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当前国际上常用的rfbO157、fliCH7、hlyA、eaeA、stx2及其变种5对引物,对45株疑似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 O157:H7)检测鉴定,全面了解此类菌的致病力情况。方法:分纯并富集被鉴定菌株,首先以单克隆诊断血清学凝集,阳性者再经100℃水煮制成粗模板,应用PCR检测各菌株是否具有rfbO157、fliCH7、hlyA、eaeA、stx2及stx2及其变种5种基因,扩增结果经EB染色后在凝胶成像仪下观察特异性条带并拍照。结果:45株被检测菌经PCR扩增检测,5种基因全部阳性的有10株,4种基因出现阳性的只有1株,3种基因阳性的有6株,2种基因阳性的有17株,1种基因阳性的有10株,1株菌的5种基因检测均为阴性。45株菌中和。,阳性的有44株fliCH7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0株,hlyA阳性的菌株只有10株,eaeA阳性基因的菌株有21株,stx2及其变种阳性的也只有11株。结论:这次45株菌中有5株具有全部的5种基因,44株为EHEC O157,其中30株为EHEC O157:H7,这次选择的5种基因不仅能给被检测菌株定性,而且能较全面地反应其毒力强度,适合于有条件的基层实验室开展。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O157∶H7大肠杆菌毒力及特征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福建省分离的80株E. Coli O157∶H7菌株进行毒力及特征基因的检测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以志贺毒素基因 (stx)、粘附抹平因子基因 (eaeA)、溶血素基因(hlyA)、O157抗原编码基因 (rfbO157) 和H7抗原编码基因 (fliCH7) 为靶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福建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为6.25%(5 / 80). 菌株毒力基因图谱为stx+eaeA+hlyA和eaeA+hlyA.rfb O157 基因阳性与O157血清型符合率为100 %.[结论] 福建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 (6.25%) 低于江苏省疾病高发地区 (85.7%,P<0.05).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O157:H7大肠杆菌毒力及特征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福建省分离的80株E.coli O157:H7菌株进行毒力及特征基因的检测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志贺毒素基因(stx),粘附抹平因子基因(eaeA),溶血素基因(hlyA),O157抗原编码基因(rfbO157)和H7抗原编码基因(fliCH7)为靶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福建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为6.25%(5/80)。菌株毒力基因图谱为stx eaeA hlyA和eaeA hlyA。rfb O157基因阳性与O157血清型符合率为100%。结论 福建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6.25%)低于江苏省疾病高发地区(85.7%,P<0.05)。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新发传染病EHEC O157:H7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情况、宿主带菌状况、食品污染程度及志贺毒素(stx)基因型,为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河南省监测点腹泻病人、家畜、家禽粪便,水和肉食品等标本分离EHEC菌株,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分析菌株rfbO157、rfbO111、hlyA、eaeA、stx2和stx1等毒力基因和突变基因。[结果](1)从腹泻病人、家畜、家禽、食品、水、蜣螂和苍蝇中均分离出EHEC菌株共275株,总分离率7.88%;其中O157︰H7菌株为232株(84.36%),携带stx2基因EHECO157︰H7菌株88株(37.93%);非O157︰H7菌株43株(15.64%)。(2)宿主动物中羊带菌率最高(6.96%),是河南省EHEC最主要宿主动物;多重PCR检测出8种不同毒力基因组合型,主要为rfbO157 、hlyA 、eaeA 、stx2 组合。stx2变种毒素GK探针检测出3种毒素变种杂交带型,其中stx2原毒素 stx2vha型占7.4%,stx2vha型的占72.2%,未知新杂交带型占20.4%。(3)EHECO157︰H7菌株可分为9个PFGE型,自羊、牛、鸡和蜣螂和腹泻病患者中分离的携带stx2vha菌株同属一个PFGE型。(4)144株不携带志贺毒素的O157菌株中发现O157︰H38、O157︰H42和O157︰Hund(未确定型)新菌株。[结论]河南省家禽、家畜中普遍携带EHECO157︰H7大肠杆菌,羊是最主要的宿主动物;EHECO157︰H7为我省优势菌型,其毒素基因型为stx2-eaeA-hlyA并以stx2vha亚型为主。