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靶向穿刺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3、12个月随访,采用VAS、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78例患者术后各个时间段腰痛、腿痛VAS及ODI评分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靶向穿刺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11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ODI、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观察组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提高腰椎功能JOA评分,降低术中出血量、ODI评分、VAS评分,缩短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利用经皮椎间孔镜下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联合髓核摘除修复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在该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通过经皮椎间孔镜下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联合髓核摘除对患者实施修复治疗,分析效果.结果:治疗后ODI、JO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联合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VAS评分)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患者痛苦,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646-1649
目的:探讨单纯髓核摘除与椎间孔镜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髓核摘除组(n=33)及椎间孔镜组(n=31),比较两组近远期疗效,探讨对患者腰椎功能及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结果:椎间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单纯髓核摘除组,椎间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单纯髓核摘除组(P<0.05);椎间孔镜组治疗优良率96.77%显著高于单纯髓核摘除组78.79%(P<0.05);治疗后两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磷酸肌酸激酶(CPK)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单纯髓核摘除组以上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椎间孔镜组(P<0.05);术后两组疼痛评分(VAS)、腰椎功能评分(ODI)均显著降低,且椎间孔镜组以上评分均显著低于单纯髓核摘除组(P<0.05)。结论:单纯髓核摘除与椎间孔镜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椎间孔镜术式较单纯髓核摘除术式具有更佳的近远期疗效,对机体创伤更小,更能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9~11月共收治经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采用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手术前后采用VAS评价患者腰痛缓解情况,ODI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及神经根损失及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患者腰痛及生活能力均获得明显的改善。与术前相比,手术后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1日—2018年5月31日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借助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疼痛、腰椎功能障碍状况。结果: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恢复优良率明显提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VAS评分、ODI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疼痛及功能障碍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靶点穿刺技术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的26例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背部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等。随访时间≥ 1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平均年龄(39.269±10.35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2.731±2.127)kg/㎡,平均随访时间(18.192±2.669)个月,平均住院时间(3.577±0.902)d,平均手术时间(72.521±15.2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13±3.004)ml。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磁共振成像证实游离脱出的髓核组织均已被摘除。1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复发,再次行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髓核,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LDH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黄振华 《大家健康》2016,(5):109-1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该单位合作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术后3个月OD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能够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及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三科接受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医院接受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血清肌红蛋白含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神经根过敏及表皮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血清肌红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P=19. 128/0.000,16. 397/0.000,20. 198/0. 000,8. 446/0.000,5.584/0.000),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的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P=2.223/0.029,2.588/0.01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11.
金钟  雷光虎  梁冰  阿孜古丽  苏鹤  李燕 《实用疼痛学杂志》2013,(3):167-169,I0001,I0002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0例,在C型臂X线引导下实施侧后路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于术前、术后各时点记录VAS评分,并于术后6个月时进行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优效率为57.8%(266/460例),良效率为39.4%(181/460例),无效率为2.8%(13/460例),总有效率为97.2%(447/460例)。术后各时点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三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组行椎间盘穿刺注射三氧治疗,B组行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三氧注射治疗。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患者生活质量参数。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降低,B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B组较A组患者术后情绪干扰参数、日常活动参数和睡眠干扰参数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三氧注射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锥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7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55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双侧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锥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基本手术指标,治疗前后以VAS和ODI对患者腰腿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64±13.5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0.8±39.4)mL,并发症发生率1.82%(54/55);患者术后VAS评分(1.76±0.43)分,DOI评分(14.15±6.33)分,两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锥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且术后并发症少,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12个月时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JOA评估治疗分数,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变化。结果治疗后1年时随访,优效、良效、差效、无效率依次为41.7%(10/24例)、50.0%(12/24例)、8.3%(2/24例)、0.0%(0/24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时点VAS及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同组治疗后3、12个月时VAS评分,JOA总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于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腿疼痛缓解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VAS评分由术前(7.8±0.4)降到术后1d时(2.5±0.3),6个月随访时(1.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效25例,良效16例,可效4例,优良率91.1%(41/45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射频靶点热凝术与三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60例;A组实施射频靶点热凝术;B组实施三氧髓核消融术。比较两组治疗后5d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前、术后随访JOA评分。结果治疗后5d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高;两组间比较A组JOA评分更高,疗效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靶点热凝术与三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安全,疗效均显著,两组比较射频靶点热凝术改善率高于三氧髓核消融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影像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我科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6例的病变椎间盘行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成形术并术后定期随访。于术前、术后3d、术后2周、术后3个月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及VAS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并记录评定结果。结果本组4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其中优效178例(41.8%),有效224例(52.6%),无效24例(5.6%),总有效率为94.4%(402/426例)。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病例未见神经与脊髓损伤,局部血肿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00例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男124例,女76例,平均年龄41岁,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在局麻及影像学监视下采用神经根肩部或腋部入路,经皮脊柱内窥镜下完成突出或蜕变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S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评价疗效.结果 196例随访9~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腰腿痛VSA评分为7.5±1.8,术后3个月为(3.0±1.5),术后6个月为(2.8±1.3),术后12个月为(2.0±1.5),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ODI为(58.5±17.8)%,术后3个月为(29.3±10.5)%,术后6个月为(20±7.5)%,术后12个月为(15.6±6.4)%,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治疗L4-L5节段间盘突出症,通过神经根肩部或腋部入路手术减压彻底、疗效显著,术前正确选择患者及充分影像评估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我院于2013年6月~2017年3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时、3个月时、1年时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1年时临床疗效:优192例,良32例,可28例,差4例,优良率为87.5%(224/256)。所有患者均无椎间隙感染、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且具有操作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优化M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 分析行优化MED术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VAS和ODI评分.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手术后较手术前JO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VAS手术后较手术前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手术后较手术前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78例获随访3~35(11 ±3)个月,均无相应节段椎间盘髓核组织再次突出,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 优化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保持脊柱稳定性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