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艳 《天津护理》2016,24(5):410
目的:探讨患者颈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对术后低血压高危患者行预见性护理。方法:收集神经外科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统计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低血压发生率,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低血压相关性,早期针对低血压患者行预见性护理。结果:术后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其低血压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5),术后一过性、持续性低血压在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发生率不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内动脉在术后24 h内,24~72 h和72 h以后低血压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狭窄较重患者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较小,可能与颈动脉窦敏感性下降有关,术前可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评估术中、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提出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SA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颈内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对23例颈内动脉系统病变的患者(动脉瘤1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例、颈内动脉狭窄及颅内动静脉畸形各2例)行固定角度旋转DSA检查,根据所得资料利用西门子公司3D Virtuoso图像工作站进行仿真内窥镜重建。结果:13例颅内动脉瘤(13/15)、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4)和1例颈内动脉狭窄(1/2)患者DSA造影图像的仿真内窥镜重建能清晰显示血管腔内解剖情况,而2例动静脉畸形均只能显示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DSA仿真内窥镜技术比常规:DSA检查能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影像资料,并为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3.
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结合围术期处理对介入支架治疗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23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单侧狭窄率大于或等于75%,其中C1段狭窄15例,C2段狭窄8例,在远端脑保护伞保护下,行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结果23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经DSA证实,术后狭窄率均低于30%,手术成功率100%,其中1例患者术中球囊扩张时出现血管痉挛(4.3%),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皮肤及鼻黏膜出血,3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均无栓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介入前后,在年龄(以60岁为界)、性别(女/男)、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3年以上)等临床病理特征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支架植入术能够有效治疗单侧颈内动脉段狭窄,通过术中应用保护伞并在围术期加强观察及对症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手术并发症,改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其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状况,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的病变关系。方法选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有明确颈内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54例,其中轻度狭窄28例(直径狭窄率<50%),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26例(直径狭窄率≥50%)。对照组40例,为彩色多普勒证实无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测量入组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眼动脉的各项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I)。结果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会发生相应变化,其中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参数改变最明显。而眼动脉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内动脉狭窄可影响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明确颈内动脉及眼部供血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与正常人图片工作记忆的激活脑区差异及其记忆障碍的脑加工机制。方法 对患者组12例左侧颈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 (其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及2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图片工作记忆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采用AFNI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反应时间显著延长(P<0.05),正确率显著降低(P<0.05)。患者组图片工作记忆的编码期、保持期、提取期的脑激活显著少于对照组,其中提取期最为明显。结论 左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图片工作记忆任务的脑激活区存在损害,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能为早期诊断认知障碍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已用于治疗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做好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良好的医护沟通,对术后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我科于2006年1月—2008年11月共完成35例此类患者的支架置入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进行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手术的14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回顾内容包括手术实施方法、手术实施安全性及短期疗效等。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无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发生,可对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肯定。结论:对患者进行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手术,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该种手术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等特点,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病人术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5年12月住院的140例颈内动脉狭窄并将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病人,在术中给予中医情志护理。[结果]140例颈内动脉狭窄并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的病人,支架植入顺利,成功率达100%,经过耐心有效的情志护理,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得到改善,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术中给予中医情志护理,能够确保病人在术中的配合,可降低手术风险,也是保证手术成功、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双功能彩色多普勒对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DCDU)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5例颈内动脉狭窄的DCDU诊断及其血流动力学资料,主要是颈内动脉狭窄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及舒张末期峰值流速(EDV).结果45例中有23例患者检出硬化斑块34个,73侧颈内动脉起始段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5侧,右侧狭窄28侧.轻度狭窄21例,SPV为(51.23±10.33)cm/s,EDV为(16.86±5.31)cm/s;中度狭窄14例,SPV为(111.16±13.78)cm/s,EDV为(28.13±6.23)cm/s;重度狭窄10例,SPV为(236.56±21.45)cm/s,EDV为(63.65±6.96)cm/s.结论利用DCDU可尽早发现颈内动脉的病变,以便早期进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可大大减少脑梗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手术技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选择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80%的患者18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2类3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18例均使用”导引导管衬管“和”颈外动脉支撑“技术。结果 18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皮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15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至24个月  相似文献   