EHEC在外环境中污染严重并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传播,家畜、家禽携带stx2 EHECO157︰H7率的高低与EHEC人群感染发病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济源市三例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追踪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泻病人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机率,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14个小时,用胶体金免疫标记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rfbO157、rfbO111、hlyA、stx1、stx2、exeA引物PCR扩增等方法进行病源菌分离,毒力因子鉴定。结果 从30例腹泻病人中分离出的4株O157:H7菌株,PCR rfbO157扩增均为阳性。其中二株具有stx2、hlyA、eaeA毒力基因,二株为O157:H7不产毒株,结论 O157:H7大肠菌是引起腹泻的重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河南省局部地区腹泻病人感染及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情况,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14h、胶体金免疫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rfbO157、rfbO111、hlyA、stx1、stx2、eaeA引物PCR扩增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测定等方法,观察、研究感染病人的发病和预后。[结果]从1303份腹泻病人中共分离出的38株O157:H7菌株,检出率2.9%,PCR rfbO157扩增均为阳性。其中2株具有stx2、hlyA和eaeA毒力基因,36株为O157:H7不产毒株。[结论]我省首次从病人中分离出O157:H7产毒株,病人发病后可于第3~8d内检出病原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从生羊肉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株的毒性基因和rfbO157、flicH7特异性基因。方法:PCR技术同时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四种毒性基因和rfbO157、flicH7特异性基因。结果:可疑菌株含有鞭毛H7基因(fli-cH7),志贺毒素2(stx2)基因,溶血素基因(hlyA),肠上皮细胞纤毛清除素基因(eaeA)和O157:H7特异性基因(rfbO157),但不含有志贺毒素1(stx1)基因。结论:菌株为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鉴定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株的毒素基因和rfbO157特异性基因。方法 多重PCR技术同时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四种毒素基因和O157特异性基因。结果 可疑菌株含有志贺氏毒素2(stx2)基因,溶血素基因(hlyA),肠上皮细胞纤毛清除素基因(eaeA)和O157:H7特异性基因(rfbO157),但不含有志贺氏毒素1(stx1)基因。结论 菌株为产志贺氏毒素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河南省局部地区腹泻病人感染及携带大肠杆菌O15 7∶H7的情况 ,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 ,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 14h、胶体金免疫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 O15 7∶H7显色培养基分离、rfbO15 7、rfbO111、hlyA、stx1、stx2、eaeA引物PCR扩增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测定等方法 ,观察、研究感染病人的发病和预后。[结果 ]从 130 3份腹泻病人中共分离出的 38株O15 7∶H7菌株 ,检出率 2 9% ,PCRrfbO15 7扩增均为阳性。其中 2株具有stx2、hlyA和eaeA毒力基因 ,36株为O15 7∶H7不产毒株。[结论 ]我省首次从病人中分离出O15 7∶H7产毒株 ,病人发病后可于第 3~ 8d内检出病原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00~2002年分离的351株与产志贺毒素大肠菌(STEC)感染有关的菌株,了解不同来源标本各种毒素基因携带模式。方法 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所有菌株志贺毒素(stx1和stx2、hlyA、eaeA、rfbO111和rfbO157基因。结果 351株待检菌株分为枸橼酸杆菌、O157:H7大肠杆菌、rfbO157基因阳性不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和rfbO157基因阴性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4种不同类型。4种类型菌株具有6种rebO157、stx2、stx1基因模式。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菌株主要源自波尔山羊、普通本地羊和病人,其它家畜家禽中有不同程度感染STEC。结论 河南省存在STEC的感染.