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目的: 评价自体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骨粉植入引导骨再生治疗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引导骨再生治疗的牙周骨缺损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实验组植入自体牙本质颗粒。比较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颊侧软组织剖面、颊侧软组织厚度,红色美学评分,修复成功率及并发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年,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均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2组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厚度显著高于术前。各时间点,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1年2组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0.24%(37/41)和85.37%(35/41),2组修复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自体牙本质颗粒引导骨再生治疗牙周骨缺损患者,能够降低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提高颊侧软组织剖面和红色美学评分,且修复成功率与Bio-Oss骨粉植入相当,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口内微创入路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1例颧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经口内径路切开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经冠状切口切开、明视下骨折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开口度和眼球内陷程度,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术前,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术前(P均<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术后半年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口内微创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创伤较小,同时手术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牙种植术在牙种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即刻牙种植术患者,根据投硬币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为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实验组为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种植体成活率、牙槽骨状况、满意度、美观度及术后症状。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29.34±2.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55.32±3.54)min](P<0.05),牙槽骨质量[(0.84±0.04)mm]显著优于对照组[(1.21±0.07)mm](P<0.05),种植成活率[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32/44)](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8.32±0.42)分]和PES评分[(11.24±0.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78±0.24)分、(8.45±0.58)分](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18.18%(8/44)]、红肿[15.91%(7/44)]、出血[11.36%(5/44)]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17/44)、34.09%(15/44)、29.55%(13/44)](P<0.05)。结论 不翻瓣种植术能提高牙种植患者的满意度、美观度及种植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疼痛、红肿等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林静  姚华 《上海口腔医学》2019,28(4):384-387
目的 探讨窝沟封闭术联合氟保护漆在预防5~8岁儿童龋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杭州口腔医院进行口腔保健的儿童12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0例、109颗牙)行窝沟封闭术,实验组(60例、112颗牙)行窝沟封闭术联合氟保护漆。随访2年,比较2组的龋病发生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龋齿发生率(2.68%)显著低于对照组(10.09%)(P<0.05);实验组邻面龋发生率(1.79%)显著低于对照组(9.17%)(P<0.05);术后1、2年,实验组封闭剂脱落率(0.00%、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15.00%)(P<0.05);实验组龋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应用窝沟封闭术与氟保护漆对5~8岁儿童的防龋效果理想,可降低龋齿、邻面龋发生率,减少龋均值,保持封闭剂完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接诊的83例上颌单个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42例)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对照组(41例)采用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随访2组患者术后7 d、6周、1年手术区黏膜愈合程度、种植体成功率、骨缺损再生情况、疼痛程度和其他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观察2组种植体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黏膜颜色、肿胀程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植骨高度、成骨厚度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种植体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5.24% ∶ 97.56%,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38% ∶ 14.63%,P<0.05),实验组黏膜颜色、肿胀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65±0.03)分 ∶ (2.01±0.15)分、(1.10±0.37)分 ∶ (2.69±0.54)分,P<0.05],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0.35±0.05) ∶ (0.49±0.09)、(3.39±0.62)mm ∶ (4.41±0.95)mm、(3.02±0.66)mm ∶ (5.31±0.91)mm,P<0.05],植骨高度、成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61±0.50)mm ∶ (2.20±0.31)mm、(2.53±0.34)mm ∶ (2.02±0.27)mm,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可有效促进口腔种植引导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创拔牙术拔除阻生智牙的临床效果及对VAS评分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需要拔除阻生智牙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拔牙方式,实验组采用微创拔牙术,术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2组手术效果、龈沟液中炎症介质(PTX3、ICAM1、MPO、PGE2)、应激介质(PPARr、GPx、T-AOC、ROS、MDA)水平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治疗后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开口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PTX3、ICAM1、MPO、PGE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PPARr、ROS、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GPx、T-AO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干槽症、开口受限、水肿、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拔牙术在阻生智牙拔除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减轻局部炎症应激反应,术后反应更加轻微,术后并发症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06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体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生物膜引导骨再生。评价2组种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骨缺损再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体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88.68%,P>0.05)。种植后12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72±0.43) mm:(2.51±0.36) mm,P<0.05],不同位点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指数[(0.32±0.02):(0.42±0.03)]、探诊深度[(3.31±0.69) mm:(4.32±0.95) mm]、附着丧失[(3.06±0.52) mm:(5.24±1.35)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植骨高度[(2.61±0.52) mm:(2.31±0.35) mm]、成骨高度[(2.59±0.32) mm:(2.01±0.16) mm]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5.66%, P>0.05)。