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急慢性肝炎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型肝炎时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方法用红细胞 C_3b 受体花环及免疫复合物花环法测定了42例急慢性肝炎患者活动期及恢复期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同时测定了血浆免疫复合物水平变化。结果 B 型肝炎活动期红细胞 C_3b 受体花环形成率明显下降,分别为:急性肝炎13.54%±5.23%,急性重症肝炎7.61%±4.12%,慢性肝炎13.96%±5.01%,均低于正常(18.12%±3.91%)。恢复期则逐渐回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及血浆免疫复合物均高于正常。结论急慢性肝炎时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下降,其下降幅度与病情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2.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变化的特点。观察了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63例正常对照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4项指标:红细胞G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是红细胞G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同时伴有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活性降低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低下。本研究提示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与防治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变化的特点.观察了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63例正常对照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4项指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是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同时伴有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活性降低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低下.本研究提示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与防治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试验检测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20例脑囊虫病患者RBC-C3bR受体花环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升高。吡喹酮治疗后10、30、60 d上述二项指标无明显恢复。180 d后RBC-C3b受体花环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而RBC-IC花环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对35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进行测定,发现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下降,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明显升高。表明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红细胞的免疫粘附功能的继发性低下。  相似文献   

6.
囊尾蚴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囊尾蚴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 ( RCIA)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用酵母菌标记技术检测囊尾蚴病患者红细胞表面 C3b受体活性及 RCIA调节因子活性 ;用琼脂单扩散法测血清补体 C3含量 ,用聚乙二醇 -紫外分光法测血清 CIC含量。结果 :囊尾蚴病患者红细胞膜 C3b受体花环率及血清 RCIA增强因子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红细胞膜 IC花环率 ,血清中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及血清中 CI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囊尾蚴病患者红细胞膜 C3b受体活性受损 ,清除 CIC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垂直感染对子代小鼠红细胞免疫、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量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的子代成年小鼠T细胞亚群、NK细胞数量的变化,酵母菌红细胞花环试验法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ICR)。结果L型感染组子鼠C3b受体花环率(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ICR)降低;子鼠脾脏CD4+细胞明显降低,CD8+细胞明显升高,CD4/CD8的比值降低、NK细胞数量明显降低。结论金葡菌L型垂直感染后对子代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检测了59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病人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白细胞介素-2及NK细胞活性等变化。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及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降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NK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低于正常人,尤以HBV—DNA、HBeAg及HBsAg三者阳性者降低更为显著。提示HBV感染时白细胞介素-2、NK细胞活性等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以致使机体清除HBV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免疫状态及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对其影响.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混合花环法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了6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膜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E-C3bRR及SOD活性降低(P<0.05),红细胞膜MDA升高(P<0.05),而红细胞E-IC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发现红细胞E-C3bRR与红细胞膜MDA含量呈负相关(r=-0.91,P<0.01),与SOD活性水平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且与红细胞过氧化脂质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研究联合抗过敏加用新鲜血浆疗法对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热后期患者的疗效。方法确诊的EHF发热后期病人20例,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及免疫复合物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用PEG法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用免疫酶法检测复合物溶解活性(CRA)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F患者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血清中SIL-2R和CIC水平上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和CRA水平下降,差异均极显著。应用联合抗过敏加输新鲜血浆疗法治疗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sIL-2R和CIC水平下降,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和CRA水平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极显著。结论作者认为,对EHF发热后期患者应用此疗法有效,检测上述指标对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的变化规律,了解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23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性肝炎43例,慢性肝炎91例(轻度25例,中度32例,重度34例),重型肝炎33例,肝炎肝硬化63例]和50例正常人,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水平。结果各组总胆汁酸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HDL-C、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项血脂水平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降低(慢性肝炎重度组和中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重型肝炎组显著低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结论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水平,对了解肝功能状态和估计预后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6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T细胞亚群。