主要以O157:H7大肠杆菌为主,但也存在其它非O157的STEC。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特异、灵敏鉴定大肠杆菌O157:H7的PCR检测方法。方法针对大肠杆菌O157:H7表面抗原O和鞭毛抗原H的特异性基因rfbO157、fliCH7设计引物,分别扩增出目的产物。结果利用建立的方法对4株大肠杆菌O157:H7菌及12株非大肠杆菌O157进行检测,rfbO157、fliCH7基因的特异性均为100%;rfbO157基因的灵敏度约为6×104cfu/ml;fliCH7基因的灵敏度可达6cfu/ml。结论本方法特异性好,为实验室鉴定大肠杆菌O157:H7提供了一种简单、容易操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福建省食品中O157∶H7大肠杆菌进行分离调查,并对分离菌株的O157抗原编码基因(rfbO157)和H7抗原编码基因(flicH7)以及毒力基因(志贺毒素基因stx、粘附抹平因子基因eaeA、溶血素基因hlyA)进行检测。方法:按照《全国食品污染物检测相关实验室操作手册(食源性致病菌部分)》的要求,用EC肉汤增菌,快诊金卡筛选,接种CHROM agar O157显色平板,血清和生化系列证实。结果:1 380件食品中分离到O157∶H7大肠杆菌4株,分别为福州的生猪肉和水产品蚶中各1株、尤溪的冻鸡肉2株,检出率0.29%。结论:福建省食品中存在O157∶H7大肠杆菌的污染,虽检出率较低,这可能与福建不是O157∶H7大肠杆菌的流行地区有关,但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防患于未然,同时福建省也将O157∶H7大肠杆菌列入了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龙岩市O157大肠杆菌人的感染、食品污染以及动物和媒介昆虫带菌情况.[方法]1999~2005年采集腹泻病人粪便、动物粪便以及各类食品、苍蝇、养殖场污水等标本,mEC增菌后用SMAC进行分离,纯化菌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分型、毒力及特征基因检测等.[结果]共检测2212份标本,检出O157大肠杆菌29株,阳性率为1.31%.其中猪粪为3.42%,牛粪为2.62%,牛肉为2.33%,鸡肉为2.06%,养殖场污水为2.27%.其余标本均未检出目的菌.O157:H718株,O157:NM 6株,O157:H?5株.对12株O157:H7,进行了rfbO157和fliCH7基因的测定,结果rfbO157均为阳性,而fliCH7均为阴性.对18株(O157:H7 14株、O157:NM 3株、O157:H?1株),进行了SIT2、SLT1、eaeA、hly4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仅2株O157:H7 eaeA hly阳性,1株O157:H7 hly阳性,其余菌株均为阴性.检出菌株对环丙沙星、氟嗪酸、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敏感.检出ESBLs 2株.[结论]我市畜、禽中存在O157大肠杆菌,未检出含有SLT2、SLT1毒素的菌株,未发现O157大肠杆菌病例和食物中毒患者,应加强宿主动物O157大肠杆菌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掌握安阳市市售生鲜肉类食品受EHECO157:H7污染的状况。方法从安阳市市售生鲜类食品中随机采样,选择增菌培养后,用免疫磁珠富集分离病原菌,应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血清学方法鉴定,并用PCR方法进行STX1、STX2、eaeA、hlyA、rfbO157和flicH7基因检测。结果从一份生羊肉中分离到一株大肠埃希氏菌O157:H7,该菌株有rfbO157、flicH7、STX2、eaeA和hlyA基因,不含有STX1。结论此次从生羊肉中分离出带有毒性基因的O157:H7。该菌在我市食品中的存在有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潜在危险性,须引起重视,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2株疑似O157:H7大肠菌采用PCR法进行鉴定。方法:利用单一PCR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检测不同来源菌株志贺样毒素(stx1和stx2)、溶血素(hly)、粘附抹平因子(eaeA)、β-葡糖醛酸糖苷酶(u idA)、O157抗原编码(rfbE)、H7鞭毛抗原编码(fliC)基因。结果:4株大肠菌rfbE和fliC基因检测为阳性,确认为EHEC O157:H7,其中1株菌株扩增出全部毒力基因,另3株菌株扩增出除stx1外其它全部毒力基因;2株大肠菌rfbE基因检测阳性,确认为O157:H7-大肠菌;其它均为非O157:H7其它大肠菌。结论:PCR技术的应用能对可疑O157:H7大肠菌进行有效鉴定与分析,应成为今后病原学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12株疑似O157:H7大肠菌PER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2株疑似O157:H7大肠菌采用PCR法进行鉴定。方法:利用单一PCR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检测不同来源菌株志贺样毒素(stx1和stx2)、溶血素(hly)、粘附抹平因子(eaeA)、β-葡糖醛酸糖苷酶(uidA)、O157抗原编码(血E)、H7鞭毛抗原编码(niC)基因。结果:4株大肠菌rfbE和fliC基因检测为阳性,确认为EHEC O157:H7,其中1株菌株扩增出全部毒力基因,另3株菌株扩增出除stx1外其它全部毒力基因;2株大肠菌rfbE基因检测阳性,确认为O157:H7-大肠菌;其它均为非O157:H7其它大肠菌。