11.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高度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0例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患者均使用保护伞装置后置入自膨式支架,2例患者进行球囊预扩张,1例在支架释放后扩张。结果:患者平均狭窄由(78.3%±9.4%)下降至(12.5%±7.2%)。3例患者在术中保护伞装置中回收有黄色片状碎组织物;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率下降,3例进行了药物处理,其中1例有心率及血压下降持续3 d并出现脑低灌注表现。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支架侧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长期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13-114
选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颈内动脉斑块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及斑块检测情况。结果 B超的斑块检出率为71.4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斑块检出率为91.07%,B超的检测率明显低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硬斑、溃疡斑和扁平斑的检测上,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内动脉软斑的检测上,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的检查,B超检测发现颈内动脉正常或狭窄<50%患者15例,狭窄50%~69%患者9例,狭窄70%~99%患者8例,完全闭塞患者4例,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颈内动脉正常或狭窄<50%患者7例,狭窄50%~69%患者27例,狭窄70%~99%患者17例,完全闭塞患者5例。对颈内动脉狭窄50%~69%和完全闭塞的诊断上,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正常或狭窄<50%和狭窄70%~99%的诊断上,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检查具有无创伤性,实时成像,方便易行,可重复检查,费用低廉,使用人群广泛等优点,可以对血管狭窄程度、内一中膜厚度、斑块情况进行形态学评价,并可作为治疗后效果反馈的随访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栓塞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治疗15例该病患者,对其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并发症进行护理。结果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其中9例眼部症状消失,6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良好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手术成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carotidcavelXlOLI$fistula,TCCF)的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TCCF患者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术前及术后进行精心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及预防并发症。结果21例患者全部治疗成功:18例瘘口完全闭塞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颈内动脉通畅率为85.7%;3例球囊闭塞瘘口的同时永久闭塞患侧颈内动脉。2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并发症:术后脑缺血1例,高灌注2例,术中脑血管痉挛l例,均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3-6个月,无一例复发,瘘口无再通。结论可脱性球囊治疗TCCF创伤小、疗效较可靠.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保证手术成功及促进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1例ICA狭窄 致发作性意识障碍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以发作性意识障碍起病,症状反复,发作时双 上肢震颤,双下肢无力伴站立及行走不能,血管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狭窄率约70%。搜 索既往报道的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患者20例,常见临床表现有肢体无力、眩晕及视物模糊等,影像 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ICA狭窄或闭塞。结论:临床上,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相对罕见,对反复发作 意识障碍的患者,行头颅MRA或脑血管造影筛查颈内动脉系统病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颈内动脉狭窄病影响大脑供血,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导致大脑半球深部小梗死[1].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颈内动脉高度狭长的患者有明显局限性,手术治疗易引起颈部血管神经切口及其引起的颅神经损坏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支架置入逐渐成熟和发展,尤其是远端保护装置与辅助支架的置入越来越广泛,经动脉支架成形术变得越发安全和易于接受.但手术风险较高,随着医用材料的发展,新型支架及输送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支架易于达到颅内,血管内支架置人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现将并发症及相关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围术期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37例冠心病合并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未同期进行颈内动脉血流重建,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前均行颈动脉超声或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颈内动脉狭窄情况分为中重度狭窄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对侧颈内动脉狭窄≥50%)5例和轻度狭窄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对侧颈内动脉狭窄50%)32例,比较2组围术期脑卒中和术中出现低血压过程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围术期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中重度狭窄组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60.0%)高于轻度狭窄组(6.3%)(P0.05),术中出现低血压过程发生率(20.0%)与轻度狭窄组(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508,95%CI:1.999~1 597.715,P=0.018)。结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对侧颈内动脉严重病变可增加冠心病围术期发生脑卒中风险,围手术期应积极重建颈内动脉血运,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在X线监视下,对1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采取将导管插入颈内动脉后,行球囊栓塞介入治疗。结果15例中,除1例并发颅内出血行急诊手术治疗外,其余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创伤小、无痛苦、安全可靠、经济,并发症少,既能闭塞瘘口,又能保持颈内动脉血流通畅的微创手术,加强术前及术后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头颈部CT血管造影结果分为狭窄组(93例)与无狭窄组(16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较狭窄组颈内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轻、中度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接受CEA治疗的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轻、中度狭窄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接受重度狭窄侧CEA治疗,手术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术中B超检查血管再通情况,术后给予监护、抗凝及控制血压等治疗。术后患者脑缺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例(1.6%)出现迷走神经损伤症状,2例(3.2%)出现脑过度灌注现象,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新发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平均(15.2+8.8)个月,患者恢复满意。结论:CEA治疗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轻、中度狭窄安全、有效。借助显微镜及术中B超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