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0.05),且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T细胞亚群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sICAM-1水平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患者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浓度及红细胞粘附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重型肝炎、22例重型肝炎恢复期、58例肝硬化、5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80例正常人群进行了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实验.结果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肝炎患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并与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明显相关.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CR1粘附活性显著下降,与sCR1含量呈负相关.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联合检测是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探讨测定血清RBP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分别检测161例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各组肝病患者血清RBP、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异常率均高于同组PA、ALB的异常率(P<0.05)。重型肝炎组死亡者RPB、PA均显著低于存活者,死亡者与存活者之间的RBP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血清RBP可作为判断急性肝损害的灵敏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肝脏贮备功能,对估计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 91例 Hp(+)慢性胃炎患者 [Hp(+)组 ],给予抗 Hp三联 +胃动力药治疗 2周 ;2 2例 Hp(- )慢性胃炎患者 ,给予胃粘膜保护剂 +胃动力药治疗 2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 2个月分别进行胃镜及 Hp检测 ,并测定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胃粘膜屏障功能。结果 治疗前 Hp(+)组与 Hp(- )组红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前者 RBC- C3b RR偏低 ,而 RBC- ICR偏高 ,胃粘膜屏障功能较差 (P<0 .0 5 ) ;治疗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其与 Hp感染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对 3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给予血浆置换 59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血常规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 01或P<0 05 ),PTa上升 (P<0 05)。不良反应较轻。早期重症肝炎 7例全部存活(100% ),中期重症肝炎 15例中存活 10例(66 7% ),晚期重症肝炎 10例存活 3例(30% )。结论 血浆置换对早、中期慢性重症肝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共13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比较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9^+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疾病进展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6^+CD56^+NK细胞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4、-0.503、-0.269、-0.435、-0.402,P值均<0.01)。结论随着疾病的进展,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发生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能够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慢性HBV感染临床病情演变、治疗效果及疾病预后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0例肝细胞癌、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6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VEGF进行检测,并以4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人员的肝功能常规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P<0.05,P<0.05),同时四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ST、ALT无相关性,与GGT成正相关(r=0.337,P<0.05).结论:VEGF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病情发展动态监测的指标.VEGF与GG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细胞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不同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比较各阶段自然杀伤细胞及T、B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患者,按照疾病不同阶段分4组:肝炎组、肝衰竭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每组各20例;另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组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亚群计数;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BMC中NF-κB、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中NO、IL-6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炎组、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总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与肝炎组比较,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总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CD3+明显下降,分别与对照组、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与肝炎组CD4+比较明显下降(P<0.05);肝衰竭组与肝癌组、肝硬化组、对照组CD8+比较明显升高(P值均<0.05);肝衰竭组较对照组、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CD4+/CD8+明显降低(P值均<0.05);肝衰竭组、肝硬化组CD3-CD19+明显升高,分别与肝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衰竭组、肝癌组CD16+CD56+明显下降,分别与肝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硬化组、肝衰竭组、肝癌组NF-κB、iN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分别与肝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和肝炎组的NO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结论不同阶段HBV感染者免疫状态存在一定差异性,NF-κB-iNOS-NO可能参与HBV相关疾病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病程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王敏  王福生  刘敬超 《肝脏》2003,8(2):18-20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进行观察,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采集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柠檬酸钠新鲜抗凝血,经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CD3+CD4+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肝硬化患者的CD3+和CD3+CD8+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1).肝硬化患者CD3CD19+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重度和轻中度患者(P<0.01).CD4/CD8比例在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间无显著差异.肝硬化和重度患者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细胞的绝对细胞数均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1),且肝硬化患者CD3-CD16+56+细胞的绝对细胞数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肝硬化患者与轻中度患者的DNA载量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高水平病毒载量的患者比例高于轻中度患者.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发展为重度和肝硬化的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细胞数随病情的进展显著减少,主要表现为CD3+CD4+和CD3+CD8+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进行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