结论: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减少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预成型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GF)膜修复前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2月就诊的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62例,依照电脑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种植修复,对照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覆盖于骨缺损区,实验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与CGF膜覆盖于骨缺损区。随访12个月,统计2组种植成功率,比较2组牙槽嵴高度、骨增量、牙槽骨骨密度、骨厚度、红色美学指数(PES)以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12个月,2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无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现象。2组术前牙槽嵴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牙槽嵴提升高度、骨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前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术后12个月(P<0.05),术后6个月牙槽骨骨厚度均显著高于术后12个月(P<0.05),且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P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预成型钛网联合CGF膜用于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疗效确切,可提升种植修复的美容效果,改善术后骨代谢,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2种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在上颌窦内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放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比较2组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骨增量、骨密度等情况,统计2组术后种植体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24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种植体牙槽骨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2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可改善术后骨代谢,增强种植体稳定性,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 PRF)联合Bio-oss治疗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临床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患者30 例,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采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术中PRF联合Bio-oss植入骨缺损区并覆盖PRF 膜;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牙周翻瓣术。术后6个月回访,通过临床牙周指数检查及锥形束CT(CBCT)检查评价临床疗效。采用SPSS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orizontal probing depth,HP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根分叉区骨增量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RF联合Bio-oss明显促进牙周Ⅱ度根分叉病变区成骨,改善牙周状况,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胸锁乳突肌肌瓣与美容切口在腮腺肿瘤术中的手术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沿耳屏缘内侧向下做美容切口并切除肿瘤,观察组在切除肿瘤后将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术区缺损,对照组不做任何修复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的手术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麻木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区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6%(34/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肿瘤术后缺损不会影响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同时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手术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对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8~30岁未萌出的双侧低位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35例,随机选取患者的一侧磨牙列,采用信封切口的手术方案(A组),另一侧采用角形切口(B组)。采用同种拔牙方法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的反应(局部肿胀、疼痛和术后开口受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第2天,B组术后重度肿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开口受限程度及术后疼痛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手术切口设计与术后肿胀程度相关,信封切口术后肿胀发生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改良美容切口联合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0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改良美容切口组与联合治疗组,各52例。改良美容切口组选择改良美容切口,联合治疗组选择改良美容切口并采用胸锁乳突肌瓣进行组织缺损区修复。记录患者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以及BI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与改良美容切口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术后引流量较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改良美容切口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较低(P<0.05)。与改良美容切口组相比,术后联合治疗组H-B面部神经功能值高,联合治疗组BISS评分低(P<0.05)。联合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改良美容切口组,满意度显著高于改良美容切口组(P<0.05)。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选择改良美容切口联合胸锁乳突肌瓣,切口愈合时间较短,术后能够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升身体状态,患者满意程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外科导航技术的辅助下,采用经皮微小切口拆除颧骨颧弓骨折术后内固定装置的可行性与便利性,并评价手术效果。 方法选取8例颧骨颧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要拆除内固定装置的患者为实验组。术前将患者头颅的CT影像学DICOM数据输入导航系统工作站,进行钛板钛钉位置标记;术中在实时导航技术的辅助下,经内固定装置体表投影位置行微小皮肤切口入路,并结合口内前庭沟切口和内镜技术,按设计精确拆除内固定装置。术后对手术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记录与测量,评估手术效果,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满意度。另选取采用冠状切口拆除颧骨颧弓骨折内固定装置的患者8例为对照组,记录相应指标做为对照,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将两组均数、标准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在外科导航技术辅助下,经皮行微小切口入路成功拆除了8位患者的钛板内固定装置,术后恢复良好,面部瘢痕轻微。平均手术中出血量实验组为(20.00 ± 3.77)mL,对照组为(87.50 ± 17.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9,P<0.001);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实验组为(1.62 ± 0.51)d,对照组为(3.25 ± 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4,P<0.001);平均VAS患者满意度评分实验组为2.75 ± 0.70,对照组为5.50 ± 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7,P<0.001)。 结论应用外科导航技术联合经皮微小切口可以精确拆除颧骨颧弓骨折术后的内固定钛板与钛钉。