):897-899
目的:探讨多胞胎极低体重儿的并发症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多胞胎极低体重儿的结局。结果:多胞胎极低体重儿的并发症多,60%的极低体重儿合并3种以上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24.5%。结论:多胞胎极低体重儿易发生许多临床问题,从整个产程的监测到分娩时的处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到出生后的监护治疗、液体管理和热卡的供给,以及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必须重视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患儿安全度过危险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呋塞米在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出生及治疗的98例重度窒息复苏后的足月新生儿,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呋塞米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时才给予降低颅内压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生率48.0%,头颅CT分度为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8.0%;而对照组则分别为68.8%和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呋塞米治疗重度窒息复苏后的足月新生儿,可预防和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院前心跳骤停患者在心肺脑复苏中应用不同剂量纳络酮的临床疗效。方法在113例心跳骤停患者中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对照组(A组)37例,小剂量纳络酮组(B组)36例,大剂量纳络酮组(C组)40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出院存活率、脑复苏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结果C组(57.50%)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A组(24.32%)、B组(27.78%),C组(52.5%)自主呼吸恢复率也明显高于A组(18.91%)、B组(22.22%),且均差异有显著性垆〈0.01);出院存活率、脑复苏率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10.5±3.1m)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A组(19.5±3.7)min、B组(18.8±3.5)min(P〈0.01),C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问(14.8±3,9)min短于A组(28.6±4.5)min、B组(26.9±3.7)min(P〈0.01)。结论在院前心跳骤停患者中应用大剂量纳络酮可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缩短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8.
刘华  陈小华 《中国医药》2014,(5):725-727
目的 分析和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中诊断胎儿及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北京市怀柔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1 823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以上新生儿均在孕期22~ 24周行胎儿超声心动检查.结果 在1 823例新生儿中,产前超声检出的复杂畸形先天性心脏病4例:主动脉弓离断1例,肺动脉狭窄1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及单心室1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28例,室间隔缺损14例(50.0%),其中膜部缺损10例(35.7%),肌部缺损4例(14.2%);房间隔缺损10例(35.7%);不完全心内膜垫缺损1例(3.6%);法洛四联症1例(3.6%);动脉导管未闭2例(7.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对胎儿及母体均无创的检查方法,对胎儿及新生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现尤其是严重畸形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思密达和云南白药联用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思密达联合云南白药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56例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在对照组(7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思密达及云南白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明显优于对照组(66.3%),χ2=26.84,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思密达联合云南白药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Absorption and excretion of aztreonam (AZT) in neonates were studied and its clinical evaluation in 10 cases of neonates was performed using 1 hour intravenous drip infusion. 1.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ZT in 7 neonates younger than 11 days of ag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infants. 2.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ZT in 5 neonates given 20 mg/kg reached their peaks at the end of intravenous drip infusion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45.8 +/- 10.41 micrograms/ml, and T 1/2 was 2.77 +/- 0.32 hours on the average. 3.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ZT in 2 neonates given AZT 25 mg/kg reached their peaks at the end of intravenous drip infusion at 31.1 and 33.4 micrograms/ml with little difference from the 20 mg/kg group. Half-lives of serum AZT in the 2 cases were 1.87 hours and 3.23 hours, respectively. 4. Urinary excretion rates of AZT in 7 neonates younger than 11 days of age in the first 6 to 8 hour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were 18.8 to 50.0%, or 31.7% on the average,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excretion rate found with infants. 5. All the cases given AZT showed clinical results rated better than "effective". Effect of AZT was excellent on 3 UTI case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but bacterial replacement (superinfection)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was observed when AZT was administered. 6. Transient elevations of GOT and GPT were seen in 2 cases when AZT administration was continued at length. Clinical side effect was not observed. 7. The most appropriate 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 scheme of AZT against Gram-negative infections in neonates seems to be 40-60 mg/kg/day, b.i.d. or t.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