结论:PCR技术的应用能对可疑O157:117大肠菌进行有效鉴定与分析,应成为今后病原学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腹泻患者和宿主动物中带菌及毒力基因情况,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2009年河南省监测点所送可疑菌株进行血清学和PCR复核,对确认菌株进行stx1、stx2、eaeA、hlyA毒力基因测定。结果河南省2005-2009年共监测各类标本10 732份,检出O157∶H7菌株255株,检出率为2.38%;其中动物粪便标本的检出率为6.31%,检出率最高的为羊粪(8.04%),其次为牛粪(7.20%);各年份菌株检出率之间有一定差异;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产毒株主要来自于羊、牛、鸡粪便及蝇类和生肉标本;毒株类型主要为stx2、eaeA、hlyA组合型。结论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人群和各类动物中均存在,最重要的动物宿主是羊和牛;部分食品在加工环节有可能被污染,存在引起暴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浙江省衢州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人的感染、食品污染以及动物和媒介昆虫带菌情况。方法在流行季节采集腹泻患者、动物粪便以及各类食品、苍蝇等样本,MEC肉汤增菌后,用特异性免疫磁珠集菌,以科玛嘉显色平板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000-2009年,共检测样本12 292份,检出EHEC O157∶H7 19株,总检出率为0.15%。其中4种宿主动物粪便样本中检出18株,检出率分别为羊2.14%、牛1.29%、猪0.45%、鸭0.19%;食品中从生猪肉中检出1株,检出率0.17%;腹泻患者和苍蝇样本中均未检出。经毒力基因检测,其中16株stx2+hly+eaeA阳性,1株hly+eaeA阳性,其余2株不带毒力基因,带毒率89.47%。结论浙江省衢州市部分动物中产毒的EHEC O157∶H7带菌率较高,表明该地区存在暴发或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综合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 O157∶H7)在我省的动物宿主种类和菌型特征,制定相应流行病防治对策.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在6~10月份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对武汉市3大养殖场、屠宰场的肉猪、奶牛及武汉7大城区的农贸商场的水产品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811份样品,进行EHEC O157∶H7检测.结果341份猪粪样品中检出1株EHEC O157∶H7,阳性率为0.29%;255份奶牛粪便样品中检出7株EHEC O157∶H7,阳性率为2.75%;其他类标本中未检出.分离的这8株阳性菌株与传统的EHEC O157∶H7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它们均发酵山梨醇,大部分菌株不分解棉子糖,也存在不分解卫茅醇的菌株,而β-葡萄糖醛酸酶试验均为阳性.在致病因子上,检测现有的几种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在我省首次检出8株EHEC O157∶H7,说明其普遍存在于动物体内,对环境、食品构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20.
大肠埃希菌O157血清型分离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分离的产志贺毒素和不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杭州地区于1997~2005年间自散发腹泻患者和动物中分离的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血清型菌株,PCR检测毒力基因stx1、stx2、eae和ehxA,eae阳性者进行eae基因分型;按标准化的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ulse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并与国内其他省份分离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toxin_producingEscherichiacoli,STEC)O157∶H7菌株进行比较。结果杭州分离菌株HZ1_11携带毒力基因stx2、γ型eae和ehxA,为浙江省检获的首株STECO157∶H7;3株杭州O157∶NM分离菌株(2_1、26_1和SR05株)仅携带β型eae基因;其他6株杭州O157∶H?分离菌株中,均未检出毒力基因。PFGE揭示,在杭州人源O157菌株中,STECO157∶H7HZ1_11株与近年江苏和安徽分离STECO157∶H7菌株密切近缘,且其图谱与江苏菌株几乎完全相同;3株eae阳性的O157∶NM分离菌株聚类成与STECO157∶H7菌株较远的一簇,杭州1株stx阴性的O157∶H?(1_68株)则处于另一独立的一簇。5株杭州O157∶H?动物分离菌株与其他人源菌株图谱差异极大。结论浙江省首株STECO157∶H7可能是源自近年在江苏流行的STECO157∶H7菌株。β型eae阳性的大肠埃希菌O157∶NM菌株可能具有引起散发腹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