此方法可以避免冠状切口造成的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手术过程更加精准、创伤小、出血量少,患者满意度较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适用于肥胖患者和使用长钛板固定的颧弓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副腮腺肿瘤外科治疗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对笔者近年所做的9例副腮腺肿瘤手术入路分别采用了延长的腮腺切除手术入路;肿瘤表面皮肤纹理的直接手术入路以及耳前发际内的角形切口手术入路三种方法。结果上述3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在手术损伤大小、切口隐蔽、副腮腺肿瘤的术野显露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耳前角形切口应作为副腮腺肿瘤切除的首选手术入路,它具有更好的美容及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AIM: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scribe and evaluate a new incision technique: the papilla base incision. METHODOLOGY: Twenty healthy patients referred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rsisting apical periodontitis, who were free of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had intact interdental papillae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preoperative papilla height was recorded by measu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ntact point and the most coronal point of the papilla. The papilla base flap, consisting of the papilla base incision and two releasing incisions, was used to expose the bone. The papilla base incision consisted of a shallow first incision at the base of the papilla and a second incision directed to the crestal bone, creating a split thickness flap in the area of the papilla base. Further apically a full thickness flap was raised. Following standard root-end resection and filling, flap closure was achieved with microsurgical sutures. The papilla base incision was sutured with 2-3 interrupted sutures, which were removed 3-5 days after the surgery. The experimental sites were evaluated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urgery, at suture removal and after 1 month, and compared to the preoperative findings. The healing pattern, complic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recession were recorded. The experimental sites were observed with a x 3 magnification and graded as to whether a visible scar resulting from the incision could be detected. Twenty experimental sites were analysed. RESULTS: Complete closure of the wound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after surgery. Except for four patients with delayed healing at suture removal, all other patients displayed rapid healing. No noticeable space was created beneath the contact point area. The change in distance between the reference point and the most coronal point of the papilla comparing the preoperative and the one-month postoperative situation was 0.05 +/- 0.39 mm. The probing depth remained within normal limits. One month postoperatively, observation of the incision demonstrated: four sites with a visible incision line (grade 1), in seven sites the incision defect could be partially detected (grade 2) and nine incisions could not be detected (grade 3).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healthy marginal periodontal conditions the papilla base incision allows rapid and predictable recession-free healing following marginal surgical exposure of the soft tissues. One month postoperatively the majority of the incisions were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invisible. Long-term healing will be studi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老年患者腮腺下极肿物采用单纯颌后切口,行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切除术,并与传统术式比较,评价治疗效果。方法:老年腮腺下极肿物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应用单纯颌后切口,第二组采用常规耳前颌后“S”形切口,进行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切除术,解剖并保留面神经颈面干,比较2组患者组织反应程度、面神经功能、肿瘤复发率、面部美观、病人满意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单纯颌后切口术后渗出少,组织反应轻,疤痕不明显,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病人满意率高,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肿瘤复发率、面神经功能障碍、涎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单纯颌后切口创伤小,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术后颜面美容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进行后颊癌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3月间行手术治疗的23例后颊癌患者,完成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在口角外1 cm处的鼻唇沟内设计切口线,即微笑切口。切口呈弧形,向上至鼻翼外下缘,向下与颈淋巴清扫术切口连续。结果 23例患者的原发灶术中显露满意,切缘肿瘤细胞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开口度基本恢复正常,面部切口仅在鼻唇沟处遗留隐蔽的类似“微笑”样的瘢痕。结论 经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切除后颊癌,术野显露满意,手术操作便利,在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前提下避免了对患者口裂完整性的破坏,有助于患者开口度的恢复,切口瘢痕隐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进行后颊癌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3月间行手术治疗的23例后颊癌患者,完成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在口角外1 cm处的鼻唇沟内设计切口线,即微笑切口。切口呈弧形,向上至鼻翼外下缘,向下与颈淋巴清扫术切口连续。结果 23例患者的原发灶术中显露满意,切缘肿瘤细胞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开口度基本恢复正常,面部切口仅在鼻唇沟处遗留隐蔽的类似“微笑”样的瘢痕。结论 经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切除后颊癌,术野显露满意,手术操作便利,在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前提下避免了对患者口裂完整性的破坏,有助于患者开口度的恢复,切口瘢痕隐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应用倒S形切口、保留耳大神经及腮腺咬肌筋膜重建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0例术中明确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18例)采用改良术式(倒S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重建腮腺咬肌筋膜),B组(22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式,术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随访12~24月。A组患者均术后面部瘢痕隐蔽,面部无凹陷,未出现暂时性面瘫,有短期耳垂麻木感2例(11.1%)、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11.1%)。而B组有耳垂麻木7例(31.8%),暂时性面瘫12例(54.5%),味觉出汗综合征14例(63.6%)。结论: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较传统术式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能够克服传统术式易导致面神经损伤以及面部瘢痕明显的问题,能较好地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